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关系探析

2020-05-24龙瓅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意境意象诗词

龙瓅

【摘 要】本文分析“意”与“象”、意象体系,阐述意象合成意象图的效果,从意象与意境、意象组图生成丰富的意蕴、意境赋予诗歌作用等方面探讨诗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关键词】诗词 意象 意象图 意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2-0123-02

中国古代诗词意象丰富,天地万物、花草虫鱼鸟兽,无不纳入诗人审美视野。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融合诗人内心的主观情感,传达特定的“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将“意”与“象”连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诗人通过内化于心灵的“象”来感悟自我的“意”,实现对自我心灵的超越。基于此,本文探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关系。

一、“意”与“象”

(一)意象概念

1.意象的内涵。诗歌意象即诗歌内足于真挚赤诚之“意”,外足于生机盎然之“象”。明代王廷相认为意象在诗词创作中具有本体地位,提出了“包韫本根,标显本相”。意象的含义可以用《文心雕龙》中的“拟容取心”来总结,“拟容”即写拟物态,“取心”即寄托情志,诗词创作实际上是对“意象”的物态化、形象化的过程。诗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情志与客观物象紧密联系,跨越时空、虚实的界限,即“思理为妙,深与物游”。意象的生成是诗人于物应目会心、即事即新,在不同层次上交融的过程。

2.“意”与“象”的内在联系。“象”是“意”的具体呈现,“意”是表达的目的。诗人为了表达意味,会根据意来寻找合适的象。先秦时期的《周易大传》中,最早阐述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周易大传·系辞上》中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与“意”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需通过“象”来畅通“圣人之意”。余光中在《论意象》一文中写道: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王夫之从主客体审美关系的角度论证了“意”与“象”的关系,他主张诗人于情动往来、即目会心的瞬间捕捉物象,使得意与象融为一体。

(二)意象功用

意象是诗词架构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解读诗词的“敲门砖”。诗词意象具有形象性、文化性和含蓄性等特点,在诗词结构中具有修辞、语篇连贯等功能。诗词创作是诗人物化于心后的语言表达。含蓄凝练是中国古诗词创作的重要特色。诗人在现实审美的基础上,感悟而动、应事起情或者因意求象,反映社会生活或者言情抒志。隐喻是诗词创作中一种常用的修辞,具有隐喻功能的意象简洁明了、委婉含蓄,能够传递诗词的审美信息与感受。北宋宋祁在《玉楼春·春景》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渐”字写出了春天脚步轻盈之感,意象“春水盈盈”“杨柳依依”,透出浓浓的春意;“闹”字是画龙点睛之笔,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字巧妙地连接了视觉和听觉,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繁茂,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著一“闹”字,境界全出。

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语篇,用词简单,却要表达丰富的内涵。意象是诗人在感悟而动或者应事起情中人、事、物交融时产生的,这种意象的内在逻辑性使得诗词充满韵味、意犹未尽。唐代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短短 20 字,简洁凝练,却呈现出了 8 个意象:千山、飞鸟、万径、行人、孤舟、渔翁、寒江、大雪。以“千”来形容山,写出了山之多;“绝”字写出了不见飞鸟,表明天之寒冷;以“万”来形容径,说明了路之多;“人踪滅”展现出不见人影,却又暗藏了一个“雪”字,漫山遍野,雪野茫茫。“孤舟”“寒江”进一步烘托出寒气逼人,“蓑笠翁”描绘了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者,不怕大雪、不怕寒冷,专心钓鱼的孤高清傲、凛然不屈的形象。这多个意象相互关联,形成意象网,点出了作诗的时代背景,提高了语篇的逻辑性及连贯性。

二、意象体系分析

(一)意象的分类

意象是构成诗词的基本单元,是表现情思的载体。一首诗词的成败,关键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是诗词中所描写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还包括物象和景象;意则是诗人想要寄托的情感。

“人像”是古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古诗词中塑造了很多蔑视权贵、忧国忧民、怀才不遇、钟情田园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古诗词中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人生际遇、性格特征,了解诗词创作者的内心感受。例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多少”一词,既写出了人民的苦难之多,也表现了词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出语惨痛,令人心酸泪下;“长安”点出了词人对旧都的思念,对山河沦陷的沉痛和急于恢复失地的愿望;“毕竟”二字,流露出对碧水东流的向往,也隐藏着词人壮志难伸的感喟。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以景为象抒发胸臆,景象是对现实景物和景物所营造情感调性的综合描述。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景语“雨疏风骤”,人语“浓睡残酒”,花语“绿肥红瘦”,这些对立又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得益彰地渲染和形容,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应是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含蓄隽永,流露了女词人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

托物言志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手法。在诗词鉴赏中,既要分析物象所代表的内在品质和诗人所想表达情感与志向,并对两者的共性进行挖掘,又需要注意诗词创作的情趣。例如,在《墨梅》中,诗人王冕赞美墨梅不用人夸,实际上是托物言志,借墨梅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二)意象含义迁移

