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审计探析研究
2020-05-25黄颖东
黄颖东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对国家治理提出的重要要求,审计应当对此迅速反应,进行生态文明审计以从审计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然选择。本文在概述生态文明审计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现有环境审计工作出发提出生态文明审计与生态文明提出生态文明审计中的关注点,为生态文明审计及生态文明建设后续发展提供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突显,世界各国均在探索积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观念由粗放的资本资源逐利主义向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主义进发。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布局,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大部署,2014年起各省开始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2015年开始,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等文件,2017年审计署制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规定》,并于2018年起在全国全面推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生态文明审计呼之欲出。本文在概述生态文明审计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现有环境审计工作出发提出生态文明审计与生态文明提出生态文明审计中的关注点,为生态文明审计及生态文明建设后续发展提供对策。
二、生态文明审计文献回顾
对于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成果侧重于理论研究。生态文明审计的理论问题主要围绕生态文明辨析、审计主题、发展、作用机理等方面问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审计实施研究为生态文明审计的开展提供基础,郑俊敏(2006)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审计客体;张薇等(2013)从合规性、绩效性和资金审计三种类型和战略实施主体、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三个层面形成生态文明战略的实践途径;张沁琳(2015)详细描述从环境审计到生态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因,主要观点是审计根据不同时代需求和国际审计发展进行演变和发展。王爱国(2017、2019)多方面阐述生态文明审计理论,提出需要厘清与生态文明审计密切相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同时强调生态文明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立经济监督工具,凡是存在资金委托代理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或活动,都需要独立的审计核查、鉴证、认证和评价。韩金红等(2014)进一步提出审计机关应以国土空间开发、节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依托,深化对生态文明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努力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审计体系的整体范畴。
关于生态文明审计实践问题的研究由于理论研究尚处起步期,因此实践研究主要借鉴环境审计指标体系中对于指标层次的分类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尝试。孙亚宁(2016)介绍了PSR 模型在环境审计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程序。目前PSR模型已经用于大气、森林资源等资源环境审计中,可能成为生态文明审计后续研究运用方向。王爱国等(2017)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审计基本内容后利用层次分析法为指标确定权重并进行案例分析以期应用。
根据已有成果,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审计是一种综合型较强,对生态文明建设中资金使用合规性、绩效性及存在风险,利用审计专业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进行核查、评价、鉴证、监督等工作的独立经济监督工具。虽然目前对于生态文明审计研究少,甚至体系不明显,但已可遵循研审共进的思路进行探索。
三、生态文明审计内容关注点
厘清生态文明审计内容关注点是充实“审什么”这个关键问题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内涵深远,目前审计机关披露的审计工作类型众多,因此为提高工作效率生态文明审计内容的关注点应先从审计机关已经开展工作中试点再谨慎扩展。
第一,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审计,公共资金使用永远是国家审计、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家治理公权力运行的货币表现,审计过程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绩效性是生态文明审计的首要关注点。第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对应政策跟踪审计,生态文明建设项目面广,可在每年政策跟踪审计中选取生态文明相关项目对其生态文明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审计经济活动的生态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风险、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问题,并监督审计整改。第三,应关注生态环境中相关要素,已有审计工作中已经对国土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要素进行审计,其覆盖面虽不能完全覆盖生态文明要素,但可以由这些要素涉及生态文明层次展开,逐步扩展以期覆盖生态文明所有要素,并落实到审计工作各个阶段,确保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完成。第四,应关注生态文明政策法规制定完善情况,生态文明政策法规是形成生态、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推手,同时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重要指标做出规制,检查生态文明政策法规制定完善情况为长期生态文明审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单位、多区域,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分层次进行规制。一是国家建设目标层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到十八大将其写入党章,宏观层面目标已经形成指导。第二层是法律层面,现行《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未设置生态文明相关条款,缺乏法律依据,生态文明审计项目难以开展。第三层次是各类区域、组织制定的执行制度。由制度开始进行完善,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起到重大意义。
(二)促进审计主体间协同
在审计信息公开压力、庞大工作量于有限时间等多重压力的驱动下,以及生态文明审计的内容广泛,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专业性强,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要求较高,生态文明审计可以利用三大审计主体进行工作,总利用各主体优势及职能在生态文明审计工作中进行协同配合提高生态文明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
(三)优化审计人员技能
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面对生态文明文明审计这一审计新问题可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具体有,对外交流培训、专家指导、基层锻炼等措施,尽快完成审计人员知識和能力的提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展开。(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