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试题导向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0-05-24陈燕华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高考

【摘 要】本文分析近三年高考试题全国Ⅲ卷物理试题,总结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高考试题导向下的教学策略:将知识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化,深化情境教学,发挥实验功能等。

【关键词】高考物理 高考 试题特点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2-0153-02

高考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连接的重要纽带,它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全国性实践。它既要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又要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这四个地区的高考一直采用全国Ⅲ卷,认真分析高考全国Ⅲ卷的物理试题,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点,对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近三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试题特点

(一)聚焦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

从近三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试题来看,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聚焦高中物理学科主干内容,考查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技能,可见考试内容突出基础性。例如:2018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的第22题,与课本必修一“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课后小实验有关;2019年全國Ⅲ卷物理试卷的第14题,考查楞次定律是什么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这道题是对课本规律来源的理解;2020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19题,考查首次产生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直接来源于课本;第24题,直接考查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力等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可见,高考试题主要聚焦教材以及对教材的基本理解,充分说明高考物理更加突出学科的基础性,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关注课本基础知识。

(二)彰显学科特点,突出关键能力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高考物理主要考查学生五方面能力: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实验、利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

首先,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逻辑推理是指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判断,找出符合其内在逻辑关系的结论。学习物理、研究物理离不开逻辑推理。纵观近三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试题,不难发现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始终贯穿其中。例如:2018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16题,关于有效值概念的考查,2019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1题,关于电场强度和电势概念的考查,2020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18题,关于带点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规律的考查等。考生除了理解基础概念,还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这类试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实现物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其次,对信息加工能力的考查。图象是表述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的重要方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纵观近三年高考物理全国Ⅲ卷试题,不难发现,出题者非常注重利用图象代替文字呈现丰富的物理信息,例如:2018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19题,给出竖直矿井中装矿石的矿车两次提升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让学生分析矿车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进而分析电机所做的功和最大功率。既考查学生提取题中文字和图象信息能力,还考查推理分析等综合能力。2019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0题,给出细绳对物块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和木板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要求学生利用两个图象给出信息及图象的物理意义,运用摩擦力的性质和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而解决问题。2020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15题,给出两物块在同一直线运动发生碰撞前后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图象,考查学生从图象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对模型建构能力的考查。物理模型是指在研究自然现象中,对研究对象和过程的本质进行抽象化的处理,建立起的一种理想化、有意义的物理表达。建构与应用模型,既是物理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物理学的核心学科特色,所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例如:2018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5题,考查竖直面上的圆周运动模型;2019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5题,考查碰撞模型;2020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5题,考查传送带模型等。这些题以基本物理模型为载体,再变式,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及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情境设计,强化应用性

近三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试题非常注重将试题与生活联系,考查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例如:2018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0题,通过自由落体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测自己的反应时间。2019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16题,将平衡知识的考查放在用卡车运输匀质圆筒状工件的背景下进行。2020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16题,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掌握情况。

(四)突出实验考查,激发创新性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实验探究是培养物理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方式。纵观近三年高考物理全国Ⅲ卷试题中的实验题,可以发现,出题者往往通过改变实验器材、实验的呈现方式、设问方式来增强实验考查的开放性和探究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2018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2题,以课本上一个课后小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给出一条提高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建议,很具有开放性;2019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2题,让学生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测重力加速度,考查学生利用新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其中第(2)问也是个开放性问题;2020年全国Ⅲ卷物理试卷第23题,以测量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利用热敏电阻制作温控报警,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较高。

不难看出,高考物理命题一直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必备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关键能力为重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既要回归课本,抓牢基础知识,也要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通过实验探究深入掌握和理解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二、基于高考试题导向下的教学策略

(一)将知识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化,使学生真懂会用

人们认识事物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这是人们认知的最基本的规律。教学也应该遵循先整体后部分的这种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是把一个完整的事物分解成许多微小的部分,再按照课时安排去讲解,这样的教学是碎片化的。这种分而立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发展缺乏迁移性,难以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联系、组织、整合使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引导学生从学知识到找方法、从找方法到发现规律、从发现规律到形成物理思想,使知识真正转化为素养,让学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真懂会用。例如:在学习物理观念之一的运动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有哪些运动,在这么多运动中,如果按照运动轨迹来分可以分为几种?再引导学生观察小车从静止开始在恒力作用下运动与初中学习过的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不同,继而研究这种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找到分析小车直线运动的一般方法,从而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最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生活中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知识的整体框架,又有具体知识点的分析研究,还有知识的迁移运用。学生体验了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际,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从而達到探知识、找方法、寻规律、能运用,促进知识真懂会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情境教学

物理概念、规律往往抽象、生涩,学生比较难理解。如果将物理知识融入情境,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实际生活产生关联,物理知识就有了趣味,以此,情境就成为了学生思维发生、知识形成、能力成长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内在探究事物的渴望与能力,使学生能自然地释放身体与情感,提高学习质量,提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创设物理情境的策略很多,例如: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晦涩复杂的物理现象与普通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就能了解物理;也可以利用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认真观察、不断探索,进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把复杂的物理现象规律简单化,利于学生理解。

(三)发挥实验功能,提升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增强演示实验、落实分组实验,提升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对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教师先演示“落磁”实验,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初步理解楞次定律中的“阻碍”二字;再通过分组实验,运用传感器分组探究原磁场变化和感应电流磁场方向的关系,以进而找到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引起感应电流磁场之间的规律;从原磁场变化与感应电流磁场的关系中理解“阻碍”二字;最后通过一个磁铁引导柠檬运动的小实验,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进一步从实际生活中理解“阻碍”二字。此外,还可通过增加设计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可以先让学生设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案,并讨论每种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选出最佳方案,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近三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价值引领”的思想,考查中依托情境,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关注能力培养,引导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程 力,李 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作者简介】陈燕华(1971— ),女,广西桂林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学。

(责编 马群耀)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高考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