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二元结构评价及其对农村消费的动态影响

2020-05-23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流通业居民消费流通

何 剑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引言

流通业作为链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产品流通的纽带与桥梁。流通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方便工农业产品更快地到达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粮食供给、工业品供给、劳动保障等的基础社会流通环节体系,城乡二元结构藉由户籍制度和各种政策形成了城市经济与乡村小农经济的对立,这也导致了我国城市与农村建长期存在的流通基础设施差距及流通资源差距,其流通二元性愈发突出,进而导致了农村与城市在消费和生产领域存在巨大差异。随着国家对大力发展流通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城乡间流通市场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成为现代流通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当前流通二元结构及其对农村消费的动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分析以往的研究文献,流通二元结构的分析研究往往脱离实际,较少有学者深入挖掘流通二元结构及其对农村消费的动态影响。应明确的是,流通二元性作为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的重要体现,其关乎流通领域的建设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基于此,本文以因子分析的方法完成对我国流通二元结构的评价,并采用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流通二元性与农村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当前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与农民生活的影响,这对实现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综述

表1 流通二元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流通二元结构是一个与城乡经济发展、流通体系建构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区段,人们对流通二元结构的认知和评价的研究存在相应的差异。但总体来说,相关文献对流通二元结构及其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研究已有一定的成熟结论。李杰(2018)针对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其认为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镇化发展具有滞后性,由此导致了现有经济体制下各项保障机制的失灵。城乡流通二元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大了城乡间不平等的对立。由经济二元结构引致流通二元结构并产生消费变化的影响的研究方面,李非(2017)做了相应的尝试,其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商贸流通体系双向流动入手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市场分割,并最终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诸如农副产品消费、工业品消费和服务业产品消费的城乡不平衡性加剧。此外,也有一些学者针对流通二元结构与消费二元结构存在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臧泽华(2015)在研究中使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进行测算,并检验了城乡流通二元结构的协调性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其研究表明,流通二元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大致呈现“平——升——稳——升”的起伏变化,同时伴随城乡流通二元结构的协调度不断上升,其对缓解城乡消费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学品(2015)、王先庆(2011)等人分别通过建构空间计量模型和变参数实证模型对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也得出有了益的结论。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部分针对流通二元结构的现状作出描述性分析,部分学者在采用实证分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城乡流通二元结构与居民消费情况进行关联,其提高了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帮助。

表2 数据的效度分析结果

城乡流通二元结构评价

(一)流通二元结构的测度

1.相关指标体系的确定。流通二元结构评价需要对流通环境、流通组织、流通信息和流通市场等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采用指标分析法能够更加准确的量度流通二元性。参考吴学品(2015)的流通二元体系测度指标,本文将流通二元结构评价指标的范围做相应的缩小,从城乡流通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贡献和产业创新能力方面进行设计。之所以采取这一指标体系,主要从流通业产业内部的二元结构特性方面考量,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特性的存在,导致城乡流通业在规模、产业结构等五个方面形成明显的二元差异,即:城市流通业规模大,而乡村流通业规模小;城市流通业产业结构丰富,乡村流通业产业结构单一;城市流通业产业效率较高,乡村流通业产业效率较低;城市流通业对GDP的贡献较高,而乡村流通业贡献较低;城市流通业人才多样,创新能力较强,而乡村流通业创新能力不足等。相关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中列出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情况,根据研究的实际需求,相应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官方资料。

2.相关指标数据的信效度分析。使用SPSS22.0软件对指标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KMO和巴特利球度检验结果,其中,KMOvalue为0.710,巴特利球度检验结果为0.004,说明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较好。效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研究变量的α系数均超过0.5,且总体α系数达到0.80,说明变量数据是有效的,数据可用做因子分析。

(二)因子载荷分析

对流通二元结构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同时负荷在两个及以上因素的项目剔除,得到负荷值大于0.3的指标项,因素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有较大差异,其中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项有 x1、x3、x4、x5、x7、x9、x10,这 7 个指标项累计的方差贡献率达到74.51%,说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描述流通二元结构的变动及差异。此处定义F为流通协调动力因子,该因子可由上述7个指标项解释。根据表3中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F值进行计算,得到如图1所示的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变化趋势。

从图1来看,各指标因素对F值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区段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图中趋势可大致代表近几十年来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按照流通协调动力因子变化情况,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的变化呈现3个过程:1990-1995年为第一过程,这一阶段受制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水平较低,但始终呈现上升趋势;1995-2005年为第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实现正协调,城乡流通水平均有所上升,但1995-2000年间,其协调度缓慢下降,而在2000年之后有所回升。因此这一过程是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缓慢向好发展的过程;2005-2015年为第三过程,在前一阶段的影响下,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不断上升并达到新的高位。从以上三个过程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且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实现了由负向正的变化。

