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
2020-05-23赖丽娜
赖丽娜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按照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一种变量与函数的关系,起决定作用的是内生变量的影响,当这种变量失去动力或成为阻碍时,需要寻求新变量支撑点。从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创新成为最重要的内生变量。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创新驱动发展涵盖了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必然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而流通业作为一种传统性产业,与区域发展的关联度高,在扩大内需、破解区域发展平衡、解决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会产生内生性促进作用。
流通业是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内生力量
流通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持。古典增长理论把劳动、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内生性生产要素,但当这种影响失去动力时,资本和技术又被作为新的内生要素,强调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成为驱动发展的内源路径,中国目前也正处于创新驱动的关键期。而创新产生于生产活动,站在企业发展角度,资本、技术、储蓄率都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变量,发挥创新驱动的影响;站在区域发展角度,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的支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必须融合于整个区域产业体系中。正如波特所认为的,竞争力以产业作为度量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只是创造新产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更是使一个国家或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立足于产业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推动整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由此看来,相关的产业支持,通过知识溢出、集群规模来影响企业创新,并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创新;而对于区域创新驱动水平的影响,产业因素不但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还会为区域经济创新提供基本保障,是区域经济创新的基础。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对流通业的正面影响主要是推动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促进效率提升和业态结构丰富化,贯穿其中的是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反过来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又会以一种内生动力对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产生影响,发挥产业拉动效应。从三次产业调整转型看,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已达到59.7%,远远大于一二产业的总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效应几乎达到一二产业的2倍,而零售业态贡献了中国GDP总量40%以上。其中新零售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对商品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融合线上、线下零售服务体验,近年来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幅度,迎来发展大爆发,促进了整个流通业升级换代,进而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流通业多环节互动构筑创新驱动发展的要素支撑。流通业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发挥纽带作用,使产品转化成价值增值,形成商流。但商流不仅满足于市场消费,其带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技术流等多环节互动、跟进,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这些要素的支持,特别是人才和技术构成创新驱动最重要的内生力量。流通业不断的规模扩大引导更多的信息、资金、物流、人才、技术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可以使地区间创新驱动要素的布局更加均衡。从我国近年来创新驱动指数变化看,逐年呈快速增长态势,而与之相伴的是创新活力的不断增强和产业转型升级质的飞跃;自然的,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大,而作为先导性产业的流通业,其转型升级必然增强信息、资金、物流、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经济活力。而从区域创新指数均值来看,协同创新在加强。据《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8)》显示,东部均值为69.70,高出全国均值(67.27)2.43;中部、东北和西部均值分别为66.77、65.93和65.87,低于全国均值,但值差正在逐年缩小;同样的,与东部的均值差距也在逐年缩小,其中与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跨地区流动的支持密切相关。特别长江经济带地区,创新引领趋势明显,辐射效应突出,而这与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持密不可分,占全国44.1%的比重,说明第三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中的支柱性作用,发达的流通业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见表1)。
表1 2015-2018年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类指数及其增速
流通产业链打造带来全产业、全区域技术性变革。产业链反映的是企业间的关联度,其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决定了企业的位置和功能,通常产品制造占据产业链的前端,而流通环节被视为产业链的渠道终端。当前,产业链的价值属性,正从产品制造逐渐向上下游拓展延伸,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随着消费成为经济链条的先导,流通环节在协调生产与消费关系中逐渐占据产业链的主导位置,流通业以市场为影响力,渗入和融合制造环节,也会带来技术性变革,引发整个产业链升级,进而影响区域性技术革新。为满足新消费要求,制造环节必须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回应,而流通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会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流通业自我创新引领行业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流通业的自我创新,主要表现在服务形式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流通模式创新等方面,对业务流程所进行的改造,可以全面、系统地提高流通效能。随着分工深化,产业、产品间的交换和流通规模日益扩大,这为流通创新提供了源动力。技术进步是流通创新的重要推手,将智慧概念植根到流通全过程。新零售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流通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和更多场景消费体验,技术不断革新的背后是倒逼流通创新,进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流通业集聚效应增强区域创新氛围。集聚效应在产业区内是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创新氛围、知识技术溢出以及资源整合带来创新成本优势,有利于集群内企业从事创新活动,集群企业具有明显的学习效应。流通业发展也会围绕生产活动形成产业集聚,并随着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而提高创新能力。当前支持较大规模集群的创新体系和网络正在形成,以企业为载体,以制度环境、专业人才及基础设施等为保障,连接周围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正逐渐形成区域整体性创新体系。流通业集聚不仅会促进产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还会因发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作用而推动其他产业、区域的创新驱动性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整个区域聚集了全国1/3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吸引了60%以上的人才和劳动力,流通业的发达使物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构成了一个创新型的开放生态系统,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和吸收,极大增强了企业和区域创新活力。
