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认识这些“熟悉的陌生人”
——流行病周边常识详解
2020-05-25策划整理
@策划/ 整理/
流行病理应成为大众常识。它出现的时机往往在人们的意料之外,造成应对难题。2020年春,重灾区武汉的这场全国战“疫”理应成为我们认识流行病的一个窗口。基本的流行病学原理,相信大家都已有所了解。这里,我们来认识这些流行病学周边的常识,既可应对流行病,又可作为写作素材,同时还是增长见识,提升思维能力的一个频道。
1.“隔离”一词的四种引证解释。
1.隔断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覆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
2.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
中国现代作家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42章:“她只好躺在床上看书,暂时与沸腾的外界隔离。”
3.把患传染病的人、畜和健康的人、畜分开,避免接触
4.防晒隔离
可以起到隔离“彩妆、空气中的脏东西、辐射、折射紫外线”外,还可以起到修饰美白的效果。
2.名词“方舱”作何解?
“方舱”一词来自于美军的军事术语,中国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说的直接就是一个可以活动的方形“房子”,里面有先进的指挥系统。
常见的方舱有:集装箱、集装箱房、专用车厢、医疗方舱、军用方舱、气象方舱、移动组合房等。
3.方舱医院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方舱医院是以医疗方舱为载体,医疗与医技保障功能综合集成的可快速部署的成套野外移动医疗平台。方舱医院一般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部分构成,是一种模块化卫生装备,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由于它具有机动性好,展开部署快速,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而能够适应突发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
目前,方舱医院装备的技术发展普遍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4.流感=感冒?
大多数人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流感就是感冒而已,因为流感的全称不就是流行性感冒吗?但是,它和感冒有着巨大的差异。实际上,对“流感”这个词的吐槽由来已久,这个词翻译自英文flu,而感冒在英文中是 cold,相差实在太大。别看是一个小小的翻译问题,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流感和感冒是很不一样的,但是这个名词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它会失去警惕性。医生、科普人不论怎么努力,可能远不如国家出台一个规定,把“流感”改名为“致命感”或者“瘟疫”来得有效。
感冒与流感的区别,用猫和老虎来进行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流感是老虎,感冒简直就是一只小猫。只是因为症状上的相似,流感被翻译成了感冒,这是一个巨大的谬误,而由此带来的,也是人们巨大的忽视。
5.蝙蝠为什么会成为病毒的泳池?
蝙蝠是动物界的奇葩。它小小的身躯简直是一个大型病毒库,包括狂犬病病毒在内的一百多种病毒集于一身,俨然活体生化武器。在高度密集的群居状态和长距离飞行过程中,蝙蝠们互通有无,实现了病毒的集散。而由于其特殊的免疫系统和DNA修复能力,蝙蝠自己却百毒不侵。
这么一个会飞的病毒库,也给病毒的变异提供了温床。蝙蝠在飞行过程中,代谢率极大提高,体温升至38℃~41℃,有的病毒被杀死,有的病毒则经受住了考验。因此,能在蝙蝠身上存活的病毒可以说都是病毒中的佼佼者,当它们转移到人类身上时,发烧——这一人类对抗病原体入侵的保护性机制也便奈何不了它们了。
6.中国人何时开始用“口罩”隔离病毒的?
口罩被当成阻隔空气、防止污染的工具还是从公元1世纪开始,当时罗马的矿工用动物的膀胱皮包裹面部,以使其免受氧化铅红尘的侵害。直到了16世纪,伟大的达·芬奇提出,用纱布沾水捂住口鼻能够阻挡有毒粉末侵害士兵,口罩才有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产品材料选择。
但口罩在防疫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一次还是来自于中国。
1910年,一场震惊世界的瘟疫,从贝加尔湖向南传播到我国东北地区,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短短4个月内发展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到6万多人,瞬间尸骸遍野,举世震惊。
一位31岁的年轻医生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哈尔滨。这个年轻的医生叫作伍连德,当时与他同行的只有医学院的一位教员和一个学生。
为了防止疫情,他还设计了一种用双层纱布制作的口罩,以此阻止细菌的传播,从而快速地阻止了瘟疫的蔓延,这种在当时被广为应用的口罩,被命名为“伍氏口罩”。凭借着口罩和其他一系列举措,他仅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鼠疫,伍连德从此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