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2020-05-25王巍

党政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王巍

〔摘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必须正本清源,在经典作家的文本中探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典范之作。恩格斯所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就是这一典范之作,该书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可以说,该书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典范著作,是一部通俗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构建和传播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3-0026-07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譬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源起、内涵与实质、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研究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随着有关讨论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面的若干基础性、始源性的问题尚待认真的梳理与探讨,从而更好地廓清基本的理论地平。这就有必要回到经典作家的文本中探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经典论述,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在厘清“源头”的基础上更好推动“潮头”。

一、问题的由来

1876年-1878年期间,恩格斯写过一系列论战性的文章,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德国柏林大学讲师欧根·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和攻击,并且恩格斯把这些论文结印成书,书名叫做《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恩格斯把此书称之为《反杜林论》,因而这本书后来以《反杜林论》著称于世。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这是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最早表述。这本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沿用了恩格斯的这一划分。

对于这种划分,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学说,是以现实社会发展的实践和问题为中心,而非以学科为中心来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在他那里,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机融合、浑然一体的。从恩格斯本人思想发展的原初语境看,他也无意于构造一个哲学(抑或经济学或者科学社会主义)的庞大体系,他的任务在于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寻找现实路径。尽管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形式上确实分为哲学篇、政治经济学篇和社会主义篇三个部分,但应该注意到: 恩格斯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批判杜林的思想体系,即《反杜林论》是根据杜林的思想体系而设置并逐一批判的。可以说,恩格斯并非有意将马克思主义区分为这三个组成部分。

到了1880年,應法国工人活动家保尔·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将其《反杜林论》中引论的第一章以及第三编的第一、二章合成一部小册子,由保尔·拉法格译成法文,经恩格斯本人校阅后于1880年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在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第3-5期上发表,随即又出版了单行本。马克思在序言中给予高度评价:“这本小册子……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1883年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名出版了德文版。这本书在工人中得到广泛传播,发挥了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广大工人群众正是通过阅读这一著作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说的。恩格斯在1892年所写的英文版导言中说道:“连同现在这个英文版在内,这本小书已经用10种文字流传开了。据我所知,其他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我们的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译本。在德国,这本小册子已经印了四版,共约两万册。”〔2〕可以说,这本书融汇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原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必读书目。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更多地被看作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经典著作。而一旦将视角转换,就会认识到: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包含着强烈的人文意蕴,他所勾勒出的未来社会中,人将成为“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这实际上蕴含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指向——人的解放。恩格斯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将“自由”看作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目标。恩格斯(和马克思)与他们不同之处就在于,将这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奠定在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之上。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遵循着“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的灭亡——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样一条线索来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旦看到这一点,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视域和经济学的视域就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哲学一以贯之的目标。在这样的视角之下,传统的“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彼此分离的部分就可以被整合成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品格。

实际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以整体性的面貌呈现处理的。“把马克思最早期著作中出于浓厚兴趣的专门哲学问题研究和后来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选择替代理论割裂开来,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三个主题(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现代工业社会)相互联系地贯穿于马克思著作的始终,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思想的任何一个观点中从未被分离过。”〔3〕然而,“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史学、马克思经济学,这三者本来应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现在这种统一性却烟消云散。”〔4〕类似的这些论断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即强调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而要在统一视域中加以整体研究和把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也不能理解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结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又依赖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恩格斯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因此,可以说这本著作是一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典范著作,是一部通俗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

二、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在整体性的视域中,恩格斯述评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三大空想家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以及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指出正是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空想”与“科学”的区别主要源于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野。为了帮助工人阶级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勾画了哲学的变革轨迹,提炼出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决不能创立。”〔5〕唯物史观产生的前提在于近代德国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思维形式。所谓“辩证法”,就是用运动、变化、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朴素的辩证法。但是在人类文明形成之初,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这种方法虽然正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总体特征,却不足以说明它的各个细节。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发展,需要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记述、分类和说明。然而直到15世纪才产生了真正的自然科学,人们才对各种自然过程和对象进行分类研究,由此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积累。但是,这种分门别类考察方法从自然科学中转移到哲学中就造成了四百年来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6〕这种局限性需要辩证法加以克服。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思维,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7〕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8〕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相反。同时,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自身也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自然、历史在发展,人们不可能穷极真理,但它却有自己运动的终点——关于自然和历史的无所不包的最终完成的认识体系本身就与辩证法相矛盾;它远离了活生生的历史运动,而将自身束之高阁;它既具革命性,又有保守性,只有引入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但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对此又无能为力,于是便从中产生了哲学革命的契机和动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自然观的这种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的相应的实证的认识材料而实现,而在这期间一些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却老早就发生了。”〔9〕所谓“历史事实”在这里主要是指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它反映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这样,“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10〕因此,“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11〕按照这个新的方法认识社会主义,它就“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級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12〕阶级斗争反映的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物质利益的冲突。透过阶级对立的事实,马克思发现了隐藏于其后的剩余价值,由此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

