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读书观调查及引导
2020-05-25康金红胡瑞康
康金红 胡瑞康
摘 要: 近年来市场化改革的带动使中国社会结构历经快速变迁。高等教育内的分层使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情绪,本课题组选取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日常读书学习视角调查分析,全面了解他们的读书学习观现状,系统分析深层原因并积极正向地引导。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读书观 调查 正确引导
教育作为一种筛选的工具,把各个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受教育者按照受教育程度输送到社会的不同位置。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跳跃式、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内部的分层,即进入三种不同层次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高校,“211大学”和其他非“211大学”),内部的分化不断加速。学校的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读书学习观现状调查
基于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本课题组选取T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二、三年级(含专转本)的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其读书学习观的现状,系统分析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对其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另外,本课题组还对部分大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一些相关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读书观的现状。
在问到“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吗?”有30.91%的同学选择“有,非常明确”,60%的学生选择“有大致方向”,只有9.09%的学生选择“没有想过”,没有学生选“经常改变”选项。对于“你觉得社会公平吗?”有16.36%的同学选择“公平”,41.82%的学生选择“不公平”,还有41.82%的学生选择“不好说”选项。在问到“你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有78.18%的同学选择“明白更多的知识,体验不同的人生”,14.55%的学生选择“学会技能,让自己自食其力”,5.45%的学生选择“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只有1.82%的学生选择“除了拿学历,没多大功用”选项。在问到“除了课堂上课以外,下列哪一事项最占用你课外时间?”有42.73%的同学选择“去图书馆看书自习”,31.36%的学生选择“在宿舍上网”,有25.91%的学生选择“购物美食健身”选项。在问到“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哪方面的影响最深?”有69.09%的同学选择“生活阅历、实际体验”,27.27%的学生选择“家人、老师和同学”,只有3.64%的学生选择“名人的事迹”选项。对于“你认为当前最能规范人行为的准则是?”有36.36%的同学选择“法律”,34.55%的学生选择“道德”,20%的学生选择“社会家庭教育”,只有9.09%的学生选择“信仰”选项。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读书观的特征。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基本都能从“增学识、开眼界、扩格局”等方面认识到读书学习的功用,坚持学习,从校园里的考级、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热等现象可窥见一斑,尽管其中有功利的嫌疑。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人生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理想信念导致学习成就动机不足,部分大学生对读书学习的思想信念不够坚定,存在对大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認知偏差。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读书观形成的原因
本文所述的读书学习观是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这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读书学习上的具体反映,细究其形成原因必然是社会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读书教育过程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且具有滞后性。
萨缪尔森认为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成本、预期和收益。中国是一个重视社会关系的国家,在劳动力市场上社会关系网络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全时社会求职的主要手段。社会关系网络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并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市场化改革带动的社会结构分层使社会各阶层在获得或争取社会资源甚至公共资源的机会上显著存在差异。目前较高的教育机会成本已使许多农村大学生无力承担,就业形势让大学学历这一文化资本迅速贬值,正是因为培养人才的读书教育过程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大学文凭这一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必须与社会资本相结合才能获得经济利润所致。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要等到它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工作较长时间后才能逐渐释放出相应的效益,具有滞后性,这是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群体无法逾越的鸿沟,当今就业形势降低了他们对大学文凭这一文化资本的心理预期。
其次,中国的教育改革动力多来源于政治,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契合时代要求。一般来说公共基础课、通修课程占比较大,体现各专业特色及差异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不足,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优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得不到就业市场的青睐。另一方面,在就业市场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层、毕业生就业期望和社会流动性等因素影响,一些大学毕业生更期待去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等稳定性较高的部门。在这样的情境下,随着“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招生规模的增加与毕业就业市场岗位有限的矛盾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啃老族”“校漂族”等现象,应用型高校文凭这一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在竞争性的场域中失效。
