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0-05-23彭勇
【摘 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课堂,也成了近些年美术院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式趋势。如何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教学。如何深入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当中,让我们学生变得更加的自信。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我们的专业课程,还保持课程的专业性。这问题都是笔者近些年教学探索研究的主要核心。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自信;研究性学习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程改造成思政课,而是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和学科思维,来提炼专业课程当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艺术价值,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方式。以润物细无声无声的方式将知识学习融入到理想信念的精神层面。作为美术学院教学一线的工作者,笔者将通过设计基础教学当中的创意色彩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总结来深入阐述课程思政。具体包含几个方面,文化自信、认识色彩、研究过程和最后课程总结。
一、文化自信
首先将文化的维度从宽广度、高深度和觉知力等方面以图表的方式来深入展开。引入了习总书记阐述“四个自信”[2]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进一步引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来阐释如何将我们的人生格局打开;如何如何将我们的学问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如何更清楚一步步达到这样的境界。再引用释迦牟尼佛在大彻大悟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将这句话引申到我们专业课的学习,就如同圣人在觉悟之后说出的真理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聪明智慧,只是被我们自己的种种障碍所遮蔽,而不能得以彰显。我们的绘画更是如此,看幼儿园热爱画画的小朋友,他们可以很自信,很快乐,很轻松地描绘出他想表达的一切。那就是一种本能,那就是一种本来具有的自性。往往我们很多学生在经过了种种的专业学习或者各种高强度的专业辅导之后,却忘失了初心。不知道,学一大堆的专业知识要用来干嘛,更不清楚,如何调度起自己所掌握的这些能力来进行自我表达。就如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某大艺术家知名教授在教学会议上就公开讲述他们的学生好像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到关键时刻却不知道如何出手。所以通过这些概念的阐述真正的导向,我们课程教学当中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习惯,并有能力调动起自己已掌握的技能进行自由的艺术表达。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们还会进行一个东西方文化互为历史,互相借鉴的一个案例分析。看西方的知名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吸收,并使用中国的艺术元素或者核心概念来进行创作的。课程期间,赶上世界著名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北京有一个大型的个展正好带同学们到现场参观学习。展览中有几个霍克尼的采访视频,其中他就讲到。他对中国的卷轴画有深入研究,尤其受到《康熙南巡图》极大的启发。卷轴画的散点透视和移步换景的绘画方式,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并以这样的方式创作了一大批的作品,透视关系和构图的方式完全区别于以往的作品也区别于西方的传统绘画。他使用的颜色也非常的明亮、概括、主观,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用色的影响。另一个案例是美国的著名艺术家詹姆斯.奈尔斯。他从中国的书法和拓片艺术中获得了很多灵感,甚至直接将这样的形式转化在他的作品上。在他的文章当中,他就有说到“对于我来说,书法是设计与个性的完美联姻,我爱极了,书法中灰白的概念。”他的作品当中我更喜欢纪念碑的系列,在这个系列当作品当中,他使用的拓印的方式,把巨大的黑色纸张铺在在纽约广场的巨石上用软蜡直接去拓印,再用金箔附着在软蜡上。金色和黑色强化出石头上的凿痕,以纪念碑的形式来纪念当年为这个城市和国家所付出的那些无名英雄。作品虽然是以拓片的方式来创作却呈现出一种非常西方的抽象艺术效果。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们中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从而更好地树立起文化自信。
二、认识色彩
在这个环节通过对大量作品的解读与赏析来介绍东西方两套完全不一样的色彩体系。让同学们能够以更加全面和宏观的一个角度来学习研究色彩。从西方艺术史发展中的色彩演变与使用规律和中国传统壁画色彩的运用规律来讲解。
西方艺术史发展中的色彩演变和使用规律,我将它概括为四个阶段,从有限认识、充分认识、主观表现、再到观念表达这四部分来展开。这也是一个科学技术和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对色彩的有限认识阶段,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时期,他们对色彩的使用基本上以强调固有色为主。画面当中的颜色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画面效果更多的靠造型来支撑。颜料的使用也相对比较简单,绘画过程却比较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学原理的普及,以及便携式颜料的研制。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也就到了充分的认识阶段。印象派的众多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当中特别强调光源色、环境色,色彩变得非常的丰富。絕大多数印象派的艺术家都会去的户外写生去捕捉大自然当中光与色的种种变化。用丰富的色彩把再现自然和表现自然推到一个高度。