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地区幽门螺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耐药情况
2020-05-25叶衬轩虞瑞珠
叶衬轩 虞瑞珠
在全球发生感染的菌种中幽门螺杆菌为一类感染率极高的细菌,且其随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日常,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科具有紧密的相关联性,与此同时,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具有密切相关性。临床上,幽门螺杆菌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的主要致病菌,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为治疗上述病的一种关键疗法[1]。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症状明显,常先用质子泵抑制剂给予缓解,患者病情控制后再根除幽门螺杆菌[1,2]。有研究显示近来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效低,不理想,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幽门螺杆菌菌株对根除药物耐药外,还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选择应用时机的影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治疗后有不良反应,耐药性强且药物价格昂贵,依从性能较差,根治率逐年呈下降态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5]。感染各类菌种中,幽门螺杆菌是感染率极高的细菌,随年龄不断增长,感染率呈大幅上升。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首先需治疗,可明显降低溃疡复发率,减少消化性溃疡出血事件[6]。目前临床中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时仍存在系列问题。在临床中药物应用较普遍,尤其对感染性治疗发挥重要作用,医学领域抗生素极大的促进了各类疾病的治疗。但近来,随着各种抗生素的出现,其滥用现象越来越明显。滥用现象如光谱抗生素的生产应用及抗生素不合理联用等同时增加了耐药菌种,并促进其迅速播散,不仅使抗生素疗效降低且存在较大的负面性,对控制感染性疾病具有较大难度,且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为感染患者康复带来困扰[7,8]。
本实验是以东莞地区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提取临床上病灶组织进行研究,并对常见的几种药物进行药敏测试,分析这几种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提供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本文通过对东莞幽门螺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予以分析,希望今后经干预后降低病发率、耐药性,进一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指导幽门螺杆菌的预防与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莞院内2018 年10 月~2019 年7 月进行胃内窥镜检查的88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 例,女41 例。见表1。患者符合《内科学 》诊断疾病标准。患者均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此阶段无严重的其他疾病如精神病、严重器质性病或慢性病,排除需长期服药、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表1 88 例患者一般资料(n)
1.2 方法
1.2.1 培养菌株并分离 无菌条件下取出患者胃黏膜组织,2 h 内接种于含选择性抑制剂哥伦比亚培养基内,反复涂抹在培养基表面部位,尽可能使组织接触到培养基。立即接种哥伦比亚培养基在培养罐内,使微需氧产气袋放于密封培养罐后置在35℃恒温培养箱,培养5 d 后,观察结果[9]。
1.2.2 菌株的鉴定 打开培养皿观察内部菌落形态,挑出优势菌落或疑似菌落为革兰染色,革兰染色阴性菌落做尿素酶、氧化酶、过氧化氢试验,若试验结果显阳性可鉴定出幽门螺杆菌。阳性菌落转种四区,然后划线培养2 d,获取单个菌落。根据菌种在特殊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菌落的形态、颜色以及在显微镜下菌丝的形态、生长排列、孢子的大小和形状等特点进行鉴定。
1.2.3 药敏试验 无菌棉签蘸细菌配制成细菌悬液,菌液水平相当2 麦氏单位。然后用无菌棉签蘸菌液,将管内壁多余菌液旋转挤去,M-H 琼脂表面均匀三次接种,而每次旋转平板的角度为60°,最后阶段沿平板涂抹1 周时间。平板置室温环境下,干燥5 min,用无菌镊Etest 试纸条贴于琼脂表面。在平板上迅速置培养罐中放快速微需氧产气袋,最后盖好,设置恒温培养箱 35℃,培养5 d 后,观察结果[10-13]。
2 结果
2.1 分离培养、鉴定结果 88 份胃黏膜标本分离出63 株幽门螺杆菌菌株,触酶、氧化酶、尿素酶生化反应均为阳性,63 株菌株均达到了幽门螺杆菌鉴定标准。
2.2 药敏试验结果 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性最高,为76.2%,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分别为46.0%、34.9%。见表2。
表2 63 株幽门螺杆菌菌株对5 种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n(%)]
3 讨论
澳大利亚学者首从胃黏膜的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研究者对幽门螺杆菌 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已深入探讨,除公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多病变存在一定密切关联外,有相关研究表明,近来在心脑血管、免疫性病、营养代谢病、皮肤病等发病进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一定作用。治疗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大大降低溃疡复发、消化性溃疡出血。但目前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仍有多类问题,如对药物、剂量、治疗时机的选择。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较为有效的抑制胃酸类分泌性药,联合抗生素使用时可共同根除幽门螺杆菌[14-16]。在这方面报道中,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可对幽门螺杆菌造有多方面影响,包括治疗时机、方法选择不适宜等,可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有直接影响。而多数研究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一种主要途径是在进餐中可能被细菌污染餐具、食物或饭前手脏等,经口腔时幽门螺杆菌入胃部,并牢固附着于损伤胃黏膜,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经黏液层定位在胃上皮细胞表面,为病菌提供了优越的繁衍条件[17]。全球已有的感染菌种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极高,与此同时,随年龄增长感染率上升幅度大。在亚健康人群中幽门螺杆菌存在普遍性,也是消化系统病的一类主要诱因[18]。对本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进行系列相关调查研究,会有助于制定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疗方案,采用预防性手段干预针对性降低发病率及耐药性,降低临床抗生素使用量,达到未病先防目的[19,20]。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知,88 份胃黏膜标本分离出63 株幽门螺杆菌菌株,触酶、氧化酶、尿素酶生化反应均为阳性,63 株菌株均达到了幽门螺杆菌鉴定标准。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性最高,为76.2%,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分别为46.0%、34.9%。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阿莫西林为本地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治疗药物。因此,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前,需检测常见抗菌药耐药性,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有重要的临床作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若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其可能与耐药性有关,但也有必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为治疗幽门螺杆菌提供新途径。
综上所述,在临床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中采用抗菌类药物进行干预时选择合理药物,可有效提高抗菌类药物利用率,预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