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鲁河辨误*

2020-05-23

跨世纪 2020年3期
关键词:故道东南鸿沟

王 琳

贾鲁河是豫东地区一条著名的河流。贾鲁河形成的历史虽然并不久远,但却对豫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目前,伴随着贾鲁河河道整治工程的展开,对贾鲁河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鉴于当前对贾鲁河的研究和文献梳理都较为薄弱,因此对这条与中原息息相关的大河产生了诸多错误认识。本文针对这些谬见,从历史与考古的角度来谈一谈贾鲁河河名的由来、河道的变迁等问题。不当之处,敬希指教。

一、贾鲁河非战国鸿沟水系的遗存

目前坊间出版有许多关于贾鲁河的宣传资料,这些资料在谈到贾鲁河的起源问题时都将贾鲁河归入战国鸿沟水系,认为今天的贾鲁河河道即是战国鸿沟水系的遗存,这种看法无非是要证明贾鲁河在中原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其用意虽好,但却与历史事实相违,因此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贾鲁河非战国鸿沟水系的遗存,这一点应该予以澄清。

历史上的鸿沟显然并不是单指一条河流,而是以鸿沟水道为主干形成的沟通黄河下游与济、汝、淮、泗诸河之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1]229。鸿沟水系的主体工程由战国时期迁都大梁的魏惠王完成,《水经注》卷二十二《渠水》对于鸿沟水系的开凿时间有两条重要记载,这两条史料均引自《竹书纪年》,即“‘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条下载”和“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2]764。甫田即是指郑州东部中牟境内的圃田泽,“大沟”即鸿沟,由此可知,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魏国即着手开始开凿庞大的鸿沟水系引水工程。再结合《史记·河渠书》所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此引水渠口当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境。但因济水也是自汉代荥阳县境(即今荥阳市东北)由黄河分流,而济水分河比魏惠王十年所开之鸿沟渠口要早得多,且按《禹贡》叙述,济水由黄河溢出后潴为荥,即形成荥泽,荥泽在圃田泽西,即今之荥阳市与郑州市区之间;但前引《竹书纪年》所载开鸿沟事却未提及荥泽,仅提及“入河水于甫田”;由此再联系《汉书·地理志》记河南郡荥阳县狼汤渠“首受泲(济),东南至陈入颖”与《水经·渠注》所述“渠水自河与济乱流”,这里之“渠”即狼汤渠,西汉时之狼汤渠即战国时之鸿沟干渠;所以可进一步断定鸿沟实际上从引河水之渠口至圃田泽西一段是与济水同流,并注入荥泽,自荥泽流出后鸿沟干渠即与济水分流,济水分南济、北济两支向东北流去,而鸿沟干渠则东流入圃田泽。这既避免了鸿沟干渠直接从大河引水工程之难度,也保证了鸿沟干渠之水源[1]234-235。魏惠王十年开凿的鸿沟水系工程,至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三月仍没有停辍,故《水经注》卷二十二《渠沙水》“(渠水)东至浚仪县”条下又引《竹书纪年》说: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余谓故汳沙为阴沟矣。浚之,故曰浚。其犹《春秋》之浚洙乎?汉氏之浚仪水,无他也,皆变名矣。其国多池沼,时池中出神剑,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渠水又北屈,分为二水。《续述征记》曰:汳沙到浚仪而分也。汳东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径梁王吹台东。《陈留风俗传》曰: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即谓此矣。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其台方百许步,即阮嗣宗《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世谓之乞活台,又谓之繁台城。渠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故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皆藉水以立称也。今萧县西亦有鸿沟亭,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先后谈者,亦指此以为楚、汉之分王,非也。[2]769-770

由郦道元的注释可知,至魏惠王三十一年三月,魏国在大梁城北又疏通拓宽了自圃田泽以东至于大梁城北的鸿沟主干道,这条鸿沟主干河道经大梁城北后,再绕大梁城东北再向南延伸,经繁台城、古吹台向南,才被正式称为鸿沟,秦末项羽与刘邦分地称王,据鸿沟为界就是指此而言。由此看来,战国时期自圃田泽向东延伸至于魏国大梁城北的鸿沟水系的引水主渠道,虽然作用十分重要,但是不能被称为“鸿沟”或“大沟”的,只有在大梁城东南繁台城以南的古水系才有“鸿沟之称焉”。这一点是学界必须明确的。

