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视角下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探究

2020-05-25韩冬梅

科技资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融合

韩冬梅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视角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研究,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从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几个方面打造思政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工作机制,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协同  思政课程  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4(a)-0059-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高校应该为社会培养原则性强、政治立场所坚定的具有精专深的技术人才;应该培养大学生重要的价值观、性格、道德,让他们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福祉而学习;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格和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力。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通过立德树人,培养一大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要培养这样的守住立场的人才,高校育人工作除了思政课程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都要深挖其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与关键课程,也是铸魂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引领性+政治阶级性+理论科学性的内在交融——思想的精神升华、政治的鲜明指向、理论的逻辑思辨三者融为一体,不能割裂。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应的是历史之问和时代“大课题”,与通识课和专业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政治性鲜明和马克思主义底色,具有大格局、高格调、厚底蕴、深内涵的精神气质,是有“味道”课。职业院校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非常重視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课程思政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讲授除思政课程之外其他课程中,深挖其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练出所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品性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元素和价值理念,并把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专业学习和人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思政课程达到育人的目的起到补充的作用。因而,高校专业的分科,不是将学生紧锁在各自知识探索的监牢里,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大学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不管是思政课还是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都是在育人,都含有隐性的或显性的思政元素,有必要提炼并深度融入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育人方向是一致,思政课程起主体作用,而课程思政作为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进一步促进了育人目标的实现。

2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支“三可三为”的教师队伍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关键在教师。每个教师个人力量、完善的人格、善良、合作、同情,以及如何把眼前的世界建设得更美好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不管是思政教师还是非思政教师,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深刻认识为谁培养人才,这就要求所有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思政教师和非思政教师还要定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培训,以坚定其政治立场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深刻认识当下时代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来培养新时代人才。另一方面,思政课程教师也要对清楚地明白不同的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有差异地进行教学。所以,建设一支学生可信、可敬、可靠和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3  整合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思政元素,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库房

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技并修的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课程传达的是一所大学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学生究竟能从课程中学到什么?每门课程目标必须明确,且方向是一致的。建立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挖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库房,实现思政教学资源的共享。

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

高职院校的教师有责任提供匹配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清楚什么知识是高职学生必须知晓并教会他们的?好的教学不仅意味着教师讲授的课程要“内容清晰,结构合理”,是要依靠教师智慧的力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面临的真正的问题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即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不牵强附会也不矫揉造作。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之前,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思索每一堂要实现的价值、能力、态度、情感目标是什么,通过体现什么样的思政元素、怎样体现思政元素、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来进行备课。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是把道德教育与生活、专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隐性教育来达到育人目的。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上以灌输教育为主转变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教(言传)与学(接受)”互动、在课堂外教师与学生“导(引导、疏导、指导)与化(思考、领悟、融会)”互动、在生活中教师与学生“范(身教、示范)与效(效仿、践行)”互动,达到师生共同学思践悟、共同提高思想政治修养,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5  打通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任何一项实践活动其内容所展现的并不是单一的,实践的效果也是多样的。在非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充分展现行业道德规范、合作、协调、沟通、服务、奋斗等思政元素,而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同专业所需的能力、价值、情感、态度等,实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体的。所以,实践活动不但没有背离教育使命,而且还支持着教育使命。

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前,思政教师和非思政教师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要进行什么样的实践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何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地体现德育元素,在出现这些元素时如何来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以达到育人的效果。在实践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课中切实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6  建立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完整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高职业院校最强有力的德育形式,就是将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后果联系起来,与个人生活的长远意义联系起来。“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与通识课都都要采取严格的措施锻炼学生的品行。即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对其触犯者进行严肃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从此类事件中进行反思,让他们抬头看看远方。

专业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放在首位是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思政教師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优先拥有一票否决权。思政教学(思政课程)评价制度要求的基础上,也要接收专业教师对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思政方面的评价考量,进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考一体化评价体系。

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识”造物。所培养的人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性、能力和责任。大学首先培养的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人才。通过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时事报告,2019-04-08.

[3]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

①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项目编号:CSZ19071)。

课题来源:内江职业技术学院2019院级课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视角下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探讨》(课题编号:2019032)。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