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0-05-23丁晓荣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关键词:词语课文语文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2、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3、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4、干枯。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以“清静”的态度去反思,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风格,只有认真准备,潜心钻研,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到学生的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

丁晓荣,1984年9月出生,女,汉族,重庆云阳人,重庆市教育学院专科,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龙角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龙角小学)

猜你喜欢

词语课文语文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