鸿沟水系是主干渠道绕过大梁城北再向东并折而南流,并分为数支,广布于古黄河与济、汝、淮、泗诸水流域之间,鸿沟水系的这数支分流计有沙水(又称渠水、狼汤渠)、睢水、涣水(又称潻水)、濄水(又称涡水、阴沟水)、鲁沟水、汳水(又称济水、获水、甾获渠、丹水)、濮水,这些河流连同附属于它们的支津共同组成了战国时期的鸿沟水系(见图1)。这些水道,大多为原来就已形成的天然河道。大河与济水、淮水的一些支流如汝水、颍水、泗水、肥水等自不待说,就是汳水、睢水、涣水、濄水也都是原已形成的河道。只是自吴王夫差开通菏水之后,魏惠王又踵其后,先后开通了大沟(鸿沟),并开通了鸿沟下端沙水与汳水、睢水、涣水、濄水、颍水等的运道,使上述诸水形成了一个支脉众多、相互沟通的运河网,遂成就了我国早期历史上这一厥功至伟的水运工程[1]239。战国时期的鸿沟水系对加快中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史念海先生甚至认为鸿沟水系的开凿促成了当时“对于统一的要求”这种一统思想,对于结束诸侯封国并立的局面是有一定的促进力量的,也给统一局面的实现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条件[3]64。

鸿沟水系在西汉以后才开始逐渐走向萧条。其中既有政治、战争、经济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汉武帝元光年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4]1409。这一次黄河在今河南省濮阳县瓠子决口,黄河溃水向东南冲入大野泽后,又顺着菏水灌入泗水并继而南下流到淮河中去。不仅菏水和淮、泗受到了它的灌注,就是鸿沟的一部分也受到厄难。这几条运河因为是人工开凿,河身本来就不太深,所以最怕湮塞。它们的水源固然是由黄河流出的,实际上还要经过一段济水。济水由黄河流出后,流到荥泽(在今河南荥阳县东)中。荥泽水流缓慢,可以沉沙,所以济水的水流和黄河不大一样,其较黄河为清。上述运河经过这样的间接关系,自开凿成功以后,就没有再湮塞过。此次黄河决口,情形完全不同,决口的地方相当深广,溢出水量非常巨大。黄河本来泥沙很多,如果所泛滥的地方不是十分平衍,还可以利用水力把泥沙冲走。可此次决口的地方正是广漠的平原,水中的泥沙就慢慢淤积起来。假若黄河的决口能早日堵塞成功,造成的灾害还不至于这么的严重。不料决口的堤坝过了二十多年才告合龙。在此期间,这几条运河就日趋湮塞了。虽然还有几段因为离得较远,没受到太大影响,可是由于彼此联络的功用没有以前好了,效力自然不如往昔了[3]74。

总之,西汉以后,鸿沟水系既受黄河决溢泛滥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以及战乱纷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鸿沟水系时通时断,漕运交通也时兴时衰。其间虽也经历过多次疏浚整治,但大多是出于一时军事、政治之需,概无全盘长远的计议。因而其巨大的功效只是一时在局部有所显现,始终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到隋唐以后,鸿沟水系中的各个河道分别承担了新的功用,再也没能从整体上如战国时那样发挥其经济、社会作用[1]245。现存于世的贾鲁河河道在中牟县城东北向南经韩寺镇北,再绕行东南进入开封尉氏县境内后作南北流向并进入周口扶沟县境,与战国鸿沟水系在大梁城东南古吹台一带分诸水东南的记载完全不相吻合。因此,贾鲁河河道与战国鸿沟水系没用任何关系,更非鸿沟水系的遗存,贾鲁河的历史不能追溯至战国时期的鸿沟。