到后印象派以及现代主义之后,色彩的运用就变得更加主观了。这个阶段的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当中更加强调,内心的情感和画面的构成关系,更加注重自我表达。现代主义之后,尤其到当代艺术有很多艺术家将色彩的运用推动到观念表达的艺术层面。克莱因和卡普尔都是这个领域的显著代表,他们都格外注重作品的材料与观念性,将作品观念与材料推动到空间的场域当中,让色彩产生了更加强悍的心理作用。课程当中,主要以大量的艺术家作品图片为主,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各个时期不同材质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看他们是如何运用色彩的,研究他们的使用规律。这个环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能够快速地了解到,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建立起一个宏观的印象,对打开他们的眼界有很大的帮助。
概括性的介绍完西方色彩体系之后,再横向的比较中国传统艺术色彩体系。这一部分主要以向学生们介绍敦煌壁画用色规律为主。也是通过大量的作品图片的赏析来进行。我把他的用色规律,概括成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平面装饰性、色彩强烈而且主观;第二个是相同的色彩,不同的面积大小的聚散产生了色彩的空间关系;第三个是简练的色彩,在丰富的构成关系和节奏韵律中变得非常的丰富[5]。针对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这些使用规律,再进行深入的阐述。通过这样横向与纵向的一个比较之后,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建立起对色彩的一个宏观整体的认知。
三、研究过程
绘画研究过程当中,我们以“时代精神--我的生活”这个课题为主导来展开。先是结合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对图片进行一个基本的黑白构成分析,确定一个最终的构图。接下来整个这个课程都是围绕这一个构图进行,同一个构图的不同色彩关系的运用和表达。第一周先是临摹传统的壁画将他的颜色转换到自己从生活当中提炼的构图上,先是进行三个以上的小构图色彩练习,然后再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满意的色彩关系的画面来放大深入完成作品。第二周主要是让同学们临摹西方大师的绘画再把他的色彩关系转换到自己的构图当中还是针对同一个构图的不同色彩关系的尝试完成三个以上的小的构图小的画面。再从中选择一个最满意的把它放大并深入完成。这两个阶段都是为了让同学们将之前讲述并理解到的两套不同的色彩体系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研究。经过前两周的临摹与转化之后,最后一周,再把这两套色彩体系抛开,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行色彩的自由表达创作。还是要求必须是在原有的同一个构图上进行研究和探索。整个课程下来都是围绕同一个构图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在狭小的范围内能够做到一定的深度。绘画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去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基本以引导和交流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这样的讲述和引导和启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探索的动力。很多同学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作业都远超出了基本的作业要求量。
四、课程总结
最后是课程总结这个环节,还是很注重同学们的參与性和积极性,同学们把自己在这个课程当中所有的完成的作业,包括临摹的包括小稿和完整的作品整个过程都呈现出来,先都做一个展示效果的排版设计。这个环节还是会给他们看大量的展览的现场案例分析,让他们清楚了解到作品与作品之间和空间如何更好的产生关系。如何更好的去呈现出来。展示效果设计完之后,再到展厅来实际的操作。从构想到实施,同学们对作品展示意识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展示之后,所有的同学们还得完成一个500字以上的一个课程总结。再一次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在整个课程过程当中,所思、所学、收获和启发,变成理性的思考,落实在文字上面。这个环境我也设计了一些具体问题引导他们去深入展开。第一个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与以往的教学的区别?第二课程中个人如何实施?第三课程的价值意义和个人的感想?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展开,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构建起个人艺术学习的系统。学会自己去把这些课程与课程之间打通,把自己所学构建起一种联系。
整个课程以思维的启发和训练为主导,有效的艺术创作方法论为实施办法。短时间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打破了以往很多固有的概念束缚。重新认识自我,认识我们的优秀的文化艺术,也更好地建立起了文化自信。最后课程展览以学校官方微信推送向社会推广,短时间内达到了接近5000人次的浏览量,也足以说明本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当然也得到了一些同行与专家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6年12月09日)[新华每日电讯1版 ].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6-12/09/c_135892530.htm
[2][3]显著优势铸就“四个自信“[N].李君如.人民日报,2020-1-07(8)
[4]礼记(下)[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116
[5]王荔.未尽的敦煌壁画色彩研究[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6,(5):39—46.
作者简介:
彭勇,男,198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天津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基础教育。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