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病畜防切断传入人群的路
2020-05-25吴伟鑫周磊
吴伟鑫 周磊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动物一直都是参与者。从以采集为生的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的命运就与动物息息相关。动物从最开始的捕食人类的凶猛野兽,变成了人类的猎物,再到后来被驯化饲养,为人类社会提供蛋白质食物和劳作所需的畜力,或是成为人类捕猎工具以及精神的陪伴者。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与动物接触增加感染机会
人畜共患病, 也称动物源性传染病,是指人类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目前,已知人类主要传染性疾病中,有70%以上(超过800种)为动物来源。比如人们熟悉的艾滋病、流感、埃博拉、狂犬病、登革热、MERS和SARS等。除病毒性疾病以外,鼠疫、结核、弓形虫病等细菌或寄生虫疾病均可同时感染人和动物。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加强,饲养伴侣动物的广泛兴起,以及一些非法捕猎和消费野生动物行为的存在,病原体在人群中暴露的机会增多,其突破物种间屏障感染人的可能性在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来自动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以唾液或粪便污染、虫媒叮咬、动物制品等多种途径感染人类,造成人群内的暴发流行。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暴发流行,其病原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由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基因独特组合形成的动物源性病毒。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存在于猪、禽类等动物体内,人们在动物饲养场、屠宰场、动物交易市场等场所接触带毒动物或其分泌物等均可感染。
鉴于大部分的人畜共患的病毒,如HIV、流感病毒、SARS-CoV等都尚未开发出特效的、可以完全清除病毒的药物,且仅有少数的人畜共患病有高效安全的疫苗,目前针对大部分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仍然只能依靠减少暴露和接触病原的风险来隔绝感染。
面对这些人畜共患病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
科学养殖源头控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的生态平衡破坏与人类新发疾病的出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与开发,以及环境气候的恶化,造成了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的破坏,迫使野生动物迁徙,甚至濒临灭绝,这些都大大增加了野生动物体内病原扩散和传播的风险。
人畜共患病很多来源于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所以,保护好它们,维护生态平衡,才能有效切断疾病传入人群的路径。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人类有责任去守护好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平衡,既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也要悉心保护好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
在畜牧生产当中,我们需要关注动物的饲养环境、饲养密度、饲料安全、动物健康管理等问题。与人类一样,动物在不卫生的环境中接触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在拥挤、不安全的环境中容易应激,从而更容易患病;在食用不安全,甚至含病原体的饲料后会发病。病原体在动物群中的暴发和大量增殖,往往会增加其感染人类的机会。为了保护动物,防止它们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袭,规模化的养殖离不开抗菌药物的使用。但是不合理的使用,会造成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出现,且细菌耐药性会沿着食物链和环境进行传递,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我们也需要建立一系列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去监控和排除这些风险。
人病畜防关口前移
在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中,人们往往较为重视后端对人的防护,而轻视了前端对动物疾病的控制。而对付人畜共患病最好的方法,是在疾病对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危害之前,在其源头,即在动物端进行干预和处置,切断其传入人群的路径。
高效安全的动物疫苗及新型抗生素的研制,诊断技术的开发,疫病流行监测体系和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病原体致病损伤机理、免疫应答机理、传播变异机理等基础研究的开展,将对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提供重要支持。兽医工作者不仅仅要诊疗疾病,更重要的职能是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在预防控制方面做到“人病畜防”。
除此以外,对传染病的控制还需要医生、兽医和公共卫生部门的通力协作及联防联控,才能够有效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此外,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还离不开政府部门和法治体系的支持。只有注重源头管理和综合防治,强化易感人群的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保护,才能提高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建立长效的防控机制。
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只有全方位的考虑了环境、动物以及人类的健康,才能讓其和谐发展。为此,国际上提出了“One Health(同一个健康)”的发展理念,这可能是目前解决人与动物以及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出路。在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领域做到关口前移,综合防控,保护动物健康,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