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0-05-25庄海英
庄海英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导致患者出现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现象[1]。一般多发于青壮年群体,主要因个体心理为易感素质或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等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及行为障碍、思维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具体的表现为幻听、幻觉、妄想、嫉妒、喜欢独处、行为被动、对学习及工作不感兴趣、记忆力差等[2]。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质量及社会安全,临床中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实施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7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排除标准:躯体疾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智力障碍;身体活动能力较差及严重伤人。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6~65岁,平均(41.52±6.35)岁;病程3~11年,平均(5.01±2.03)年。观察组中男15例,女26例;年龄15~66岁,平均(41.55±6.36)岁;病程3~12年,平均(5.05±2.2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服务,包括疾病健康教育,协同家属引导其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用药指导,心理支持,强化正面心理状态,以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具体如下:(1)引导患者了解自己,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过程中以组织护生参与团队培训的角色扮演的方式使患者认识自我、疏导心中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组织患者在一个安静的房间中,所有的患者都围坐在一起,由护理人员设置角色扮演的情景,以“商场购物”为例,引导患者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等,通过团队的力量强化患者的认知水平。(2)营造温暖的住院氛围。定期组织患者在安静的住院环境内阅读,多为患者提供感恩、温情类文学作品和音乐,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及重视的。另外,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还应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不随便在背后议论患者,在为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多给予其关心、鼓励及支持,多沟通交流一些积极向上的话题,强化患者的感恩情绪及正面情绪,缓解悲观情绪。(3)帮助患者重建希望。以开展小讲座的方式定期组织患者观看励志、积极向上的电影、书籍等,帮助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自信心。积极鼓励患者通过合理发泄的方式放松情绪,缓解压力,引导其在参加联谊会及自我演讲的过程中毫不畏惧的表达出自己的梦想,病友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定期设定一些工作及生活中的场景,引导患者在场景中训练,帮助患者重新返回社会,强化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社会价值。(4)引导患者感悟生命,强化积极心理。积极组织患者阅读或自己写作关于人生感悟方面的内容,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学习类的讲座,引导其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强化自我肯定,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积极心理。(5)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性格特点、年龄、职业及理解能力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疏导,采用精神、视觉及听觉转移的方式转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指导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积极向上的话题,切忌在患者面前哭闹及唉声叹气,共同努力缓解患者内心焦躁、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促进患者疾病的缓解及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的焦虑评分、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幸福进取感评分及自残或伤人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焦虑情绪越严重。采用精神病评定量表[3]对患者的激活性因子、缺乏活力因子、焦虑忧郁因子、思维障碍因子及敌对猜疑因子等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精神病严重程度越高。采用幸福进取感评分量表[4]对患者的幸福感、自我肯定、学习成长、人际关系及目标管理等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的幸福进取感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焦虑、精神病评定、幸福进取感评分比较(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焦虑、精神病评定、幸福进取感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自残或伤人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自残或伤人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意义重大,主要是指通过心理学以及比较完善及高效的实验方式、测量方法等对人类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思潮,要求护理人员用一种欣赏及开放性的眼光看待患者的动力、能力及潜能等[5]。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自我认知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或由于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发生较为严重的负性情绪,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精神分裂症常规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强化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与了解,通过心理支持的方式缓解其负性情绪,这种护理方式缺乏预见性及有效性,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伤人或自残行为,不利于其积极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积极心理学理论可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强化患者积极自主配合治疗的心理,缓解其负性情绪及心理压力。良好积极的心态和正面的情感等能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护理人员通过干预患者的情绪、思想及认知水平等为其创建积极向上的心理。积极心理学理论还能强化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正面看待自己,肯定自己,提高幸福感,让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体会到愉悦[7]。护理人员在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过程中通过引导患者了解自己,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营造温暖的住院氛围、帮助患者重建希望、感悟生命,强化患者积极心理及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等多元化的护理措施,强化患者对生活的希望,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从而强化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的积极性,促进早日康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幸福进取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后的自残或伤人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效果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