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核、两翼、四驱”中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2020-05-24龙海清李永生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中职学校

龙海清 李永生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劳动教育问题,提出构建“一核、两翼、四驱”劳动教育体系,即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引领,整合校内校外两项资源,保障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四轮驱动,促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 劳动教育体系 立德树人 课程建设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2-0027-02

中职学校是输送社会劳动者的重要部门,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和“基础课”。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中职劳动教育现状,结合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和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构建“一核、两翼、四驱”劳动教育体系,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中职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层忽视劳动育人功能,劳动教育内涵模糊,定位不准。部分中职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缺少对劳动育人功能内涵的发掘,不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不少中职学校简单用日常卫生值日、大扫除代替劳动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导致劳动教育实施不到位,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二)劳动教育资源整合不到位,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劳动教育的开展依托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和劳动教育资源。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校公共场所如走道、卫生间、大厅、电梯、食堂、多媒体教室、实训室、会议厅、校园等的卫生清洁工作外包给物业公司,使劳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教师没有充分发掘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当地“非遗”项目和民族文化特色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没有很好地利用中职学校实训场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传承地开展劳动教育。部分学校缺乏劳动教育理念,没有从思政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品质;不注重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缺乏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正确引导。

(三)劳动教育开展方式方法相对单一。目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大多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单纯的生活劳动,如值日生劳动、班级大扫除;二是与专业课有关的劳动;三是在主题班会活动或者班级团队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如工匠精神班会活动、通用技术教育活动、班级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长期的机械式劳动,方式方法单一,学生没有新鲜感,容易乏味,更难在劳动中找到快乐,因而难以在劳动中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学生无法体验真正的社会劳动,不懂得从劳动中获取生产技术知识,无法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更加体会不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含义。

(四)劳动教育各项机制不健全,没有开展指导、督导和质量评估。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存在“缺位”现象,缺乏对保障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专项督导;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中,也缺乏政策指导和健全的机制;劳动教育评价单一,甚至没有评价。诸多因素导致学校劳动教育不受重视,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二、“一核、两翼、四驱”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面对以上问题,中职学校迫切需要科学整合校内外基地资源,拓宽劳动教育资源空间;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系统研发劳动课程模式,提升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探索中职学校“一核、两翼、四驱”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核”指的是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引领;“两翼”指的是校内校外资源助推协同育人;“四驱”指的是保障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评价机制,四轮驱动共同发力,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全校师生重视,全教学部实施,全课程融入,全体师生参与,全过程评价,全体联动,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新生态。

(一)“一核”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引领。劳动教育是创造幸福人生的“第一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职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

(二)“两翼”整合校内校外两项资源。根据劳动教育项目内容,制订适合贴切的导向性的资源整合方案,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校内包括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实训室、公共卫生包干区、种植绿化区等,是現成的劳动教育基地,适合开展日常卫生劳动项目;校内各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训室、创业园,劳动服务平台等适合开展日常专业实训劳动项目;推动当地民族民间“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传承,将“非遗”项目、优秀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技艺引入校园,建立一批民族工艺实训基地或体验馆,开展传承“非遗”、民族民间文化劳动项目;校外生产企业、社区场馆、基地或体验馆等适合开展社会实践劳动项目。

(三)“四轮”保障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四轮驱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四轮驱动”实践体系从劳动教育保障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四个维度创新突破。

1.学校层面必须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保障机制。学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明确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责任,做好学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学校成立课题组研究引领示范、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做好各阶段各层次督导评价等职能。建立科学的课程标准规范,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管理制度、专兼职教师岗位责任制度、师资培训制度、组织激励制度,提高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2.构建融合全课程的劳动教育系统课程。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作为理论指导,遵循育人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日常基础生活、学校专业课、劳动拓展课的劳动教育资源和价值,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科学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创建“生活+技能+特色”的课程体系,系统研发“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加强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发挥劳动育人的效果。每项活动以活页形式填写劳动记录,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安全保护、工具使用、考核评价等劳动教育要求。建设集教学内容、云端资源、劳动场景三位一体的“新形态教材”,开发满足“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自我服务+社会服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教学资源。

3.构建结构科学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劳动教育教师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和劳动教育课实施。采用“引进来”“送出去”“自我提升”的方式开展师资培训,形成“社会兼职教师培训在校教师—在校教师培训学生—学生再培训学生”的迭代师资培训模式。首先,“引进来”,即聘请相关企业行业能工巧匠、劳动楷模、优秀创业者等新时代劳动者,引进知名技艺大师、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对全校师生进行相关劳动项目、技艺的培训和指导。手把手培训校内教师,直至成为能担当校内劳动教育指导培训的“学校技艺继承人”,再让“学校技艺继承人”把劳动知识技能技艺传授给学生,形成迭代相传,继承发扬光大。其次,“送出去”,即送校内教师到劳动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的基地、文化传承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等进行观摩跟岗学习。再次,“自我提升”,即鼓励教师通过主动学习,及时更新学科内容,从劳动教育学、劳动哲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规、劳动保障学等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水平。

4.构建多元立体评价机制建设。对劳动教育评价方式进行研究,推动多元立体评价。课程考核评价要聚焦学生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填写劳动记录,重视劳动教育的表现性、激励性等,与就业和升学衔接。建立完善劳动小组、班级、教学部、学校层层考评机制;实施家校社多元化评价机制,实现家长评价、同学之间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实施劳动教育学分考评,劳动教育分数靠前的同学优先评聘“三好学生”,优先推荐好的实习岗位,优先升学推荐,优先推荐就业。

总之,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从整合资源、制定一系列保障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创新构建中职劳动教育体系,使劳动教育体面回归,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对习近平总书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重要思想的学习体会[J].中国教育报,2015(5).

[2]史 俊.从“劳动最光荣”说到“劳动教育很重要”——浅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2).

[3]张成尧.重视劳动教育  培育时代新人——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理论解读[J].教学考试,2020(34).

[4]吴颖惠.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5).

[5]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6]吴 晶,胡 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7]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2).

[8]傅小芳.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活力[J].创新人才教育,2020(2).

[9]王 萍.劳动教育,学校如何做“真”做“实”[J].教育家,2019(17).

[10]谢 涛,刘祖义.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关键词之“劳动教育”[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0(6).

【基金項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构建‘一核、两翼、四驱中职劳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0B187)。

【作者简介】龙海清(1980— ),壮族,广西宁明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德育管理、数学、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李永生,壮族,广西田林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德育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劳动教育。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中职学校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德育工作浅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