图1 鸿沟系统诸运河图

二、贾鲁河非元代贾鲁疏凿

现今的贾鲁河虽以元代治河名臣贾鲁之名命名,但其河道并非元代贾鲁所开。元代建立,河患日重,终元一代最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应该是由至正年间贾鲁主持的黄河治理。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先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堤,后又决金堤。“(贾)鲁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十一年四月,命鲁以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章,领河南、北诸路军民,发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一十五万,庐州等戍十有八翼军二万供役,一切从事大小军民官,咸禀节度,便宜兴缮。是月鸠工,七月凿河成,八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十一月诸埽堤成,水土工毕,河复故道。”[5]4291经过贾鲁治理过后的黄河干流因水深岸固才被称为贾鲁河,在明代洪武以后又被作为黄河下游的一股一直保持到明代嘉靖后期,前后也有二百年之久[6]150。

经元代贾鲁施工以后的黄河下游河道的流经路线,在《明史·河渠志》中记述得非常详尽,弘治七年(1493年)二月刘大夏负责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方策,乃浚仪封黄陵冈南贾鲁河四十余里,由曹出徐,以杀水势[7]2012。仪封在今开封兰考东南,黄陵冈当指今兰考东北,曹县西鲁豫交界的一片岗地,大致即今太行堤水库北岸,而贾鲁河在其南二里,河道当已为水库淹没[6]158。自今兰考向东,《明史·河渠志一·黄河上》载:“(嘉靖)三十七年七月,曹县新集淤,新集地接梁靖口,历夏邑、丁家道口、马牧集、韩家道口、司家道口至萧县蓟门出小浮桥,此贾鲁河故道也。”[7]2037《明史·河渠志一·黄河下》:“(万历)二十七年春,东星上言:‘河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乃贾鲁故道也。'”[7]2066根据《明史·河渠志》中所提到的贾鲁故道所行经的地名,新集南去商丘三十里;丁家道口在商丘县北三十里,接虞城县界(《大清一统志》归德府堤堰),即今道口镇;马牧集即今虞城县治;司家道口、韩家道口均属夏邑,今图尚存;赵家圈在萧县西六十里;石将军庙无考;蓟门即冀门渡在萧县西北十三里;小浮桥在徐州城东北,大河经其下合于运河[6]159。

综合文献中对明代贾鲁故道的记载,可大体复原元代贾鲁河的河道流经(见图2)。大致为原武(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原武镇)黑洋山、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封丘荆隆宫、中滦镇至开封陈桥镇,……经仪封、曹县一带的黄陵冈南后,……以下又经曹县新集、商丘丁家道口、虞城马牧集,夏邑韩家道口、司家道口,经萧县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徐州小浮桥入运[6]157-159。由此可见,元代被称为贾鲁的大河,是指起自仪封、曹县之间黄陵冈至于徐州运河之间的黄河主河道而言的。开封以上以北的黄河河道在元代并未得到过贾鲁的治理,因此,今天汇集了郑州地区索须河、魏河(贾鲁支河)、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丈八河、石沟、小清河、东风渠、马河等诸多支流水系后,再向东南经开封朱仙镇、尉氏、西华、周口入淮河的贾鲁河,毫无疑问与元代贾鲁疏浚的作为黄河干流的贾鲁河完全是两条性质迥异的河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关于现今贾鲁河的名称由来,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但笔者想强调指出的是贾鲁河的形成时间并不久远,它是在明代前期“北岸筑堤,南岸分流”治黄策略影响下形成的一条黄河南岸支流或泛道。1494年明刘大夏治河,在主要疏浚前朝贾鲁大河的同时,又疏浚孙家渡河,自中牟另开新河导水南行,河长70 里。这样,人为疏浚、沟通了黄泛形成的排水河道,郑州洪涝之水也得以汇此排泄,从双桥到中牟李胡桥—城关北—板桥—朱仙镇—尉氏闹店—金针—永兴—白潭,下再接北宋蔡河故道,通达周家口。开始接近今贾鲁河线,但当时的记载也未称其为贾鲁河。是年工程毕,竟同时疏浚了元末的贾鲁大河和中牟黄泛水道,自此,人们开始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乃至混淆为一,统称贾鲁河,贾鲁河才被叫开[8]91。由此看来,现今贾鲁河的形成乃是明清以来黄、淮交汇地区水系演变重组的结果,实非元代贾鲁所开。

