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育昆蟲和擺脫污名的解密

2020-05-25少輔

澳门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環境污名發展

澳門少有大談昆蟲

本澳地區石屎林立,市民生活似乎與昆蟲毫無關連。不過,在政府推動產業多元化、環境保護和發展中醫藥等因素之下,身處生物鏈的非植物底層主角——昆蟲,卻成為了本澳最不顯眼又常被忽略的一群。極可能因為俗語裡有所謂“捉蟲”的關係,所以學者多數避免諧音、避而不談。

如何定義真正的“捉蟲”

最近因應肺炎疫情爆發,“污名化”一詞引起了廣泛關注。例如提及“武漢”時,則國家地區有被污名化之嫌;同樣道理,“非洲豬瘟”和“禽流感”,當中的“非洲、豬、禽鳥”則同樣地被污名化;不過以此推論,當提及“COVID19”之時,其實“2019”這個年份也同樣被污名化。這下情況卻大為不妙,事關2019年乃是建國70暨本澳回歸祖國20周年的“雙慶年”,這年份是絕不能被污衊的!但畢竟,世衛總幹事譚德塞經已宣佈了有關名稱,也改不了。而且歸根結底,新冠病毒導致多處臟器衰竭,“肺炎”本身何嘗不是特定把“肺部”污名化了呢?像這種沒完沒了、難以自圓的思路行徑,俗語稱之為“捉蟲”。

蟲學博士對港澳的歷史貢獻

華夏民族自古以農立國,難免對偷吃存糧的小家伙心存芥蒂;時至今日,都市人面對飛撲驟來的昆蟲,不是尖叫快閃,便是有殺無賠。甚少人會對這些“地頭蟲”產生好感,繼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相信,前香港漁農處處長李熙瑜博士就是上述的少數人。他因為成功處理1983年的“肥雞丸”事件而聲名大噪。當年,坊間媒體揭發雞農為提升雞隻肉質味道,因而對雄雞打進雌激素飼養。事件令市民憂慮,繼而罷買停食雞肉,引發全地雞農陷入“炒燶孖展式”的財困——負資產。雞價急瀉連連,對整條食品供應鏈帶來了骨牌效應。後來,李博士透過動用蔬菜貸款基金,實行“菜、雞”兩農互補的方法,才平息了銷情和肉價問題。其後在1994年,他推行了“信譽農場計劃”來針對解決“毒菜事件”風波,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了食物危機。沒想到,他是位昆蟲研究愛好者,被孫兒笑稱“動物人”,還在2011年出刊了《尋蟲記》書籍系列。

蟲與食物供應關係密切

因為本澳與內地及香港的食物供應一脈相連,所以地區政策素來相互牽動、間接受惠。而這些“食物鏈”的環環相扣,就好比人類與昆蟲共生共存。現時大約有80%農產是“蟲媒授粉”的植物;而飼養的塘魚亦多依靠幼體昆蟲為食,換而言之,沒有了昆蟲,不單植物難以傳宗接代,連基本魚類飼養也構成問題。自古以來,昆蟲與人類糧食密不可分。在去年,國際著名雜誌《CNN互動英語》和《讀者文摘》分別在5月和12月,都不約而同地刊登有關生態環境與昆蟲的文章。他們訪問了一些來自美國、丹麥和德國等多位昆蟲學專家,結論都預測在未來100年內昆蟲即使不是滅絕,也必定數量大減,因而呼籲各國加強環保工作。

本澳應該“蟲”何做起?

不過預測與事實相違。在昆蟲數目方面:踏入今年3月,東非爆發30年來最嚴重的蝗禍,按當地專家推算,蝗蟲數目急增至3600億隻,由非洲蔓延至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國;而環保方面,各國二氧化碳減排亦非出自於環保意識,實乃出於疫情嚴峻而被迫停了工廠,氣候監測資訊讓人大感意外。在專家預言每每落空,和海內外生態劇變速度持續上揚的情況下,本澳如何在發展環保和中醫藥的事上,避免向世界“交白卷”呢?

(一)主動出擊:防疫面前,醫民有責。本地中醫藥學會與環境保護局理應充分合作,主動響應“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揮積極保護環境和承擔主導社會防控作用。除了支持以西醫學為主力的衛生部門以外,亦需要為抗疫期間被停業還“坐收資助薪俸”的疑團解惑。例如模仿內地的志願生產商,積極投入機械生產口罩應急,而不是成為輪候政府優惠的一群;另,也可調查抗疫期間,因消毒洗渠而引起的水質變化,影響生態系統之深遠等,而絕非處於“工作被動”的狀態;(二)益蟲培植:部分中醫藥素來與蟲拉上關係,例如:鹹竹蜂、蟬衣、斑蝥、紅娘蟲和冬蟲夏草等,其來源長期依賴內地的情況便不在話下。藉著疫情爆發,藥物供應來源因而敲響鳴鐘。基於此,在環境保育方面,除了植物培植之外,還可參照泰國發展蜂場手法,自行煉蜂皇漿和保育益蟲多樣化之外,亦同時可參照香港“走馬燈”唐樓的活化方式,利用潮濕陰暗房間培植芝菌菇類,然後配以中醫知識評級和調用,絕對比起“觀鳥林”和去向不明的“資源回收”更具經濟發展潛力,從而提升國際知名度;(三)無私奉獻:在未有任何特效疫苗面世之前,和基於未來回歸正常生活的考慮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穴位針灸或坊間的湯水,絕對是緩解部分過度恐慌的心理妙飲。只要強調以保健為總原則,和不忘濟世為懷的精神,效法內地中醫團隊的抗疫表現,本澳政府絕對有條件扶持中醫業成為抗疫防線的二線關卡;即使沒有湯水,就協助製造口罩一事,也足以對前線辛勞的員工大有良益;(四)橫琴展望:一切地域空間以橫琴作為選擇和考量。以“粵澳合作產業園”的框架為基礎,以及接受審計署監督為條件下,遵守“衡工量值”原則活用政府資助,然後逐步轉營邁向自負盈虧。

避免“觀眾”病毒

回顧本澳抗疫初期,雖然無“蝗禍”威脅,亦無“口罩”之急患,但倘若非抗疫主力部門因而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常以觀眾自居,而且習以為常,則有機會感染“觀眾病毒”之餘,更會視產業多元化的發展如無物;繼而慣性停留在口號和體面之間;毫無實質和內容上追求的努力。如此,則環保亦難以為保;中醫亦無以可醫;待到五十年大限過後,連全球昆蟲物種都幾乎絕跡之時,才去尋找牠們來保育;屆時,則所有發展項目都真正地“捉蟲”和被“污名化”起來,而“多元化”這醜態也難免淪為笑柄,用十四億個口罩亦遮掩不了。    (澳門/ 少輔)

猜你喜欢

環境污名發展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为什么耳朵进水后听不到声音?
良好的环境’”等十五则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遊記的形成與發展
中庸之道的傳承和發展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污名的道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