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运用所存车场与检查库间走行线能力分析
2020-05-24闻方宇
闻方宇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机械环工院,天津300308)
1 引言
动车运用所作为高速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动车组的日常运用维修任务,是保障高速铁路安全、可靠运营的重要场所。动车运用所内的股道主要包括出入段线、存车线、检查库线及走行线。各股道的排列方式体现了动车运用所的总平面布置形式,概括来看,动车运用所的布置形式按照存车线、检查库线的衔接方式可分为横列式、纵列式[1]。纵列式布置更符合动车组的运用工艺流程,作业更顺畅,具有更高的作业效率。
纵列式布置的通用布置形式如图1 所示。其运用维修能力与其所在区域的动车组运用维修需求相匹配。目前,工程设计过程中主要关注的动车运用所能力指标主要为存车线数量、检查库线数量。对于规模较小的动车运用所,只要存车线、检查库线数量足够,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动车组日常维修作业。但对于大规模的纵列式动车运用所,存车线、检查库线数量过多使“两头大、中间小”的图形特征更加明显,存车线、检查库线之间的走行线通路将制约着动车运用所的能力[2],因此,对于大规模动车运用所,研究走行线与动车所规模的匹配性很有必要。
图1 纵列式布置的通用布置形式图
2 研究思路
2.1 走行线功能
存车场、检查库之间的走行线起到衔接存车场与检查库,并提供二者之间走行通路的作用。存车场承担着动车组的夜间停放作业,检查库则承担这动车组的一、二级修作业。需要进行一级修的动车组在进入动车运用所后先后通过存车线、走行线,最终进入检查库线进行维修作业,完成检修后,通过走行线返回存车线。而对于单日不需进行一级修的动车组,其在入所后直接停放在存车线上,不进入存车场。
除了简单地提供走行通路功能,目前设计的动车运用所中,走行线上往往布置有通过式动车组外皮清洗设备,在动车组走行通过的同时完成外皮清洗作业[3]。
2.2 分析思路
本文以时间作为分析的基本参数,即通过分析对比走行线的总占用时间Tz与走行线可利用的总作业时间T1考量走行线的数量是否能否与动车所的整体能力相匹配:若Tz≤T1,则认为走行线数量与动车所能力相匹配;若Tz大于T1,则认为走行线数量不足,限制了动车运用所的设计能力。
3 走行线数量理论计算
3.1 关键参数
3.1.1 走行线可利用的总作业时间T1
动车运用所一级修作业均为夜间作业,按照目前的动车组运营情况,动车组运用所检查库可利用的总作业时间一般为10h。按照目前的作业规定,动车组一级修作业时间为4h。检查库作业结束前的4h 在库内检修的动车组无须到存车场,在检修完毕后可从库内直接发车。则所有一级修动车组的入库总走行时间,即T1约为6h。
3.1.2 走行线的最大占用时间Tz
走行线的最大占用时间Tz取决于走行距离L、走行速度V和走行车数N。
走行距离L:走行距离L应按存车场停车位与检查库间的距离计列。其长度与存车线、检查库线数量及咽喉区布置形式有关。在布置形式一定时,存车线、检查库线越多,L越大。
走行速度V:动车组在走行线上以调车模式运行。按照《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调车模式下牵引运行的速度不准超过40km/h。经调查,考虑到运用所内作业安全,现动车所内实际调车走行速度约为20km/h。
对于走行线兼顾动车组外皮清洗的布置形式,应考虑洗车作业的通过速度。动车组的作业通过速度为3~5km/h。目前,新设计的动车运用所,洗车机往往布置在走行线上。
走行车数N:按照动车组修程规定,高速铁路动车组每48h 需要做一次一级检修。对于一个动车运用所,在其能力满载的情况下,其配属的动车组中每日有50%需要通过走行线进入检查库进行一级修作业。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明确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及设备配置标准的通知》(铁总运〔2015〕185)中关于动车运用所规模的描述“每配属动车组10 个标准组,配套建设1 线检查库”。这里标准组指8 辆编组动车组,检查库每线具备2 个标准组作业台位[4]。
3.2 一般动车运用所的走行线分析
大部分动车运用所均布置2 条动车走行线,一条负责入库、另一条负责出库。存车线与检查库的比例为4~6。以2 条走行线为前提,按照不同规模动车运用所的布置,对走行线能力的适应性进行分析。
取走行速度为5km/h,对于4 线、6 线检查库的动车运用所,L一般为0.9km;对于8 线、10 线检查库的动车运用所,L一般为1.1km。2 条走行线在不同规模下的动车运用所中的适应性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规模下的动车运用所中的适应性
4 结论
对于目前普遍的纵列式布置的动车运用所,存车场与检查库间的走行线通常兼顾动车组外皮清洗功能。在此类布置形式下,动车运用所检查库规模小于6 线时,两条走行线可满足动车运用所的作业需求;而当规模大于6 线时,2 条走行线能力不足,需适当增加走行线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走行线与存车线、检查库线的道岔衔接方式,实际作业时,不可避免的时间间隔都对作业时间有一定的影响,分析时需结合具体的布置形式,并考虑一定的冗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