图2 元末贾鲁河流经示意图

三、贾鲁河下游非行蔡河故道

不仅明清两代以来的河南地方志文献记载,即便是现代的文物、考古与地理学者在谈到明清贾鲁河下游河道问题时,都以贾鲁河下游乃行北宋蔡河故道。其说较有代表性者见于王文楷、毛继周、陈代光等先生编著的《河南地理志》。此说在谈到贾鲁河下游河道时称:“元、明两代,为了沟通东南漕运,在汴、蔡河流的基础上,开通了贾鲁河。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黄河在开封北面的仪塘湾决口,汴、蔡河流相继淤塞,江淮漕路断绝。加上开封以西的京、索、郑诸水不能宣泄,为害甚大,为了开通漕路并宣泄沥涝,工程尚书贾鲁主持疏通汴河、蔡河。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口孙家渡(今郑州西北)。弘治间,都御史刘大夏等人从孙家渡引黄河水东南流,沿宋代汴水的上游,下游蔡河故道,经郑州北之双桥北、张桥、姚店堤,入中牟县的张胡桥、毕桥、十里铺、中牟县城北、板桥、店里口入开封,下接西蔡河故道,经朱仙镇、腰铺、闹店,至夹河集入尉氏,经金针、十八里、张市、永兴西,由白潭入扶沟县,接东蔡河故道,至商水县汇颍水,称为贾鲁河。”[9]259此说影响甚大,在这里笔者想进一步说明的是明清贾鲁河下游并非以宋代蔡河故道为指归。

蔡河又称惠民河,北宋一代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汴河、惠民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大漕渠体系中惠民河的地位仅次于汴河。京师开封赖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脉分,……所以无匮乏之忧。”按《宋史·河渠志四》载:“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舟。闵水自尉氏历祥符、开封合于蔡,是为惠民河。洧水自许田注鄢陵东南,历扶沟合于蔡。潩水出郑之大隗山,注临颍,历鄢陵、扶沟合于蔡。凡许、郑诸水合坚白雁、丈八沟,京、索合西河、褚河、湖河、双河、栾霸河皆会焉。犹以其浅涸,故植木横栈;栈为水之节,启闭以时。”[10]2336。蔡河以开封为中心分为上、下两个河段,上段河道在开封城之西,又称闵河,下段河道出开封城向南至陈蔡之间,称为蔡河。邹逸麟先生据《宋史·河渠志》《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考订认为惠民河上段,即闵河当由南北濮水故道引洧潩为上源,沿着丘陵地的边缘,东北经新郑东、尉氏县西二十里,再东流入开封城内。由外城南面的戴楼门傍广利水门流入,东流折南,由陈州门傍普济水门流出,以下称为蔡河[11]。现在开封城自由路南段仍有东、西蔡河湾地名,应该就是宋代惠民河即蔡河河道的遗存。由宋初建隆二年(961年)“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的记载来看,蔡河上段河段是在新郑境内引洧水经尉氏自西南向东北流入开封城内的,这与明清贾鲁河上段在开封西完全相反。明清贾鲁河上段在开封西的中牟县境内作西北东南流向,经店李口再至朱仙镇,这段河道与“导闵水向新郑与蔡水合”的蔡河上段,不仅河道流向完全相反,而且河流的源头也迥然不同,因此,明清朱仙镇以上的贾鲁河不大可能行北宋西蔡河即蔡河上段故道。

