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与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肾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5-25蔡志强冷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9期
关键词:根治性肾癌腹腔

蔡志强 冷欣

目前,临床对肾癌的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传统的传统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出血量较大,切除面积大导致术后炎症因子显著增多,且术后患者肾功能较差,不利于患者预后[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完善,经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该疾病治疗中,现为探究将该手术方案应用于该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2],特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0 例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 例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 例。对照组女18 例,男17 例;年龄39~79 岁,平均年龄(56.03±7.69) 岁;体质量指数(BMI)20~26 kg/m2,平 均BMI(22.98±1.33)kg/m2;肿瘤大小3.00~5.80 cm,平均肿瘤大小(4.54±0.52)cm;16 例肿瘤位于右肾,19 例肿瘤位于左肾;肿瘤分期:13 例T1a 期,13 例T1a 期,9 例T1b 期;5 例合并糖尿病,7 例合并高血压。观察组女17 例,男18 例;年龄38~78 岁,平均年龄(55.92±7.70)岁;BMI 20~26 kg/m2,平均BMI(23.01±1.35)kg/m2;肿瘤大小2.98~5.90 cm,平均肿瘤大小(4.49±0.50)cm;18 例肿瘤位于右肾,17 例肿瘤位于左肾;肿瘤分期:12 例T1a期,14 例T1a 期,9 例T1b 期;4 例合并糖尿病,7 例合并高血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 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本组研究开始实施,研究目的、治疗方法均被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3]:①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②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该疾病;③临床资料完整;④健侧各项肾功能指标正常者;⑤肿瘤分期为T1~T2 期,肾癌为单侧。排除标准[4]:①存在检查、手术禁忌证;②合并精神疾病史;③有腹腔手术史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⑤合并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应用传统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抬高患者腰桥,将患者调整为健侧卧位,行全身气管插管麻醉,切口位置选取于第11 肋间或12 肋下缘,游离肾脏于腰肌以及肾周筋膜间,双重结扎肾蒂,并给予缝合,将肾门周围以及肾门上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完整切除整个肾脏。手术进行过程中,如患者肿瘤与肾上腺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则需将组织切除进行病理检查。手术结束后,将引流管置入,将切口关闭。

1.2.2 观察组 患者应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抬高患者腰桥,将患者调整为健侧卧位,行全身气管插管麻醉,建立后腹腔,切口位置选取于肋骨边缘下方的腋后线处,于后腹腔中置入扩张气囊,注入500 ml 气体,停留5 min 后。将肾脏周围筋膜的背侧面进行分离,以骼血管水平至膈肌的范围为分离范围。在患者肾脏后方至肾门的部分应用超声刀钝性分离,找出肾动脉的位置,并将其游离,通过Hem-o-lok 将肾动脉夹闭并离断。对肾静脉的处理方式同肾动脉,再对肾后侧进行游离,从腹膜后向肾前方进行游离。在对肾上极进行处理时,先观察肾上腺与肿瘤之间是否有清晰的分界,如无,可切除肾上腺,切除时应注意仔细处理肾上腺周围血管。再对肾下极进行游离,分离性腺静脉以及输尿管静脉,将性腺静脉夹闭,对肾蒂部进行游离,最后应用三重钛切断、夹闭。将组织切除后,送去检查病理。于镜下观察手术范围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存在,将出血点进行处理。最后将引流管置入,将切口关闭。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导管留置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粘连性肠梗阻、皮肤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腹腔内出血)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个月的肾功能(SCr、BUN)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手术耗时(96.43±7.02)min、导管留置时间(3.88±0.47)d、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87±0.12)d、住院天数(6.11±0.37)d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0.93±8.89)min、(4.49±0.50)d、(3.32±0.33)d、(10.99±0.98)d,术中出血量(160.34±22.91)ml少于对照组的(222.94±24.3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腹腔内出血1 例;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1 例,粘连性肠梗阻2 例,皮肤愈合不良3 例,伤口感染3 例,腹腔内出血2 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的31.43%(1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肾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术前,两组SCr、BUN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对照组SCr(48.01±7.77)μmol/L、BUN(9.05±1.66)mmol/L;观察组SCr(52.80±7.80)μmol/L、BUN(8.21±1.67)mmol/L。术后3 个月,两组SCr 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BUN 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肾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表1 两组肾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对肾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传统临床多应用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对该疾病进行治疗,但该治疗方式创口较大,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术中将整个肾脏摘除,出血量较大,且操作时对分离腹腔内组织较多,极易对腹腔内造成损伤、污染,不仅会导致术后发生一系列并发症,还会有使肿瘤受到应激而发生转移的可能,且肾脏全部摘除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较大影响,患者预后生存质量较差[5,6]。故现为探究何种治疗方式可规避此类弊端,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特做此研究[7]。

本研究表明,经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耗时(96.43±7.02)min、导管留置时间(3.88±0.47)d、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87±0.12)d、住院天数(6.11±0.37)d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0.93±8.89)min、(4.49±0.50)d、(3.32±0.33)d、(10.99±0.98)d,术中出血量(160.34±22.91)ml 少于对照组的(222.94±24.3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的31.43%(1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SCr 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BUN 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利用了微创技术进行操作,进入腹腔更为直接,对手术范围可更清楚的观察到,且分离腹腔内组织较少,减少了对腹腔内其他脏器的损伤程度,降低了污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较小,手术创口小,更有利于术后恢复[8]。且对肾脏进行了部分保留,使术后肾功能损伤程度得以缓解[9]。随着微创技术的逐渐完善,该治疗方式已经不局限于浅表肿瘤,对于孤立肾肾癌、完全肾内型肾癌、靠近肾门的肿瘤、肾窦附近肿瘤以及紧邻集合系统附近的肿瘤都可准确操作,适用范围较广[10]。

综上所述,给予肾癌患者应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根治性肾癌腹腔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背下方入路肾蒂处理技术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做个B超就能及早发现肾癌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肾癌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p73及血清IL—17表达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
单中心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自噬与肾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