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临床表现及256层iCT对其诊断价值研究

2020-05-25王科鑫陈月芹魏君臣王培洁张庆鑫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管腔肠系膜肠管

王科鑫 陈月芹 魏君臣 王培洁 张庆鑫 姜 鑫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 272029)

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是腹主动脉在腹腔内的重要分支,是消化道重要的供血动脉之一,其分支主要供血于回肠、空肠、升结肠、横结肠等。SMA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1-2],明确这些病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SMA病变的临床表现及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iCT对该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临床怀疑SMA病变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6~74)岁,平均年龄(50.4±13.8)岁。

1.2 方法

80例患者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层螺旋CT行CTA检查,检查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350mA,螺距0.915∶1,每转旋转时间0.5s,矩阵512×512,准直器128×0.625,SFOV350,扫描层厚0.8mm。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 I/ml)70~90ml后再注以30~40ml生理盐水,流速控制在4.0~5.0ml/s。采用自动示踪技术,在主动脉膈肌平面设置监测层面,监测点触发阈值为250HU,实时观察监测点的CT值变化,在达到或接近阈值后,主动或手动触发开启动脉期扫描,结束后20~35s行静脉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部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结束后,图像发送到Portal工作站,以横轴位图像,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技术进行图影像分析,并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生做出统一诊断意见,同时收集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和临床诊断四格表分析256层iCT对SMA病变的诊断能力及各临床症状发生率。

2 结果

2.1 256层iCT SMA病变诊断

80例怀疑SMA病变患者最终临床诊断SMA病变65例,SMA缺血性病变患者44例(SMA管腔血栓性栓塞25例,SMA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19例);SMA夹层(SMAD)患者19例(孤立性SMAD 2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SMAD 17例);SMA及其分支、部分肠管扭转呈漩涡状患者2例。经256层iCT全腹部CTA检查后结果显示:256 iCT对SMA诊断敏感度92.31%,特异度80%,诊断准确率90%。见表1。

表1 256层iCT SMA病变诊断四格表

2.2 SMA病变临床表现

25例SMA血栓性栓塞患者均表现出突发腹部疼痛(25/25,100%),腹痛多伴有恶心呕吐(14/25,56%)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体格检查中多有肠鸣音活跃(16/25,64%),持续性绞痛伴腹胀(19/25,76%),腹壁压痛、反跳痛(11/25,44%),腹泻伴有便血(8/25,32%),大便性状为稀水样。SMAD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本文该类患者症状表现为急性上中腹疼痛,主要表现为突发腹痛(19/19,100%),多为持续性疼痛(14/19,73.7%),可进行性加重(11/19,57.9%)。本研究中2例SMA及其分支部分肠管扭转患者,其临床症状:1)脐周持续性痛伴呕吐、腹胀;2)由于肠系膜根部扭转,后腹膜受到牵拉,引起背部疼痛,且进行性腹胀加重。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小肠袢及其系膜过长,肠管游离,使肠管活动度大[3]。

2.3 SMA病变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经过256层iCT及Portal后处理工作站均能清晰显示SMA及其分支。 SMA缺血性病变44例,其中SMA急性栓塞25例,CT表现为增强扫描动脉期SMA内主干低密度充盈缺损,远端分支未见显影(图1),同时伴有腹部肠壁增厚,肿胀,SMA及其分支血栓治疗后可见右侧肠系膜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图2)。SMA慢性狭窄患者19例,CT表现为SMA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可造成慢性肠缺血,管壁软斑块附着容易产生血栓引起管腔闭塞[4-5](图3)。SMAD患者19例,其中腹主动脉夹层累及SMA 17例(图4)主动脉夹层(Debakey I型),累及SMA起始部;孤立性SMAD 2例(图5),明确显示大小不等的真假腔及内膜片。SMA及其分支,部分肠管扭转患者2例(图6),腹腔内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部分肠管、肠系膜旋转,呈漩涡状改变,肠壁稍显肿胀。

注:A、C.轴位、MIP图像示SMA主干低密度血栓,充盈缺损 B、D.VR、Endo血管腔镜示血栓致SMA管腔闭塞(箭头示)

注:A、B.MIP、VR示SMAD血栓治疗后右侧肠系膜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箭头示)

注:A、B、C.MIP、轴位示SMA管壁粥样硬化及软斑块形成,局部管腔狭窄(箭头示)

注:A~D.轴位、MIP、CPR、VR示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近端,真假腔清晰显示(箭头示)

注:A~D.轴位、MIP、CPR、VR显示双腔结构、条状低密度影(内膜片)及内膜片走行(箭头示)

注:A~C.MIP、VR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
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漩涡征

图6 SMA扭转影像学表现

2.4 iCT诊断SMA假象分析

5例假阴性:患者在SMA检查过程中技师采用经验值法,而患者血液循环较慢,触发时机过早,SMA CT值较低,未能准确诊断出SMA缺血性病变及夹层。3例假阳性:患者SMA具有严重粥样硬化斑块,诊断过程中将硬化斑块误诊为局限性夹层。

3 讨论

SMA病变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DSA被认为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其操作复杂、价格昂贵、有创性且对急腹症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R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其检查时间较长,不宜作急诊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的特点,但易受呼吸运动、肠腔气体的干扰[6]。随着256层iCT的出现,大大缩减扫描时间,明显降低对患者的屏气要求,使血管影像更为清晰,通过获得的容积数据重组MPR、VR等图像,从而更接近DSA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256层iCT对SMA病变诊断准确率90%,敏感度92.31%,特异度80%。SMA病变主要包括SMA缺血性病变、SMAD和SMA及肠管扭转。SMA缺血性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急性SMA栓塞即SMA血栓性栓塞是一种以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也可伴有恶心呕吐、肠鸣音等临床表现的外科急症,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肠坏死,死亡率较高[4]。SMAD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腹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可进行性加重。SMA及肠管扭转,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小肠袢及其系膜过长,肠道功能紊乱或剧烈运动等诱发肠管蠕动异常,导致肠系膜及SMA扭转[7-8]。临床症状主要为脐周持续性痛伴呕吐,腹胀轻,背部疼痛,且进行性腹胀加重。256层iCT对SMA病变诊断的影像特征为:急性栓塞CTA动脉期SMA主干低密度充盈缺损,远端分支未充盈,为完全栓塞;SMA慢性缺血其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壁软斑块附着容易产生血栓引起管腔闭塞;SMAD多由主动脉夹层累及所致和孤立性SMAD,孤立性SMAD报道较少,发病机制尚不明确[9-11]。典型影像特征为:CTA动脉期SMA内充盈缺损,真腔和假腔间见低密度游离的弧形内膜瓣,MPR、CPR和VR 图像可以清晰显示夹层的真假腔结构、内膜瓣的形态、走行及范围,对明确SMAD的累及范围、破口及再破口显示具有重要价值,对介入治疗选择支架的类型及放置部位具有指导意义。SMA及肠管扭转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围着某一处呈螺旋状排列,形成“血管漩涡征”, VR重组后可清楚显示“血管漩涡征”,MIP对血管的走行显示更有优势,横断面结合MPR可以对肠系膜及SMA扭转的定位、定性做出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螺旋CT是对SMA及相关病变进行无创检查的最佳方法,而256层iCT相对一般螺旋CT,旋转速度更快、智能化程度更高、X线剂量低,最高时间分辨率达34ms,更短的屏气时间,可降低患者的屏气要求,提高图像质量。同时结合Portal后处理技术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SMA管腔内外的改变,诊断准确率高达90%,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将成为SMA病变诊断及筛查的主要影像学手段。

猜你喜欢

管腔肠系膜肠管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