流通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认识的误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许多地区往往紧盯的是高新技术产业,认为只有新兴产业才会具有创新驱动力,因而在区域创新规划和制度设计、项目投入上,总是倾向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所谓新兴产业的追求,而认为流通业是一种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既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更不会产生创新驱动力,因此忽视其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性作用。事实上,流通业通过新技术、信息化改造,亦会产生创新功能,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盘和加速器。
流通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其创新性影响力。流通业区域性发展取决于政府政策、地区资源禀赋以及要素流动等影响,而要素流动会直接影响到地区创新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流通业发展不平衡,差距显著;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钳制了流通业发展活力,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效应;相应的影响到其他要素流动,导致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缺少支撑。以区域创新能力分析,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与地区人才环境、创新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从选取个案看(见表2),以北京、上海为代表,发达的流通业会创造更好的人才环境,而具有优势人才环境一定会带来地区创新能力的增强;反过来良好的人才环境和高的创新能力也会推动流通业优化。
表2 流通业区域发展差异与创新能力比较
流通业当前模式发展阻滞区域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当前我国流通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门槛低,导致流通企业缺乏设备投资、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动力;而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弱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又导致流通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后劲。截止2018年,我国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住宿餐饮类就业人数达到18404万人,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零售企业211515家,从业人员和参与企业可谓数量庞大,但大多经营处于分散状态,流通效率低和经营成本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的发展成熟度不高,使企业间缺乏资源整合和支持,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不了显著拉动作用。
流通业内生性驱动与外生性制度影响缺乏机制协同。流通业解决了内生性创新驱动的技术问题,但缺乏外生性的制度保障,仍然起不到拉动效果。首要的是顶层设计缺失,创新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不够,导致产业及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激励支持。相比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政策激励更看重规模化而忽视创新性。近年来全国物流园区建设飞速,但明显规划建设求量而不重质。实际操作中行政干预过多,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环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都是影响流通业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外生性因素。另外,区域间发展协调性不强,缺乏合作创新,人才、技术、资金流动布局不合理,流通业内生性驱动与外生性制度影响缺乏协同,导致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
激发内在动力:流通业推动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
以突出流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领区域创新。流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首先要通过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有5023家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批发市场,不仅如此,还需要培植众多的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和有特色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等业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特别要发挥大企业创新的龙头带动作用,在研发机构协同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形成一体化创新模式。其次要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创新发展,他们是创新最具活力的因子,需要从融资、信息、培训、科技、市场准入等方面入手,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专业服务和技术引导的支持力度,使中小流通企业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以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拉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以流通业集群发展的整体效应拉动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在整合资源、人才储备、研发资金投入以及与科研机构协作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产业集群的新技术吸入与输出不仅会带动关联性企业创新,还会因辐射效应影响其他非关联性企业创新,从而形成区域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要形成良好的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链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对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产业集群技术水平的整体升级;通过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以融合高新技术带动流通业与区域整体性技术变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流通业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网购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流通方式,使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着眼于智慧流通建设,流通业应发挥先导性作用,通过新技术深度融合与吸收,达到产业改造和升级目的,并引导地区创新发展。通过新技术融合转变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流通业与区域创新动力源。强化制度供给,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创新激励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发,促进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投资等方式,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尤其优先向中小微流通转移。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促进流通业运营效率。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需求,优化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的体制机制,以制度保障促进流通业创新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化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