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05-23蓝庆新

国际贸易 2020年3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蓝庆新 梁 伟 唐 琬

世界经济发展不仅要提升整体生产率,更要确保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和共享性,维护良好的、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健康的生态环境。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贫困和环境问题主要的攻坚方向在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刻不容缓。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绿色发展理念。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开创了全球治理与发展的新篇章;绿色发展理念则与联合国提出的低碳、循环、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也是我国在开放与合作中坚持的重要理念,为人类社会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成为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2017年4月26日,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成为绿色“一带一路”纲领性文件。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论坛的“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与“成果清单”中,关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等绿色发展的内容篇幅颇多,推进绿色“一带一路”也成为相关国家的国际共识。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绿色“一带一路”紧紧抓住了国际社会发展中的两大主要矛盾,并直指矛盾的核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有的放矢,无疑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全球发展的重大思想贡献,有利于推动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绿色“一带一路”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全世界尊崇的信条和共识,依照世界共识来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可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建设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有益于增进我国与沿线各国的政治互信,实现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共赢、包容性发展,减少“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障碍。绿色“一带一路”是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遵循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理念,根据各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绿色技术和绿色投资为抓手,推进绿色国际发展与合作,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国际贫穷与环境两大难题。绿色“一带一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一带一路”国家传统经济系统的绿色化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二是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和项目,如环保产业、可再生能源项目等。绿色“一带一路”是“中国方案、全球治理”的重要实践,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外延是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带动全球绿色发展,实现全球生态文明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绿色“一带一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绿色发展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获得经济增长,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一带一路”沿线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支持相关国家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伤及的是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绿色“一带一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未来,强调“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通过绿色技术输出和绿色项目投资,提高相关国家工业化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承载力,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平衡发展,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形成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纽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实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兼收并蓄”。

(二)绿色“一带一路”是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文化、绿色制度体系、绿色推进实践传播扩散到广大“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将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项目中,使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相关国家和地区人民心中,促进绿色文化在相关国家生根发芽,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合作,将帮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中国一起走上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绿色“一带一路”是驳斥国际负面杂音的有力武器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即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种种负面杂音与质疑,存在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带来环境污染”,“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能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全球能源枯竭”,“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跨境传输污染,转移落后产能”等典型论调。这些论调形成偏颇甚至别有用心的舆论导向,易给相关国家带来恐慌,给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带来障碍。面对这些杂音,坚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理念,不断推进绿色投资和绿色开发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绿色发展、构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实际行动回应和驳斥国际负面杂音与质疑;同时,绿色“一带一路”理念和行动,一改过去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落后产能、污染产能的做法,更易于获得沿线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尊重,将成为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武器。

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利用压力,各国普遍存在着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诉求。这为绿色、低碳、循环的项目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提供了良机。

(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现状

可再生能源项目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能源消费情况来看,相比传统能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消耗较大程度上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不足(见表1),相应的也带来了较大需求。中亚、独联体(除中亚外)、西亚石油、天然气储量较丰富,可再生能源发展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较低,但是这些国家也面临着化石性能源未来枯竭问题,同时出于对本国化石能源保护、摆脱“能源诅咒”提升工业化水平的要求,对可再生能源存在未雨绸缪的发展布局需求。东盟、南亚、中东欧经济发展势头好,能源需求大,本身化石性能源储量不足,对外能源依存度较大,同时对环保更为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已然成为本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方面,但是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仍然较低,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需求较旺盛。

目前中国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集中在对相关国家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传统能源和产业生态改造等项目的投资与推进方面。例如,中国先进的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惠及南亚、东南亚、非洲3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每年的风力发电量达到66亿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0多万吨。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中不断开展污染少、能耗低的高技术示范项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也在致力于推进绿色信贷,发展低碳环保项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十分关注可再生能源项目,致力于在亚洲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关注的核心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生态系统恢复、供水、灌溉系统重组和节能等领域,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占新开发银行项目的2/3左右。如表2、表3所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支持的典型绿色项目推动了东道国绿色发展,也赢得了国际赞许。

表1 2018年“一带一路”地区能源消费量情况

数据来源:英国石油公司,《2019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表2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供融资的“一带一路”绿色项目

资料来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https://www.aiib.org/en/index.html。

表3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提供融资的“一带一路”绿色项目

资料来源: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https://www.ndb.int/。

(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问题

尽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有所成效,但由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起步较晚,相关国家国情千差万别,绿色发展基础不一,加之自身能力和国际竞争因素,我国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1.相关国家生态基础薄弱导致绿色发展需求多样化

“一带一路”区域资源环境情况复杂多样,生态系统脆弱,同时经济发展存在诸多资源环境问题。其中蒙古、中亚、西亚和北非都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土地面临严重的沙漠化和盐碱化问题,经济发展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存在能源枯竭和转型问题,工业化发展不足,存在传统能源“诅咒”问题;东盟和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无限扩张、工业化进程加快、商业开发过重等因素加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雾霾锁城、污染排放等问题严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各国生态发展水平不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不一,导致各国的绿色发展需求不尽相同,也增加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发展的复杂性。

2.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与绿色发展存在矛盾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普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实现工业化任务艰巨,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对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有着高度依赖,资源消耗重、污染排放大、产业结构低,为摆脱贫困问题迫切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忽略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践中对GDP增长速度、快速实现工业化的需求超过了改善环境质量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往往低于依赖传统发展方式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诉求,传统发展惯性思维往往优先于绿色发展理念。国家层面缺乏绿色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绿色发展激励不足,绿色技术和绿色管理水平低下,绿色投资和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垫高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成本。

