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党的领导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2020-05-25谢月恒
谢月恒
[摘 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迈向“双一流”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遵循。只要切实把我们党独特的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转化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优势,“双一流”建设就能呈现它的鲜亮底色。高校党组织应通过把握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党建创新、联系服务师生、营造良好氛围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双一流”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优势转化;党组织作用
党要领导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承担起领导一切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赋予这一重大政治原则新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也在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国家战略,必将加速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双一流”建设方略是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的科学论断。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迈向“双一流”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遵循。那么,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独特优势?如何将党的领导的优势转化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优势?如何发挥好高校党组织作用,确保“双一流”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回答好这些问题,关系到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关系到如何更好地坚持党对“双一流”建设的领导,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一、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长期奋斗中党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理论优势。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注重思想理论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際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二是组织制度优势。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严密统一的党组织能使党的力量倍增。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先进政党,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严密的组织系统、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组织严密、制度严格、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奋斗中成长、发展、成熟起来的。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得出的一条规律性认识。这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深厚的力量源泉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些优势,保证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起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保证了我们党坚持远大理想与具体历史阶段奋斗纲领相统一,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保证了我们党能够集中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集中全国各个领域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出他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我们党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铁的纪律,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基础上的坚强团结统一,因而具有强大的战斗力。”[2]
二、党的领导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优势转化
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教育的最根本保证,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优势;只要切实把我们党独特的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转化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优势,“双一流”建设就能呈现它的鲜亮底色。
(一)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因此,“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它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不能正确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内涵,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双一流”,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既要与国际接轨,用国际可比的指标来衡量来对照;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一流大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因此,“双一流”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概念的超越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经验和道路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思想基石;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育人的独特优势;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大学领导体制的核心坚守;把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大学治理的基本依托。”[3]这些方面体现了一流大学的中国特色,是显著区别于西方一流高校的,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大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理论,在世界高等教育大变革的时代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对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严密的组织制度保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除了明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的支持外,还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随即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统筹推动本区域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方案,形成了自上而下衔接有序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梯队。
“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各地高校为之奋斗的首要任务。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表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方案首要的就是突出强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关于中管高校巡视情况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内涵建设,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而没有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都在立足学校实际,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在同一个层次类型高校中争创一流。这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大事,也离不开高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努力担当。因此,“双一流”既是目标又是战略,党发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号召,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差别化发展,通过组织制度的方式层层传递下去,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态势。
(三)强大的群众动员力量。“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人,重点是“人的建设”,只有通过政策杠杆和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实现汇聚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产出一流成果的目标。“双一流”建设是符合高校师生根本利益的,但这种利益的契合是根本上的、全局性的,在当前的局部的利益关系上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双一流”建设关系到学科结构的重新优化、调整;关系研究方向的重新确定、聚焦;关系利益分配的重新考量、布局。由于制度惯性、路径依赖的影响,安于现状、不愿变化,或是只满足于对原有框架进行“小修小补”的情况是可能存在的——这就是主观惰性的体现。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改革问题时说过:“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意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4]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做知识分子工作的优势,加强对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研究群体特点,把握个性特征,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工作;要结合具体工作,认真分析他们有哪些客观需要和主观诉求,利益博弈能不能找到平衡点?毛泽东同志强调的“耐心地等待”,不是说无所作为、无为而治,而是要通过积极主动、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待“时机成熟”,要帮助他们扫清阻碍认知的因素,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更加有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保障,从而调动他们主观上的积极性,让他们为推进“双一流”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三、高校党组织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作为高校党组织,要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肩负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中国大学迈向世界一流提供根本保证。
(一)把握办学方向。必须进一步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头脑,教育引导师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树立起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师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强调体现国家意志,首先要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服务于中国梦的创造性实践,解决好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时代问题,绝不能把争创“双一流”看成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竞争和实力比拼,这是推进“双一流”建设中不可回避、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
(二)落实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实际上是从本质论层次回答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创造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促进新理论产生、新技术变革和新产业发展,通过塑造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明发展,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一流人才。”[5]因此,培养、拥有一流人才是一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条件。高校只有以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核心展开各项工作,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人才,首先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将价值引领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三个认同”和“四个自信”。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还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提升治理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是衡量“双一流”的“显性”标志,其背后的支撑是大学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统筹规划“双一流”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任务清单以及建设资源保障。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充分尊重专家学者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认真听取他们对学科发展的判断,保障他们利用学术知识和专业经验正确行使学术权力。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师生的利益,切实保障他们在学科优化、院系重组、绩效分配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把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激发出来。现代化的大学治理体系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承认利益相关方的多元性,在把握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尊重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处理好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等四股力量的关系,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力量。
(四)推进党建创新。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抓基层打基础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一方面,要抓好关键少数,建立一支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敢擔当、作风正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切实肩负起组织谋划、协调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任。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知识不足、本领不足、能力不足的紧迫感,自觉加强对“双一流”建设相关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能力。要增强建设“双一流”的执行力,建立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将创建方案按照时间进度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优化组织设置,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传统的党组织设置基本依托于班级建制,这就可能导致组织建制滞后于学科建设的需要,使基层党组织的渗透性和战斗力不足。因此,要适应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活动的特点,“将基层党支部建在最活跃细胞上”,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比如在教工支部层面,可以尝试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重点实验室、工作室上;学生支部可以依托课题、竞赛以及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等成立“临时党支部”等。
(五)联系服务师生。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制度性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深刻认识联系和服务师生的紧迫性,把服务师生作为根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改进联系和服务师生的内容和方式,在全员覆盖、增进感情、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和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努力形成诉求表达、协调沟通、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有效机制。“双一流”的核心是学科的建设,要集中有限的力量和资源,使某些学科领域先发展起来,难免会让一部分师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党组织要做好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的工作,释疑解惑,化解矛盾,让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高层次人才群体能够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成长为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要做好联系服务师生的工作,深入课堂、办公室、宿舍、食堂、班车等场所,及时掌握他们关心的热点和疑点问题,沟通交流,排忧解难。对于教职工,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是要听取他们对“双一流”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班风学风等情况,特别是要听取他们对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体系、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学校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六)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党组织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为“双一流”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坚持正面宣传舆论导向,加强主动策划,创新载体形式,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新话语、新平台,真实生动鲜活地讲好“双一流”故事。要深入挖掘,精心策划,加大对“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集体的宣传力度。要扎实做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举措、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的新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突破的宣传报道,营造全校上下关心和支持“双一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教育引导督促全体党员干部尊崇党章,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防止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等行为,对在“双一流”建设的进度安排、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违纪违规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
[3]杜玉波.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5]钟登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一流人才[N].人民日报,2017-04-14.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丁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