空想社会主义由于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只能停留在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谴责的水平上,并简单将其作为坏东西抛弃掉,他们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也不过是对中世纪“田园景色”的临摹。剩余价值的发现则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凭借着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私人占有而无偿地占有了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由此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因此,工人阶级夺回劳动果实的革命行为就具有正义性和必然性。社会主义也就成了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指导思想。

由于“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这就是恩格斯对“两大发现”意义的概括和结论。由此,哲学(唯物史观)、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以清晰、连贯、系统的方式贯通起来,全面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品格。

三、现代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哲学上的论证。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3〕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中,而不是在启蒙学者的“理性”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厢情愿中,恩格斯找到了“现代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中,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恩格斯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就由资本主义的产生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社会分工的同时,也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孕育出早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使资本主义萌芽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母体内部破土而出。到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际贸易的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程。这一进程不断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新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贵族发生了冲突。于是,资产阶级通过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最终摧毁了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了支配地位。

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厂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但是,“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它的种种限制发生冲突了。”〔14〕这种冲突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本身。通过与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比较,恩格斯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冲突的根源和特征。和封建社会不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达到了高度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劳动产品的社会性质。但是和封建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只不过实现了私有者从封建主到资本家的转变而已。如果说个体的手工劳动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的话,那么社会化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矛盾便以“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15〕鲜明地表现出来,这是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是这种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带来的后果是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表现为资产者方面的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表现为无产阶级方面的贫困、受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不断再生产出这样的两极,由此产生两大阶级的对立和阶级斗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处于“恶性循环”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反过来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了阶级冲突。这说明,“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它没有能力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16〕一旦“事实上承认”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资产阶级很清楚这一点。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改良克服危机、缓和矛盾,于是把个别资本家的财产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财产,甚至实行资本主义的“国有化”,“但是,无论向股份公司和托拉斯的转变,还是向国家财产的转变,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17〕因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18〕因此,生产力归国家所有并不能解决冲突,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这就是说,要看生产力归“谁的”国家所有;如果归无产阶级的国家所有,这个矛盾就能够解决。这样一来,无产阶级就必须夺取国家政权。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否定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19〕但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并不是抓住生产资料不放,“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20〕这个“独立行动”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消灭社会划分为两大对立阶级的经济前提,消灭阶级本身,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從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到这个“独立行动”的完成,就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阶级的消灭必然导致国家的自行消亡。届时,社会成员将不再归属于某个特定的阶级,也不再是某个国家的“公民”,而是以自由人的身份结成一个新社会——“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因此对革命胜利以后的事情不可能、也不愿做过多的设想。在该书中,恩格斯也只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推导出未来社会的大致轮廓:“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21〕这里说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四、当代意义

在论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在整体性的视域中将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哲学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马克思本人所追求的“艺术整体”,为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开掘了源头活水,提供了经典范本。

第一,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是一个抽象问题,而是体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诸多文本之中。“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22〕然而,囿于传统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分法,我们通常将《资本论》看成是经济学著作,将《德意志意识形态》看成是哲学作品,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整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不仅要从经济学语境中观察哲学话语的转换,更要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双重语境中考察哲学话语的转换,以及在哲学语境中考察经济学话语和社会主义话语的转换。当前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讨论,应当通过马克思主义代表性文本的再解读,在统一的视域中鲜活呈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防止出现割裂、歪曲、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

第二,有利于澄清西方“马克思学”炮制的所谓“马恩对立论”。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些学者认为晚年恩格斯《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背叛,鼓吹和炮制诸如“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反对恩格斯”这样的所谓“马恩对立论”观点。实际上,恩格斯不仅对于创立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在阐释、构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譬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摘录了这本书(即《反杜林论》)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23〕,可以说是《反杜林论》的简写版,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阐释。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不同的理论分工。在晚年期间,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投向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艰深的理论学术研究,而恩格斯更多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他所写的著作也大部分都面向工人群众,因此在理论表达和语言风格上会有一定的(有时是较大)的差异。必须认识到,这种差异是在根本思想观點和理论原则上一致的前提下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理论的侧重点、认知结构、理论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总体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根本思想观点和理论原则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在理论的侧重点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应当坚持“在差异基础上的一致”的观点,反对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观点。

第三,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和传播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流派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是这样解释的:“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24〕马克思主义虽然以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但也包含了恩格斯的极大贡献。众所周知,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从不居功自傲。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谦逊地将马克思称为“第一小提琴手”,把自己称为第二小提琴手,而且强调“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25〕“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26〕这体现的是恩格斯的学术品格和崇高风范。实际上,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并出色地完成了这些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构建和传播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43,751-752.

〔3〕〔法〕汤姆·洛克莫尔.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杨学功,徐素华译.东方出版社,2008:230.

〔4〕〔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韩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791,793,399,795,796,796,796,797-798,798,822,808,810,810,812,812,815,743.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

〔24〕〔25〕〔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8,571-572,558.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别开生面的描绘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