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北煤矿煤系砂岩裂隙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20-05-25许光泉杨婷婷丁永俊
苏 悦,许光泉,魏 健 ,杨婷婷 ,丁永俊
(1.安徽理工大学 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顾北煤矿,安徽 凤台 232088)
近年来随着浅部煤炭资源日益枯竭,我国东部隐伏矿区向深部大规模开采已成为必然趋势。由于受多期构造地质作用,深部矿井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各种水害防治形势日趋严峻。其中,煤系砂岩水为煤层开采最直接充水水源,对其进行科学防治是确保煤层安全开采的重要前提。为此,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上三带”理论[1]、三图-双预测法[2]、基于GIS复合分析方法[3]、数值模拟计算[4],并开展了断裂带发育高度试验研究[5]等,为揭示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形成机理及富水特征提供了依据。相关人员日益关注对砂岩裂隙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试图从砂岩的水质上探讨其形成机制,主要通过对各含水层常规离子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水化学特征和突水水源识别的关系[6-9],而针对各含水层结构、砂岩水形成的化学环境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较少。针对淮南矿区,有人采用Piper三线图、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矿区各含水层水化学特征[10-12],但对煤系砂岩裂隙水成因分析较少。为此,笔者以安徽淮南顾北煤矿煤系砂岩水化学组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形成作用,探讨其形成原因,从而为矿井充水水源判定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研究区处于淮南煤田中部,位于陈桥背斜东翼与潘集背斜西部的衔接带,总体构造形态为走向南北、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斜平缓,倾角5°~15°,并发育有不均的次级宽缓褶曲和断层,煤系砂岩裂隙发育不均,井下采掘时发现,煤层顶板砂岩出水点多分布在挤压裂隙带和拉张裂隙带处,如图1所示。
(a)地质平面图及采样点分布
(b)水文地质剖面图
研究区为全隐伏煤田,据钻孔揭露,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等,如图2所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其中,太原组含煤极不稳定,无开采价值;山西组和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其在顾北煤矿区总厚506.70 m,含煤20余层,煤层总厚28.44 m,含煤系数为5.61%,含煤段岩性主要由灰—黑灰色泥岩、浅灰—灰白及灰绿色砂岩组成。煤岩类型以半暗—半亮型为主,煤质多为中灰煤。
图2 煤系地层柱状图
与华北型煤田一样,该矿的含水层自上而下由新生界松散层孔隙含水层、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石炭系和奥陶系的碳酸岩岩溶含水层等组成。由于被厚度371.00~512.60 m的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对煤系砂岩水无补给,砂岩裂隙含水层之间,由泥质岩类隔断,无密切水力联系。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目前实际出水量:正常涌水量为100.1 m3/h,最大涌水量为109.1 m3/h。
2 煤系砂岩出水情况调查
2.1 煤系砂岩及含隔水性
通过185个钻孔揭露,主采煤层为13-1、11-2、6-2、1煤层等,煤层顶板岩性多为泥岩,其次为砂质泥岩和砂岩,上述各煤层顶板砂岩厚度分别为0.95~7.65、0.56~6.95、0.30~41.90、0.25~21.35 m,砂岩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其次为中粗石英砂岩,多为泥质、钙质胶结,少量为硅质胶结。砂岩含水层之间由泥岩及砂质泥岩阻隔,一般情况下无水力联系。当采掘经过砂岩裂隙发育带时,出现连续或短暂出、涌水现象,导致砂岩含水层之间发生一定的水力联系。以往抽水试验结果表明:砂岩裂隙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0.000 44~0.001 63 L/(s·m),为弱富水性,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条件差,渗透系数为0.000 44~1.277 00 m/d,水质类型为Cl-Na和Cl·SO4-Na型等。
2.2 煤系砂岩出水点调查
在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所揭露的砂岩出水点有20处,发生出水的有9处,出、涌水点位置均与断层及裂隙相关,出水点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各点水量大小差异悬殊。通过调查发现,出水点多集中在13-1煤层顶板和11-2煤层顶板砂岩层,最大出水量达60 m3/h,而其他煤层顶板出水点相对较少,且水量较小。
2.3 煤系砂岩水样采集