3.中国企业“一带一路”绿色开发能力不足

尽管中国企业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了诸多尝试,但绿色投资仍然处于起步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对东道国绿色发展环境不了解,信息不对称,对其绿色市场需求、行业标准、绿色技术发展水平、环保制度与法规不熟悉,企业在绿色投资合作方面的人才储备不够,开拓绿色“一带一路”市场能力不足。此外,中国企业在绿色发展、绿色技术和产品方面国际宣传不够,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得“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中国绿色发展成果不够了解,绿色市场对接不畅,制约了中国绿色产业国际投资和绿色技术国际输出。

4.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区域的绿色竞争

发达国家一直占据世界技术的前沿,在绿色环保领域亦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逐渐严重,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全球话语权,不断输出绿色科技、环保产业和生态标准,力图占领绿色道德、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当前,发达国家也在加大对“一带一路”区域清洁能源的投资力度。如欧盟不断增加对印度、南非等国清洁能源投资,并致力于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建立以生物质能为主的能源伙伴关系,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投资,研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与东道国金融业合作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日本则聚焦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新能源、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和技术合作。许多“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过去是发达国家殖民地,发达国家在此深耕多年,拥有传统影响力,也拥有“一带一路”环境市场开拓和绿色投资的先发优势,这势必对中国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形成激烈的产业碰撞和市场竞争。

三、推进绿色 “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践行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展现,也是解决世界贫穷和环境两大难题的中国方案。针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本文建议采取如下对策加以推进。

(一)根据市场状况确定绿色“一带一路”区域推进重点

根据“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需求情况,在投资和项目开发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确定绿色“一带一路”推进重点。如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注重产业发展的低能耗和低污染,大力应用绿色环保技术,实行绿色生产标准,积极投资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当地产业进行低碳环保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之间生产网络化、绿色化,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着力打造“绿色互联互通”,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充分提升当地资源利用效率。在中亚、西亚、北非地区,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和布局环境产业项目;加强清洁能源合作,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资源和产业,推进当地能源转型;注重节水环保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投资,输出中国治沙经验和技术;在推动工业化发展的产能合作中注重项目的低碳化、生态化。

(二)着力推广绿色发展理念、经验和实践

针对“一带一路”国家存在绿色发展意识不足问题,着力推广绿色发展理念、经验和实践,通过典型示范项目来充分证明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实现工业化的兼容性。通过媒体传播、国际合作交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和中国绿色发展经验,在开展跨国投资并购、建立境外生产企业和各类工业园区的过程中,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和环保要求,积极推动中国绿色投资、绿色文化、绿色理念的输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效应强的绿色发展典型项目,带动相关国家绿色工业化;打造“一带一路”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的资源环境网络,与相关国家协同推进跨国界跨区域的空气污染和跨境水污染防治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的预警机制,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相对滞后导致“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中存在激励不足和资金融通不畅等问题,因此,推进绿色“一带一路”需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全方位支持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绿色投资和项目开发,建立专项贷款,将环境审核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准则,将贷款发放给符合该准则的项目,增加对符合该准则的绿色投资项目的贷款发放,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充分的信贷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应联合“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机构,开发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多样灵活的绿色信贷融资,为企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提供更多融资工具的选择,特别是大力发展融资规模大、风险相对较小的绿色债券;设立绿色技术创新基金,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一带一路”污染排放交易体系,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鼓励“一带一路”国家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构建绿色金融标准,探索我国与相关国家绿色金融合作的标准化进程。

(四)积极推动适用性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技术水平低下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障碍,同时发达国家也在绿色技术方面与我国展开激烈竞争。“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和研发落后,对发达国家的前沿先进的绿色技术接受能力不足、适用性不强,应用成本高,给我国开发中等适用的低成本绿色技术提供了空间。因此,应在学习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绿色技术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于“一带一路”国家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的绿色技术,根据东道国技术可接受能力和市场需求,发展中等水平的应用性技术。鼓励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绿色技术输出,促进相关国家对绿色技术的吸收和转化;积极推动相关国家绿色节能低碳技术大规模应用,通过产业间的资源重新配置推动绿色化生产;建设沿线各国互相联通、共同认可的绿色标准体系,为实现绿色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

(五)培育和提升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带一路”绿色开发能力不足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服务作用,从政策保障、服务指导等多个方面解决企业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投资信息服务不到位、绿色发展国际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应对“一带一路”绿色项目进行精准指导,召开业务座谈会、专题讲座、银企交流会,解答企业关切问题,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上实施倾斜政策。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积极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网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投资项目的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以及对绿色投资项目的信息披露和监管,面向社会公众充分披露项目涉及的绿色指标、预期达到的各种社会效益指标;通过大数据深入精确地分析沿线地区绿色产业,深度挖掘绿色投资项目的相关数据,建立绿色投资数据库,对所储存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为企业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进行绿色投资提供更加完善科学的投资方案;提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生态环境、资源情况、环保法律及有关政策解读、绿色投资程序咨询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多方位、全流程的服务支撑。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通过绿色主题展会、项目对接、国际交流合作、媒体宣传等为企业提供推广绿色技术和产品的机会,打造中国企业“一带一路”绿色品牌;在提高相关国家居民对我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理念的认知程度同时,也提升我国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市场认知,增加投资合作机会,助力国内先进绿色产业“走出去”。

(六)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竞争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推进绿色“一带一路”需要加强国际绿色合作。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一带一路”第三方绿色市场,以合资、合作以及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投资建设;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开发“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产品,提供绿色项目融资贷款;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立绿色投资联盟,促进绿色投资的区域合作机制专业化;借助已有的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构建绿色合作网络,开展绿色投资合作和当地市场适用技术开发。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绿色低碳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