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物理教学中“起承转合”的艺术韵味①
——以“光的折射 透镜”复习课为例
2020-05-23陆露
陆 露
(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江苏 常州 213000)
物理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活动可以艺术化地表现出物理内容和方法。复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复习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少有新鲜感,为提高复习成效,笔者以“光的折射透镜”复习课为例,尝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散文诗般“起承转合”的韵味,以达到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目的。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 透镜”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内容,本章涵盖了光的折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和视力矫正等内容。概念和规律多,内容较为抽象,知识点间联系紧密,是初中物理的重难点。
1.2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教材中光的折射的概念,但对于光的折射概念的丰富内涵以及折射定律的本质意义有待夯实。学生能够熟背凸透镜成像规律,但对于规律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为了帮助学生逐步拓展、有序整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体系和进行过程分析,本节课以“鱼眼”为话题,着力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水平和动态分析能力。
2 教学过程
2.1 起——渐入佳境
教师开门见山展示6幅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图片,如树荫下的光斑、激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水面倒影、手影、平面镜中的像、筷子插入水中。
问题1:以上图片中哪些是光的折射现象?
生:激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筷子插入水中。
师: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生: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问题2:如图1所示,同为光的折射现象,为何激光进入水中和水中筷子的偏折方向不同?
图1
生:激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人眼看水里的筷子,光是从水中射入空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问题3:在这两幅光路图中都是在哪种介质中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大?
生:在空气中。
教师演示激光射入放置时间较长的糖水中的折射现象,并播放海市蜃楼的新闻视频。
问题4:这两个也是光的折射现象,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是发生在同一种介质中的光的折射现象。
问题5:在同种介质中为何也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
生:介质不均匀。
教师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全方位地夯实光的折射概念的丰富内涵,并且将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通过对比总结突破难点。演示实验和新闻视频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真实感,有效激发了学生复习兴趣,引领学生渐入佳境。
2.2 承——承前启后
人们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了透镜,发明了相机。
问题1: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生:u>2f,f 教师板书填写表1中相应空格。 师:相机的发明使人们能够保存一些难忘的瞬间,今天我们一起拍摄一张同学们上课的照片,留作纪念。 教师手臂伸直自拍,利用“希沃软件”投影在屏幕上。 生:有的同学没有进入镜头。 问题2:用什么办法可解决问题? 生:用自拍杆。 教师借助自拍杆自拍,再投影给全班同学观看。 生:全都进入镜头了。 问题3:为什么使用自拍杆后取景范围会变大?使用自拍杆后,拍得的照片与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物距变大,像变小。 总结:在底片大小一定的情况下,物像越小,取景范围就越大。 问题4:老师还想把整间教室包括讲台两侧都拍下来,有什么办法? 生:进一步增大物距、航拍。 师:有道理,但如果空间有限呢。 学生陷入沉思,教师出示了用特殊的手机拍摄的集体照,取景范围远远超过了180°,学生十分诧异。 问题5:这个手机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展示了如图2所示的手机的侧面。 图2 师:这个手机的镜头凸起程度比较大,外号为鱼眼镜头。大家知道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短。在物距相等的情况下,焦距越短,所成的像越小,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取景范围了。 问题6:普通相机没有这样的镜头怎么办? 生:加装一个凸透镜,两个凸透镜会聚能力叠加,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教师展示外置携带式鱼眼镜头,并做简单介绍。 教师总结:相机扩大取景范围有三种办法:改变物距、调整焦距、加装透镜。 人眼也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相机,针对视力矫正问题也可以通过改变物距、调整焦距、加装透镜来解决,与照相机的应用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师以拍摄集体照为线索,把凸透镜成像调节的文章做足做透,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把常见的自拍杆和新颖的航拍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鱼眼镜头的实时演示富有现代感,让神秘的高科技不再神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和钻研热情。最后教师巧妙地将相机和人眼的调节进行联系对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师话锋一转,对于人眼近视有多种解决办法,那“天生”高度近视的鱼眼如何看清远处物体呢?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 图3 教师设计实验,模拟鱼眼在水中看远处物体的情景。用两根平行的激光模拟远处物体射出的光线,用凸透镜模拟鱼眼并放入水槽中,用烟雾来显示光路(如图3)。实验发现加水后,会聚点向下移动。 问题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鱼眼是近视眼的原因,鱼眼是通过哪种方式看清远处的?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点拨:如图4所示,鱼类长期生活在水中,为适应生存,视网膜进化在图4中虚线位置处。 图4 生:鱼在陆地上看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在水中看陆地上的远处物体时,水形成了一个凹透镜,相当于自带近视眼镜,从而看清陆地上远处物体。 这段教学出其不意,充满了想象力,出乎学生的意外。水透镜模型巧妙地说明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顿悟感。对教材中视力矫正的实验进行了创新,给复习课增添了新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照相机应用的挖掘和“鱼眼”的深入探究,教师安排了两个学生活动。 活动1:为你提供一个凸透镜,有哪些方法可以放大集体照中的像? 生:(1) 利用放大镜原理,当u 教师板书填写表1中相应空格。 活动2:为你提供两个凸透镜,有哪些方法可以挑出适合做鱼眼镜头的凸透镜?实验器材有:平行光源、刻度尺、F光源、光屏。 生:焦距小的适合做鱼眼镜头,该问题转化为比较焦距大小的方法:(1) 利用平行光法测焦距;(2) 借助u=2f时成等大的像,测算出焦距;(3) 借助教室里的日光灯成像,测出像距,当物距较大时,像距近似为焦距;(4) 控制物距相等,更换凸透镜,像距小的焦距小。 教师板书填写表1中相应空格。 表1 在小组进行实验活动时,教师巡视并用“希沃”软件直播并投屏,让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评价活动。 在教学中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评价借鉴的能力。直播投屏的应用可以便捷地相互展示、借鉴和评价,使小组间建立联络,达到了班级层面的交流共享。通过一题多解,激发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后以逐步完善的表格,将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达到了系统化、结构化的复习目标。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机械地进行复习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同样片面地把教学当成表演,又会失去教学的目的性和教育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把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科学创造带入课堂,艺术化地展现教学活动。2.3 转——峰回路转
2.4 合——合而为一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