再次,应用型高校实验课的硬件条件配置要求较高,从减少耗材等节约运行成本及降低风险的视角,学校也有意无意地会压缩其课时及默许一些“水课”,降低教育培养质量。加之与高校扩招模式伴生的如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匮乏、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导致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要想获得理想的职位、满意的经济收入变得很难,就业难问题直接催生了“读书无用论”等观点。
最后,媒体传播工具的“放大”效应。现代信息化社会没有大众传播媒体工具对流行舆论的宣传与推动,舆论的传播流行只能活跃在极为有限的时空之中。“读书无用论”等观点是因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投入期待与实际收益的矛盾而导致教育效用下降逐渐引发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在大众传播媒体工具的宣传推动下,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获得点击率或发行量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直接放大了读书无用的观点。另一方面,名人的聚集效应放大了影响力。网络信息化传播的快速与迅捷使得名人一言一行都能牵动其万千“粉丝”的追捧与呼应。此外,不良的网络文化带给应用型高校学生负面思想文化影响,加剧了大学生的伦理困惑和价值冲突,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三、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读书学习观的正向引导
(一)认清衡量成功与否标准背后的真实原因,痛驳“读书无用论”。
市场化改革带动的社会结构分层使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学习成绩差或因家庭贫困辍学的人们下海经商早,他们有的头脑灵活不断学习欠缺的知识和技能,有的性格刚毅果敢不受理论束缚敢闯敢拼,在社会大学中爬摸滚打积累经验,部分人抓住了赚钱的好时机享受到政策红利而迅速致富。毕业就进入按资排辈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因起点太低大多只能按部就班走向平凡,这里有当时社会体制的部分原因。但创业的高风险与稳定的“铁饭碗”本就不具有可比性,正如大学生工资涨幅不如农民工表面上是知识的贬值,但二者不具有可比性一样。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作苦脏累、工作不稳定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农民工就业前景及优势不及大学生,只能说部分掌握技能的农民工工资超过一些专业竞争力不强的大学生工资而已。
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期会出现些风险与收益暂时不完全对等的情况,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法律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逢进必考”已成定制的当下,我相信随着社会向精细化和规范化经济管理的迈进,读书学习的教育价值回报一定会越来越体现出来,即有知识、学习能力强、敢于创新和冒险的读书人更容易成功。其实现实早已给出了答案,如现领军各界的大佬们大多有着优秀的学业背景: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深圳大学毕业的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京东CEO刘强东、保送进清华大学的美团网创始人兼CEO王兴、2年修完4年本科学分的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北京大学毕业的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浙江大学毕业的巨人网络集团董事长史玉柱,即便戏称“屠夫”的陆步轩也毕业于北京大学,林林总总,而且他们中不少都是当年的高考状元。
然而,近几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社会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却很有市场,经常兴起网民大讨论,论据大抵是没读书的人还能当老板赚大钱,苦逼读书的人打工、赚生活费,然后还配备各种图片、段子,不得不让人觉得读书还真没用。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曾说:“社会上有一股奇怪的风气,不少话语者宣称大学生太多了,或说焊工挣得比大学毕业生多,以此来证实读书无用。”这种短视的骗局终将破坏我们的未来。
其实沉渣泛起扰乱人心绪、误导青年学子的“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古之“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近代“读书无用论”的基本思想是指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近几年出现的新“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以后经济收入没太多贡献,不能帮助受教育者改善生活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目的而感到高等教育无用的论调和看法,表现首先是中学生辍学率反弹、高考弃考、大学生辍学等。“不读书一样赚大钱”“读了书照样找不到工作”,发出新“读书无用论”呼声者大多是农民阶层和城市低收入阶层。据统计显示,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的乡村家庭认可“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在新“读书无用论”的刺激下,一些农村学生看不到上學的美好前景,在悲观和失望中过早地背着行囊登上了开往城市郊区工厂的大巴。
(二)政府、学校、社会、市场四大主体应紧密配合整体协同使读书有用变得“显性”。
近年来新“读书无用论”抬头,既有个人原因又有社会原因。新“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文化生活荒漠化和农村知识分子边缘化。在农村,鲜有农民读书看报,农民的消遣和娱乐方式单一,民间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考上大学使得不少本来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很快陷入贫困,农民或城市低收入阶层把暂时的“社会扭曲”看做永久现象反映的是缺乏远见卓识的短视,但新“读书无用论”深层的影响是这种短视行为会进一步固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在教育产业化、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大背景下,政府、学校、社会、市场四大主体应该紧密配合整体协同消除“读书无用论”生存的土壤:关注教育公平,完善招生政策,招生名额向贫困地区倾斜;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的投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竞争机会,集中力量解决社会底层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宣传“读书无用论”是不折不扣的愚民政策,其后果既有损于国家又影响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三)应用型高校应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金课”,因材施教。
