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海上钢琴师”
2020-05-24
悲剧是以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为基础,以有正面价值人的不幸、毁灭为特征的审美类型。鲁迅先生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海上钢琴师》作为音乐题材电影中的悲剧性杰作之一,以男主人公的死亡作为悲剧的符号与终结,揭示出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海上钢琴师》因为受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该电影同时也体现出荒诞派剧作的典型特征,同样,它的悲剧性就体现在男主人公1900人生的荒诞性上。主人公对孤独的享受和贪婪,对钢琴创作、演奏深入骨髓的热爱、从电影片段、画面、台词以及其中传递出的种种情绪,体现出一种悲怆的美。孤独、纠结、情爱、欲望、名利甚至毁灭等,都是人性中“悲”“恶”的部分,这部电影作品更像一面人性的镜子,也映射出现实社会中的人性之“悲”“恶”。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将以对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男主人公的人格特点作为分析主线,结合电影的悲剧性以及艺术创作(音乐为主)进行与美学相关的解读、分析。
一、“本我”的抑制与追求:电影情节中悲剧性冲突的产生
在男主角1900身上,最具悲剧性的冲突就是“下船与否”。“下船”,看似简单的行径,但背后却是难以面对的未知与恐惧,“下船与否”冲突的原因除了男主人公自认为对工业革命社会下,发展无比迅速、充满工业化气息和金钱交易的糜烂味道的未知以及对陆地世界的恐惧,还有内心深处对梦想的最后一丝捍卫——不想让这份纯粹被充斥着名利、金钱、生活的现实世界消磨。
从电影的故事情节来看,男主人公出生后遭到弃养,随后被养父锅炉工收养,就这样成为了蒸汽船上的孤儿。但不幸的是,养父也因事故丧生。这便是男主人公1900前段人生中出现的接连悲剧。然而,上帝为1900打开了一扇窗,某天深夜,游轮上的旅客在睡梦中被一阵优美的琴声唤醒。令人惊奇的是,这阵琴声竟来自于幼小的1900,他是个无师自通的天才。1900对钢琴的天赋与热爱,是“本我”的觉醒。这样的天赋异禀,也为他成年后悲剧性冲突的展现作出铺垫。年幼的1900从轮船上的屏风外窥探到的三角钢琴,让“本我”对钢琴、对音乐的欲望得以萌发。在他如鱼得水般的演奏后,船上的所有人为此叹服,他和他的音乐都成为了绝世佳话。从此,他成为了这艘船的钢琴师,也成为了世人所赞颂的“天才钢琴师”。听众的喜爱与追捧,也是1900所得益所享受的,同样他也享受着在舞会中为上流人士的舞蹈伴奏,这也是来自“本我”的欲望和“本我”对愉悦、快乐的追求。对男主公1900来说,能够通过琴声给人们带来欢乐已经实现了“本我”的意义。
但游客如1900日复一日尽收眼底的海浪潮水般更迭,他们都来自陆地。随着1900知名度不断增高,悲剧冲突也随之产生。好友的规劝、唱片公司的邀请、甚至心仪女孩的出现,都是“下船”冲突的发源体。“着陆”象征着更多可能和机会,但是作为长年累月沉浸孤独的音乐家1900,这是无比痛苦艰难的抉择。剧中有一幕场景正是1900正下定决心接纳陆地生活,在迈上陆地的最后几米,还是转头回到了游轮上。这一幕体现出1900内心的冲突与纠结,在种种诱惑与未知面前,他依旧选择了重归孤独。朱光潜先生这样总结:“悲剧可以导致情绪的缓和,使怜悯和恐惧得到无害而且愉快的宣泄;悲剧可以消除怜悯和恐惧中引起痛感的成分;悲剧通过经常激起怜悯和恐惧,可以从量上减少怜悯和恐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用怜悯和恐惧来定义悲剧,而朱光潜的总结则是这两者对悲剧的作用。诚然,男主人公1900再抉择的最后一刻仍然选择放弃,看者定心生怜悯惋惜,同时也对遥遥无期的“船上”生活、梦想的灰飞烟灭、爱人的离去等等产生共情,也就是产生恐惧。
别林斯基指出,悲剧的本质“是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综上所述,男主人公1900的“本我”,是原始欲望、梦想、情爱、人际等等,但却始终抵不过内心对“本我”的抑制与困锁,也正因为此导致了悲剧冲突的产生。
二、“自我”的存在与觉醒:电影钢琴音乐中悲剧精神的美学价值
音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是否具有丰富的感情内容,如果只是空洞、单调的声响,而没有通过一定的手段表现内心情绪,那么音乐不再是音乐。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男主人公在空旷的演奏厅里弹奏钢琴,镜头时而远离时而推进,电影的剧情和节奏都随着钢琴曲的行进而推进、改变。
从美学价值上看,音乐及音乐运动形式是钢琴音乐的本体,乐谱是音乐本体的载体,而钢琴演奏是基于作品文本理解和原创理解的二度创作。钢琴音乐由于其本身的艺术表现、情绪传达能力及美学价值,在营造电影氛围、推动电影情绪,特别是在《海上钢琴师》,强调悲剧精神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钢琴作为一个音域极广的键盘乐器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作为独特的表达手法,在该电影中悲剧精神、美学价值的展现与提升中展现了独有的美学功能。
三、“超我”的支配与侵略:解读钢琴天才走向悲剧性陨落
弗洛伊德说过:“人类已经在自然其技术运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对自然力的征服,并未增加他们对生活所期待的令人愉悦的满足,并没有使他们感到更多的快乐。”
男主人公1900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迈向陆地。他虽从未体验过陆地生活中的烟火气和繁华,甚至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冷暖,但他又仿佛都早早体会。陆地上的人们贪得无厌,终极一生都在为功名利禄奔波操劳,在为情爱分离伤心落泪,在为未知的明天茫然慌乱。在乘客“上船”和“下船”的循环往复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替中,1900仿佛也把人间滋味尝了个遍。男主人公1900说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销魂的船长,但是可以让梦想起航。”“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他曾经是对梦想和爱情一直坚持与向往着的,但他最后选择了悲剧性终结,便是“超我”的一种支配,曾经一直坚守捍卫的东西好似完全崩塌,但又好似被他带上了天堂。他又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1900是出生在船上的孤儿,在最后一刻他更确定了自己活着的价值:轮船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家,大海就是他的归宿,他不能离开这其中一个而独自生存。陆地对于他来说,太未知、太广袤,他无力探索。男主人公1900最终仍旧选择留在了即将炸毁的船上。一声巨响粉碎了船体,同样也摧毁了那架曾经传出曼妙琴声的三角钢琴,更让这位钢琴天才的生命走向了悲剧性的陨落。
我国学者唐震,对“超我”给予了全新的解释。他指出:“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超我是孤独的我,超我是博爱的我,超我是信仰中的我,超我是完善的我。”综上所述,1900的最终选择告诉所有人,封闭的轮船也可以延续广阔的人生,短暂的生命也能传唱永久的音乐传说。唯有坚持自己的信仰与热爱,才能获得最终的精神超越。看似悲剧的结局,同样蕴含着无尽的美的价值,并揭示一个千古的真理:精神世界的完美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