1.自古以来意象的特定含义。意象具有递相沿袭性的特点,即一个意象为前代诗人所发掘后,经历时间的淬炼,这一意象就会被继承和不断发展。例如,送别诗中的“柳”“南浦”等,思想诗中的“鸿雁”“月亮”等,边塞诗中的“落日”“瀚海”“玉门关”等。利用诗词意象的承袭性,从意象走进诗词,体味诗词之妙。例如,菊花,傲霜抗寒、高洁优雅,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在中国古诗词银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菊花最早进入诗人的眼中,是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以菊花的清雅来隐喻自己的君子之节,留下了“采菊东篱下”的经典诗作。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以菊花来映射自己洁身自好的人格情操,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

2.随着历史推移,很多意象有了新的含义。在诗歌创作里,对事物和人物的描写,都不是为了描写事物和人物本身,而是在给情感创造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物”有了新的用途或者象征意义,也被诗人赋予更多的“意”。例如,作为意象,剑从最初的生产工具发展成为战斗工具,然后从战场移到神殿、庙堂,随着出现形式和作用的变化,剑逐渐具有越来越完整的文化意义。剑有“百刃之君”的美誉,是力量的体现,从战场到神殿,诗人将其有形功能转化为无形价值。曹植在《野山黄雀行》中写道: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拔剑捎落网,黄雀得飞飞,用长剑在手来表达自己对权利地位的渴望。陈后主在《刘生》中用“荆轲”“捧剑”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一腔热心、渴望保家卫国的志向。及至唐朝,佩剑不仅在达官贵族中兴起了一股风气,在平民百姓及文人墨客中佩剑之风也很盛行,剑逐渐成为男性阳刚和强大的象征。如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因此,在解讀诗词时,在深刻剖析意象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社会风俗等,感受诗词所传达的审美意韵。

三、意象合成意象图的效果

意象是单个的个体,当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便组成一幅意象图。这一幅图带有作者的思绪,是一幅特别的个人思想情感再现图。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上阕“群芳过后”点明了时值暮春季节,“狼藉残红”“飞絮”“垂柳”具体描绘了暮春西湖之景。虽然落花遍地,飞絮荡漾,但靠着栏杆的垂柳依旧在和煦春风里漫舞,显示生机勃勃。下阕由写实景转入虚写人情,“笙歌”暗示曾经有众多游人驻足观赏西湖之美,“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以动写静,写出了词人进入室内静静欣赏细雨中双燕归来的好心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人退隐后超然、恬淡、自由的状态。

四、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境是对特定时空氛围中意象世界所呈现出的整体效果的描绘,诗歌基于意象创构形成浑融自然的意境。袁行霈对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意象比喻为构成意境的水珠,而意境则是形态万千的浮云,可见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素,但意境并不是意象简单的组合,而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一)意象与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境是诗人利用意象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审美情趣融为一体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整体意象。诗歌语言的意象选择具有象征性,用较少的言语来表达最为饱满的情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全词中只有一个意象—— 梅,语平味淡,而咀之则意味无穷。上阕勾勒了梅花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遭遇。“无主”二字,将无人呵护的梅花拟人化,暗示词人自己不被理解和赏识。“黄昏”“风”“雨”写出了梅花流离冷落,所居非地,所遇非时,独自愁思。下阕写梅花历尽磨难、留芳而去的品格,昭示了梅花特有的神韵,表现出词人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之徒为伍的品格,这种独特意境就是通过这个梅树意象形成的。

(二)意象组图生成丰富的意蕴

意义相同或性质相近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能够加深个体意象的意义,其艺术效果较之单一意象的使用往往更具感染力。秦观在《满庭芳·山抹微云》中运用了“微云”“衰草”“画角”“谯门”“烟霭”“斜阳”“寒鸦”“流水”“孤村”等大量意象描绘了一片萧瑟气象,“抹”“连”二字既写出景物情态,又形容似断还连、似连还断之处,与离别时的心绪极为吻合。“暂停”“回首”既是写动作,又虚写回忆起前尘往事,心中涌起无限蓬莱旧事,面前只见黄昏来临,烟霭纷纷,此情此景,更增惆怅之感。

(三)意境赋予诗词灵魂

诗词发展到清代,“意境”已经作为诗词评价的标准,“意境”表征着诗歌意象世界的意义深度。意境是古典诗词的精髓所在。诗词创作以意境为灵魂,如果失去了那蕴含的味道,一切便索然无味。诗人在《蒹葭》中营造了一种扑朔迷离、惆怅无限的意境;陶渊明在《饮酒》中,创设了一副超然世外的境界,因为“心远地自偏”,才能篱下采菊、抬头见悠悠南山,诗人悠然闲适、恬淡自得的状态跃然于眼前;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上阕描绘了对酒听歌的现实情景,轻松愉悦、潇洒安闲,“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却又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淡淡愁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境深刻,“花落”“燕归”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惋惜与欣慰交织,读者读之,随着诗人浅浅一叹,内心似乎也愁肠百结。这即是意境的美所在,有限的语言却有无限的感触。

【参考文献】

[1]高 静.从意象到意境,探究古典诗词教学的起点和落点[J].教学设计,2020(17).

[2]贾永超.写意花鸟画意境与古典诗词意蕴的融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

[3]张培峰,王卢笛.古典诗词中的“残书”意象及其精神内涵[J].学术研究,2018(6).

【作者简介】龙 瓅(1980— ),女,汉族,籍贯广西柳州,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

(责编 苏 帆)

猜你喜欢

意境意象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来自林间的风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