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交规吗
2020-05-25小羊
小羊
今天,全班同学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小东和小西却找老师打起了“官司”。小东说:“老师,您看《清明上河图》里面,卖绳索的、卖鞋的、卖铁器的小摊直接摆在了交通要道上,这是占道经营啊。还有这儿,坐轿子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官遇上了,他们互不相让,吵闹不休,这说明古代没有交通法规。您说是吗?”“不对,我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古代也有交通法规。”小西反驳。“你俩的‘脑洞开得够大,从《清明上河图》想到了交通法规的事儿。其实,我国古代是有交通法规的。”老师告诉他们。
我国最早的交规
唐朝时,长安(今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人口达到了百万,如果没有严格的交通管理,就会耽误很多事情,所以,交通方面有很明确的规定。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就颁发了《仪制令》,其中有一则:“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交通法规了。
这条交规没有罚款、没有限速,怎么听着不像交规、倒像口诀呢?其实,这就是时代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交规内容。
我国自古就崇尚礼仪,这在交规里也体现出来了。比如,“少避老”说的就是年轻人要主动避让老年人,体现了尊老的思想;“轻避重”,则是载东西轻的要给载东西重的让行,这不仅体现了礼让为先,还能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第四条“去避来就是说出城的要让进城的先走,因为进城是为了办事,而出城是为了回家,进城办事的人比较着急,所以要让着他们。从这些规定中,都可以看出《仪制令》注重的是礼让和文明出行。当然了,“贱避贵”说的是老百姓要避让官员,这就是当时等级制度的体现了。
靠右行车
在我国古代的交通法规里,也对行车做出了规定,要求“靠右走”。大家别以为靠右行走是天经地义的,世界上,很多国家车辆行驶的习惯走向跟我们并不相同,南非、巴基斯坦、泰国、英国、日本等采用的都是左行法。
那么,在古代,我们为什么采取了右行法呢?这还有一个渊源。在古代,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是长矛,当士兵相遇时,他们右肩上的长矛总会误伤别人。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他们就将左边让给对方,自己靠右边走。
慢慢地,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交规啦。
人车分流
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的国家。先秦时,《考工记》中有记载,走路时男女要分开,人和车也要分开,这被称为“道分三途”,是中国交通史上有关人车分流的最早记载。这一规定方便了守城官兵对行人进行检查,还避免了行人之间的拥挤碰撞。
在唐以前,还有专门的人在城内的街道上游走呼叫,维持人与马车之间的秩序。宋朝时期的执行不那么严格,人车区分只是在城门口的关卡处,大街上可以随意走动。所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行人走路杂乱,摆摊占道的很多,但这不能说明那时没有交通法规。
违反交规,若果很严重
交规并不是口头上说说,或者只存在于书籍中。北宋规定,交管部门必须在京城开封及各州的主要交通要道悬挂木牌,上面刻上《仪制令》,要求人人遵守。到了南宋,还规定将木牌换成便于保存的永久性石碑。
如果有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怎么办呢?《唐律疏论·杂律》“违令条规定:“诸违令者,挞五十”。在古代,违反了交通法规,虽然不会被扣分罚款,但是通常会被打得“屁股开花”,想想就让人害怕哦。
听了老师的讲解,小东、小西二人心服口服。再看看《清明上河图》,尽管有交规,但交通拥挤还是常态。相比之下,我们现在交通法规严明,道路也在不断完善,有了专门的地下通道、過街天桥、斑马线,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好、更完善的交通法规,社会发展真是日新月异。想到这里,他们心头充满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