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分龄化、分类化探究
2020-05-25梦月
梦月
摘 要:博物馆作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最佳补充场所,已经逐渐被大眾所认可。相比较于欧美博物馆事业发达地区,我国的未成年人公共教育活动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结合美术师范生资源的基础上,分析8-10岁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学习特征,着重拓展未成年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培养其责任心和同理心、构建其批判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探究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分龄化、分类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特征;策划
一、我国博物馆未成年人公共教育发展现状
国家文物总局在2019年5月发布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5354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为4743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6%;2018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展览约2.6万个,教育活动近26万次,参观人数达11.26亿人次。在这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8周岁以下)占总参观人数接近三成。我国博物馆事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正规学习场所,博物馆学习更具备体验性,其美育“第二课堂”的角色和地位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也成为未成年人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最重要的场所。
但相比较于欧美地区的博物馆,我国博物馆针对未成年人,特别是12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还有很多不足。在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未成年人观众,常常争相推出各种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到博物馆参观的兴趣,培养他们到博物馆学习的习惯,是博物馆公教部门的教育目标。从小形成的对博物馆的亲切感、对文化的认同感,会使他们养成不断回访博物馆的习惯,无形中也为博物馆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参观群体。他们会做永久的观众、热忱的志愿者与会员,甚至慷慨的捐赠者,以各种方式给予回报——欧美日博物馆不断得到这样的回报,这正是它们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的成功之处。[1]我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公共教育人才短缺,这导致有一部分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同质化,缺少吸引力。经过笔者调研、考察、归类后发现国内博物馆,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的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有很多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观众的特点,活动形式重复单一,有的甚至与展览本身的内容并不相关,而活动类型主要集中在小讲解员、小志愿者、手工制作等几种,新意不够。而美国的诸多博物馆,在教育活动实践时有着较为规范的分龄化、分类化的指导。如2003年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针对8-10年级的未成年人策划的“博物馆之谜”活动,利用数码科技可感知位置的手持设备共同协作,探索博物馆展品。作为全球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着非常成熟的青少年教育项目,会定期举办特别的家庭教育项目,并且会和社区、学校合作进行馆外教学,扩展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辐射力,让更多青少年受益。
二、“做自己的导演”——湖南省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未成年人美育活动
如何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基于展览本身的内容策划适当的公共教育活动,避免一刀切的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利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师范生资源,为湖南省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设计了基于摄影为主题的美育活动。
(一)主要设计目标
(1)吸引观众更深入参观和探索馆内的展品——培养未成年人观众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2)了解超现实摄影作品的拍摄与制作——引导未成年人观众学会分析、鉴赏艺术,培养其审美修养。
(3)鼓励观众之间的合作——促进未成年人观众形成集体意识,意识到个体的权利与义务。
(二)活动过程
目标观众:八组8-10岁未成年人家庭
展览:菲利普.拉梅特个人摄影作品展——影之景
菲利普.拉梅特是法国著名摄影师,其作品风格为超现实主义。
活动时长:2小时
活动过程:
活动前分发特定的导览手册,根据导览手册的指示,找出菲利普先生不同系列作品的四个常用拍摄道具,想一想这些道具在作品中有些什么作用,并用马克笔概括地画在导览手册第一部分上。画出四个道具图案后,找到右手系红绳的讲解员,两组家庭一位讲解员,开始进行导览。
讲解员介绍“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概念,询问小观众之前记录下的道具是怎样帮助菲利普先生实现作品的“超现实”?作品中的“超现实”场景和现实中的生活有哪些不一样?要求小观众们在听讲解和观展过程中记录下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
导览结束后到达绿布体验区,根据观展时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模仿菲利普先生构思把自己和父母进入到“超现实”的摄影作品中,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两组家庭中的未成年人观众互为对方的摄影师进行合作拍摄。拍摄完毕后,发给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后期处理,并打印出来,贴在导览手册的体验栏。
以家庭为单位,父母参考菲利普先生海底世界系列作品,做出在水里的各种动态,小观众们观察自己父母动态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用软铁丝绕出人物的动态,固定在托盘上。在玻璃罩里用肥皂水吹出泡泡,模拟出摄影作品中的海底世界,将平面的摄影作品转化为立体的手工作品。
完成手工作品后,父母与孩子在导览手册的最后一栏分别用一句话表达今天教育活动的感受,并签上日期,完成导览手册并带回家。
三、活动影响
(一)更深与更广泛的参与
通过设置活动目标的方式促使观众必须仔细观看展品,思考归纳才能完成任务进行下一个活动。例如,正式导览前,工作人员设置了需要找出菲利普先生不同系列摄影作品中常用的四个道具,这需要观众参观四个展览区域的作品并作出比较。参观者的反馈意见表明:深度(仔细观看一些作品)和广度(考虑多个作品)的结合会更加有效的吸引和鼓励他们思考展览中的作品。这从正式导览前找出菲利普作品中常用的道具过程可以看出:
妈妈1:刚刚看过的几幅作品都出现了男士礼帽,但從这幅作品开始,就出现了另外的道具了。
孩子1:是的,我也发现了,这幅作品出现的是椅子了,而且我们前面这幅作品里的是木头椅子,旁边的这幅是皮质椅子。再看看前面还有别的道具吗?