利用不同水平、不同阶段巷道及工作面分别在 1煤层、6-2煤层、11-2煤层和13-1煤层等顶板砂岩出水点,共采集76个水样。其中1煤层顶板砂岩水样点16个,6-2煤层17个,11-2煤层15个,13-1煤层 28个,采样点分布位置见图1(a)。
3 煤系砂岩水的化学组分特征
表1 顾北煤矿各煤系顶板砂岩水水化学组分统计
图3 煤系砂岩水的Piper三线图
4 煤系砂岩水中各化学组分空间分布特征
4.1 13-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a)阳离子
(b)阴离子
4.2 11-2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a)阳离子
(b)阴离子
4.3 6-2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a)阳离子
(b)阴离子
4.4 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a)阳离子
(b)阴离子
5 煤系砂岩水化学形成作用及其成因分析
5.1 水化学形成作用
5.1.1 溶滤作用
钻孔揭露表明,各煤层顶板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和砂岩等组成。经过测试分析,泥岩类成分以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为主;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钠钙长石及岩屑等,其分选性及磨圆度中等,胶结物为硅质、钙质和泥质等物质。该区受印支挤压和燕山拉张运动影响,煤层顶板砂岩中裂隙网络较发育,从基岩风化带向下发生径流作用,其中Cl-在地下水中相对较为稳定,常用离子交换浓度γ(Na+)与γ(Cl-)的比值来揭示Na+的来源[15],如图8所示。
图8 各煤层顶板砂岩水中γ(Na+)与γ(Cl-)比值图
如果γ(Na+)/γ(Cl-)等于1,说明地下水中的Na+、Cl-主要来源于岩盐溶解。由图8可知,γ(Na+)/γ(Cl-)远大于1,说明顶板砂岩水中的Na+主要来源于砂岩含水层的溶滤作用,可用式(1)~(4)表示[16]:
2NaAlSi3O8(钠长石)+2CO2+11H2O=
(1)
2CaAl2SiO8+4CO2+6H2O=Al4O10(OH)8+
(2)
AlSi2O5(OH)4+5H2O=2Al(OH)3+2H4SiO4
(3)
2KMg3AlSiO10(OH)2+28CO2+30H2O=
(4)
图9 各煤层顶板砂岩水中γ(Ca2++Mg2+)与
5.1.2 阳离子吸附作用
图10 各煤层顶板砂岩水中γ(Na+-Cl-)与比值图
通常采用氯碱指数(CAI-1和CAI-2)表征离子交换的方向和强度[19],见式(5)和(6)。其值若为负值,说明地下水水样发生正向的离子交换,反应机理见式(7);若氯碱指数均为正值,则地下水水样发生反向离子交换,反应机理见式(8)[20]:
CAI-1=[γ(Cl-)-γ(Na+)]/γ(Cl-)
(5)
(6)
(Na+)(黏土)+(Ca2++Mg2+)(水)=(Ca2++
Mg2+)(黏土)+(Na+)(水)
(7)
(Na+)(水)+(Ca2++Mg2+)(黏土)=(Ca2++
Mg2+)(水)+(Na+)(黏土)
(8)
顾北煤矿各主采煤层中的氯碱指数皆小于0,如图11所示。说明研究区主要发生正向的离子交换作用,将煤系砂岩水中的Ca2+、Mg2+与黏土矿物中的Na+进行交换,使砂岩水中的Na+含量增加。
图11 各煤层砂岩水氯碱指数
5.1.3 脱硫酸作用
(9)
图12 各煤层砂岩水中随Cl-变化关系曲线
5.2 水化学成因分析
研究区煤系砂岩裂隙水的水流方向为自西向东,主采煤层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之间,因有泥质岩类相隔,通常情况下无密切水力联系,只有在裂隙或断层发育位置存在水力联系,总体上为弱富水性,地下水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条件差,径流速度缓慢,如图13所示,可以看出,各煤层煤系砂岩裂隙水主要沿着各自含水层中发生顺层渗流运动[23 - 24]。但由于研究区内部几条主要断层,如F92、F94、F104-1、F109等均有巷道穿过,经实际揭露:断层带两侧的裂隙非常发育,巷道穿过时均无明显的淋、滴水现象。说明井下巷道穿过的断层带是不导水的,相互之间无水力联系。据煤矿井下实际巷道揭露断层水文地质调查可知图13中的F104、FD4和Fs16均为阻水断层,使得断层上下两盘分成为2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a)煤系砂岩水水化学类型分布
(b)水化学剖面图
6 结论
2)在垂向分布上,Na+与Ca2+、Mg2+呈现负相关性,Na+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1煤层、6-2煤层总体处于封闭的还原环境中,11-2煤层处于一个弱还原环境中,而13-1煤层处于弱氧化环境之中。
3)13-1煤层顶板砂岩水以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11-2煤层以溶滤作用为主,以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辅,同时存在脱硫酸作用;6-2煤层以脱硫酸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同时存在溶滤作用;1煤层以溶滤溶解作用为主,也存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脱硫酸作用。
4)从浅部至深部,存在地下水垂直分带现象,1煤层中砂岩裂隙水类型以HCO3·Cl·SO4-Na为主,6-2煤层中以SO4·HCO3-Na为主,11-2煤层中以HCO3·Cl-Na为主,13-1煤层中以Cl-Na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