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的探讨
2020-05-25刘晓鸾
刘晓鸾
一、垃圾分类的背景研究
垃圾分类看起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它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迅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产生的垃圾数量急剧增长。因此,如何把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历史,这些国家垃圾分类的提出与全面推行都是建立在工业高度發达并面临工业结构转型的基础上的。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垃圾分类工作陆续做出重要指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垃圾分类的部署具有前瞻性,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按照总部署,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端,一名学生一天中最宝贵的八个小时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小学教育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因此,将垃圾分类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已然成为一个大趋势。
二、垃圾分类与小学德育教育的关系
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法律法规的健全与人们文明素质的提升。2019年5月1日起,《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它的推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天津垃圾分类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强调文明,文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细节的改良,垃圾分类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让垃圾分类深入小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有助于生态文明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意识深处种下文明的种子。
三、小学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关注与支持度不够
1.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不完善
垃圾分类提出前,学校设置的垃圾桶很单一,只有在学校每层卫生间放置的两个大号垃圾桶,学生所有的垃圾全部投放到这两个垃圾桶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用午餐,很多学生中午会把一些食物带回教室,而学校的卫生间放置的垃圾桶只分成可回收垃圾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两种,学生产生的厨余垃圾无法进行分类投放。学生美术课上用到的颜料,如丙烯等,使用后也无法进行分类投放。
2.贯彻落实不够
在垃圾分类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学校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宣传栏与宣传海报,但教师与学生却没有真正深入地去学习过垃圾分类的知识。师生很多时候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宣传任务,而没有把垃圾分类真正贯彻落实。
(二)教师垃圾分类知识欠缺与学生垃圾分类缺乏校外落实
1.教师垃圾分类知识欠缺
虽然校内外都在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但很多教师自身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也仅仅流于表面,停留于宣传海报、视频,而不能真正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规则。教师在自身没有切实做好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教育缺乏系统性,更难以让学生信服。
2.学生垃圾分类缺乏校外落实
垃圾分类目前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关注重点,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会为学生渗透垃圾分类教育。学生在课上可以学到一些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校外并没有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导致学生“知”与“行”脱节,使得垃圾分类成为口头教育或流于形式。
(三)家长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不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些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模仿自家长。现在,很多家长都没有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的意识和习惯,更遑论垃圾分类。同时,家长们垃圾分类意识淡薄与垃圾分类习惯的缺失,也造成了对学生垃圾分类的教育难以家校衔接的困境。
四、将垃圾分类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除了教会学生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当今社会,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大趋势,所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尤为重要。下面,我将分享几点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落实垃圾分类的经验。
(一)在班会活动中渗透垃圾分类知识
在一节班会课中,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一则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片。通过宣传片,学生了解了垃圾污染带来的危害,对自己的健康以及未来的发展而感到担忧。接着,我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垃圾扔对垃圾桶非常重要,这也是国家现在倡导垃圾分类的原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家庭教育中落实垃圾分类
我的学校每学期有“家校共育”的项目交流活动,学校邀请家长到学校来与老师们交流孩子在家的日常表现及学习情况。我们班有一名家长和我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与孩子去爬山,自带了午餐和香蕉。她和孩子吃完香蕉之后习惯性地想把香蕉皮扔进不可回收垃圾桶里,孩子急忙制止她,说:“老师讲过,香蕉皮属于厨余垃圾,应该扔到厨余垃圾桶里。”她说:“孩子,这里没有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啊。”孩子说:“那也不行,既然没有厨余垃圾桶,我们就把香蕉皮自己拿着!”她看到孩子坚持的样子,决定不能打消孩子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于是把香蕉皮拿在手里将近两个小时,一直到下山回家才扔进了家里的厨余垃圾桶,用自身的行动支持孩子参与垃圾分类。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像这位家长一样,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贯彻落实垃圾分类,孩子的心中自然会种下垃圾分类的种子,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垃圾分类。
五、总结
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其实不是分类,而是在自救。一个新理念的推行注定会是一条漫长的路,但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小小的我们团结起来,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能看到大自然的巨大馈赠。将垃圾分类融入小学德育教育,让孩子从小拥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把垃圾分类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有利于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卫生,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