这种设置搜寻目标并且描述目标,不仅能让参观活动变得有趣,还能教孩子如何更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当他们成功搜寻到某物或者辨认出某物时,会给予其成就感。8-10的未成年人集中精力时间约为20分钟,想要更好的策划公共教育活动,就需要了解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找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通过比较和对比,认识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辨识和分类,辨识出可归类的展品并将它们组团;通过描述,将观察到的作品做笔头描述。这样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五官能动性,增加活动的吸引力,让学习更加有效。
(二)跨角色合作
处于8-1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在心理上告别了单纯的游戏,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在身体机能上开始告别狭小的生活范围,积极参与各种集体劳动。摄影体验活动,让未成年人观众转换角色,成为作品的主动创作者——摄影师,这样的设置不仅增强了未成年人的沟通合作能力,主动的身份更是学习的“催化剂”激励着未成年人构建在博物馆里愉悦的体验。这从绿布摄影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孩子2:我想和爸爸躺在那张作品里房子的墙壁上,远处的原本平着的海变得垂直起来。
爸爸2:是这样躺着吗?
孩子3:我觉的你们可以一个人躺着,另一个人站着准备要把躺着的人拉起来。因为两个人都躺着,另一个人就被挡着看不见了。而且,这样有动作的变化,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加活泼一点,你们觉得呢?
孩子2、爸爸2:好像真的是这样,你的建议太好了。
博物馆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多是以游戏为主,但与游乐园不同,游戏并不是目的,而是方式。未成年人观众来到博物馆不仅仅收获的是娱乐,更加重要的是学习与思考,具体来说对于8-10岁的未成年人是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开始。基于展品内容体验式学习,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实体的探索,从个人体验中获得洞察力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学生通过在博物馆与他人互动来寻找社交学习的乐趣,对于同理心、责任感以及综合能力也是有很大提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并不喜欢过度催促和口头教育,在博物馆给予参观者一定的空间和主动权,有一些在展品展项中选择的机会,来构建自我学习,当拥有博物馆体验的话语权时,选择学习主题、通过小组形式工作等,他们带有更大的热情。
(三)思维形式的转换
摄影作品在展馆中是平面的、不可触碰、与观众有一定距离的,观众通过参观作品会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但对于未成年人,往往这是不够的。正如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一个形象说法: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手工制作的环节,从观察未成年人身边的人和事物着手,把挂在展馆的平面展品转换为自己动手制作的立体模型,拉近展品和现实世界的距离。
孩子4:妈妈,请你做一个像菲利普先生那样右手去触碰鱼的姿态好吗?
妈妈4:像这样吗?
孩子4:是的,这个姿态原来上半身是要往前倾斜的,在摄影作品中是正面我都没有发现。
妈妈4:现在我做出这个姿态了你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了,我们制作的时候也别忘了这个倾斜的角度,这会让你的模型更加合理也更具有美感。
人物动态模型虽然简单,但也需要观察展品,也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动态以及周围人的身体动态,反复比较,找出动态特点。这就需要未成年人观众进行头脑构思,关注内在意义,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观点的发展。制作模型等精细复杂的动作,是启发未成年人因果抽象关系知识学习的常见、有效的方式;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训练了未成年人思维的可逆性;从展品中的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支持视觉认识能力(从视觉世界中学习和解密的能力),促进了未成年人的自我构建。
四、结语
“做自己的导演”这次的公教活动显示了未成年人公教活动分龄化、分类化的益处,博物馆公教人员、父母与孩子都对他们与单个展览品、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教学引导的技巧感到很满意,还有一些其他的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带给我们的“意外惊喜”。一位9岁的小男孩指出,他很不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拍照,这让他觉得很别扭,但在这段经历中,他“做的很好,很有意思”,让他对于“摄影艺术”有了兴趣。一位母亲(全职母亲)表示,之前她是一位舞蹈演员,当她摆出水底芭蕾的动态时,得到了孩子由衷的赞美和积极的反馈,获得了极大的自信。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学习特点不相同;博物馆类型、展览内容也各不相同,好的教育活动能够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引导观众,更能让观众跟随博物馆一起成长,这才是博物馆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滢.欧美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广州艺术博物院年鉴,2006:72.
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1064);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C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