宋代东蔡河在开封城西由戴楼门进入开封城内后,再向东南由陈州门流出开封城,故《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载:“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12]27东蔡河流出开封陈州门外后,经今开封城南祥符区百亩岗东,过范村、大小关头村,经今赤仓南、通许北,由通许县向南流入今周口境内。之所以将出陈州门后的东蔡河推定在此线上,是因为李濂在《汴京遗迹志·卷七》中对宋代陈州门外蔡河上关闸口的记载甚确:“……独乐闸在城东南白墓子岗之东,赤仓闸在城东南赤仓保之西,万龙闸在城东南赤仓保之南。以上诸闸,俱为蔡河而设,元末废坏,洪武初重修,二十四年黄河南徙,蔡河又闸皆为淤塞,不可复见矣!”[13]105“白墓子岗、赤仓,一在‘城东南十五里',一在‘城东南三十里'。其地应即今开封市南和东南的百亩岗,……今开封市东南、赤仓之西有大、小关村,应是后周至金末临蔡关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四年以前的赤仓闸,当在此附近。”[14]52

通许以下的蔡河上,宋代多设拦河锁对过往商船征收商税。陈有忠、陈代光先生考订通许县至淮阳县北蔡河上的拦河锁计有数处,这几地置锁处分别在咸平,即今通许县;建平,即今太康县常营瓦镇子封;长平,故址即今西华县田口乡董城村;古粮城,即今淮阳县南二十里的平粮台。自淮阳县平粮台向东又南有蔡河口地名,应该就是《元丰九域志》陈州项城县条下的蔡口镇故址。蔡口当是蔡河入颍河的河口,宋代因水运的发达而形成了商业市镇。由此来看,东蔡河下段当在今通许县城向南进入周口太康境内,经太康县常营镇西南瓦子村向南至西华县,自西华县田口乡董村绕淮阳县城西、南,经淮阳县南平粮台再向东南入颍河。现在与淮阳县北邻的颍河左岸,沈丘县境内仍有老蔡河地名,沈丘县境内的这段老蔡河很可能是与淮阳平粮台下南流的河道。以上就是北宋蔡河故道的大致流经情况。

再比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修祥符县志·卷七·河渠志》中所记载,贾鲁河河道的流经情况来看,明清贾鲁河完全没用利用北宋蔡河故道,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光绪朝《新修祥符县志》贾鲁河河道条下载:

受京、索、须、郑诸水,经朱仙镇、吕蒙潭至扶沟者是也。《豫乘识小录》云:贾鲁河、汴河之南支也,汴河有二支,东注一支为汴,南注一支为沙,至元元二十七年黄河决始淤塞,东流一支今止存,南注一支经元臣贾鲁疏浚,经荥阳城东北流十余里折而东,曰“索河”,即古东索地,东经河阴南境有京河,西南自反确泉来会;又东经荥泽,南有须河,南自山中数源合而来,会折而东南流经郑州;北有东京河,西南自山中东北流,合一水来会,经中牟入祥符境之朱仙镇(距省东南四十五里)王家潭,至扶沟东北受双洎河;又东南入西华境,城西北东三面,又东南经李方口西,又东南和颍、汝二水入商水境,经周家口又东受清水及柳庄河水为白马沟。[15]264

由光绪朝《新修祥符县志》中的贾鲁河流经,可知贾鲁河自中牟经朱仙镇向南经吕家潭至扶沟县境,再由扶沟至西华县境内绕经西华县城的西、北、东三面,再向东南经过李方口与颍、汝二水合流。明清贾鲁河在周家口附近与颍、汝二水相汇在商水县北,这与古蔡口相距很远,因此,明清贾鲁河的下游并非利用北宋蔡河的故道。

总之,明代前期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发生过重大变迁。在这一巨大变迁影响下,黄淮海平原的水系与水系构成也因之改易。由于黄淮海平原上的水系在明代以后进行了新的重组,因此,一些老河的湮没与另外一些新河的产生便成为这一区域内自然变迁的必然,这才是贾鲁河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关于此,已有专文探讨,在此不再赘述。联系贾鲁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自然条件,笔者想强调说明的是作为中原地区的一条著名河流,贾鲁河与战国时代的鸿沟水系无关,它在行河过程中也未利用过北宋蔡河故道,更非元代贾鲁名臣疏凿,这些观点是我们对贾鲁河历史的一个基本判断和认识。

猜你喜欢

故道东南鸿沟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一道东南赛题与2020年高中联赛数论题的渊源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秋风吹彻(组诗)
鸿沟为界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