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使部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发现直接用到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很少一部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中国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是一种灌输式、“填鸭式”或“题海战术式”,即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非常注重传授精深的基础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教师主导,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应用型高校应适当借鉴西方尝试教育模式,即以“引导—探究—发展”作为教与学的基本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重视教育内容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及教学内容的广与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探究,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方式符合读书学习的规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因为学习本身有个“反馈机制”:选择方向—开始投入—取得成果—建立信心—更加投入—扩大成果—增强信心,如此良性循环,这种正反馈会引导学生持续前进。此外,应用型高校由于学生基础有差异,读书学习能力有强有弱,教师要注重因人施教,注重由成才培育到成人教育,发掘学生未来的学习潜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研究教学改革和专业学术前沿性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打造“金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完全契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四)明确因“学得好”而“嫁得好”的婚姻回报机制。
家庭是社会资源的基本分配单位,又是社会分层的基本构成单位。人们熟知“落后就要挨打”,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一部长感言:爱情也是讲究阶级性的。一段感情能否持久与牢固,很大程度上是两人之间的博弈。最完美的结合莫过于门当户对,兴趣相投,性格互补,说得来话,过得了日子。维系一段婚姻的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長。经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母亲花费更多时间用于抚育孩子和参与子女早期教育,从客观结果来看,高学历的母亲更易于将自身的文化与学校文化相匹配,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要比父亲的影响强烈得多。正是基于此,当下高等教育的婚姻回报广泛存在因“学得好”而“嫁得好”的机制。
(五)彰显教育应有价值的回归,教导学生树立终身读书学习观。
传统社会的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到现代社会“读书(知识)改变命运”的嬗变,反映了对教育效用的工具性重视,忽视其应有价值的合理性超越。其实近年来“读书无用论”不是指读书无用,主要是指读书从工具理性角度的效用下降,一旦有人因为读书而暂时没让他获得财富、权力、地位的提升,便对读书的用处贴上了“无用”的标签。读书能陶冶情操,塑造人的“精神长相”,让人举止端庄、待人谦卑、谈吐优雅;读书能给人一支迎难而上的长矛、无数个广阔的精神世界和一个更完善的独立人格已是人们的共识。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影响人一生。因此,现代大学教育在肯定教育外在价值与效用的同时,应更多地着眼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人格的完善,防止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与功利化,推动教育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复归。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真正的圈子固化,其实是从你相信“读书无用”开始的。倘若说读书有用,用在何处?苏轼诗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可以用来譬喻读书过程中书与人的互动要以人为主,读书是一个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一个人总是靠直接经验面对问题、解决矛盾,局限性很强。通过阅读,借鉴间接经验是必需的。经过历史检验而传世的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值得我们精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等,为实现社会和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甘燕,刘海燕.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
[2]郝文武.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J].中国教育学刊,2009(9).
[3]马磊.同类婚还是异质婚?——当前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5(3).
[4]武小丹.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J].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4).
本文系2018年度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社会阶层再生产机制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三观再认识”(课题号:167777 1843y)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蓝墨云班课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课题号:2019JSJG318)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