表3 因子载荷表

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动态影响研究

(一)变参数模型的建立

为了研究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本文采用变参数空间状态模型作为实证模型。在模型构建时,需考虑能够很好地体现农村居民消费动态变化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农村消费的一般量度均以农村人均消费为标准,因此本文也采取这一做法,将农村人均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记为consume。并将前文分析得到的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记为CSTR。同时,本文在模型中添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ncome)、城市化率(urban)、农村集贸市场数量(Mar)、农村流通业固定投资总额(invest)等为辅助解释变量。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剔除通货膨胀及价格因素变动的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增长率计算;城市化率以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率计算;农村集贸市场数量以农村范围内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等各类流通业态的数量计算;农村流通业固定投资总额以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技术引进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行计算,固定投资与农村流通环境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

得到量测模型如下:

图1 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变化趋势图

图2 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率影响的动态变化图

式(1)中,α0为常量,β1、α1、α2、α3等为系数项,μt为随机变量,t为时间。

(二)实证检验结果

在数据选取方面,仍然选择《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官方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将数据导入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真实准确,在进行回归估计前首先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得到所有一阶单整序列后进行参数估计。得到量测方程的回归结果如下:

上述回归结果显示,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CSTR)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ncome)、农村集贸市场数量(Mar)、农村流通业固定投资总额(invest)等因素都对农村居民消费变化有着正向影响。而城市化率(urban)对农村居民消费动态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在影响性大小方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便可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消费0.08%;农村集贸市场数量每增加1%,将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消费0.277%;农村流通业固定投资总额每增加1%,将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消费0.035%。这一研究结论符合相关学者对流通业发展给农村居民消费带来的影响的研究结论。即随着流通业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结构调整、产出贡献增加、流通效率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准也有明显地上升。在城乡流通二元结构环境下,这一规律仍然存在。对于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CSTR)与农村消费的动态变化而言,由于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在近几十年发生了明显地波动性变化,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变化的过程也是城乡流通环境和发展质量改善的过程。变参数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每增加1%将会促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提升0.022%,这一结果只能大致反映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变化下农村居民消费的整体变化趋势,在不同的经济时期,由于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的下降将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特殊情况尚未完全揭示,因此,笔者根据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变化趋势图做出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率影响的动态变化图,如图2所示。

从图2来看,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率影响与CSTR的变化趋势基本相近,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根据曲线走势也可看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具有较为复杂的波动变化特征。这4个过程可简单概括如下:

1990-1995年为第一过程,这一阶段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农村消费基础薄弱、流通业设施尚不完善,其处于流通环境和流通产业结构初级过程,因此虽然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加,但尚未对农村消费率实现正向提升。在这一阶段后期,约1993年开始,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开始由负转正,这与当时的经济大环境有密切关联,1992年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确立后,农村流通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流通业态增多、流通过程效率更高,因此对提振农村消费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1995-2000年为第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实现正协调,城乡流通水平均有所上升,但对农村消费的带动作用逐渐下滑并在2000年回落到负值,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向好发展没能继续带动农村消费提升,这或许与发生在这一时期的金融危机对农村居民消费积极性的打击有较大关系。

2000-2005年为第三过程,这一过程中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与第一过程极为类似,但其内在动因可能是经济危机影响后的快速恢复期,国家通过促进内需增长,拉动消费提升的方式鼓励农村居民消费。因此可以看到曲线逐渐由低点上升。

2005-2015年为第四过程,在前一阶段的影响下,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不断上升,并达到新的高位。同时其对农村消费水平的促进更加明显,农村居民消费水准上升,消费率提高。

综合来看,伴随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的不断变化,农村居民消费率呈现波动变化状态,城乡流通二元结构趋向协调、农村居民纯收入提高、农村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等都可推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但受制于流通差距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整体还较为保守。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分析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使用因子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变参数空间状态模型对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的动态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的变化呈现波动性,其在1990-1995年、2005-2015年间呈现波动上升,在1995-2000年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这反映了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随经济发展呈现的不同变化过程;第二,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对农村消费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越高,农村消费水平也获得相应提升。总体来看与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度的发展变化呈现一致性。此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income)、农村集贸市场数量(Mar)、农村流通业固定投资总额(invest)等因素都对农村居民消费变化有着正向影响,区别仅是影响力的大小。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正视城乡流通差距,补齐流通短板。通过前文的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增大,消费结构迥异。而在短时期内,流通二元性仍将伴随我国城乡经济建设并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及消费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正视流通差距,采用多产业协作、加强城乡间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式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第二,充分发挥流通业促进消费的能力,帮助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转变消费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积极作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当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瓶颈寻思路、找方法。比如解决由于交通便利程度不佳导致的销路不畅,货品积压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的问题。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公路、完善通信设施,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促进流通业发展。加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服务业的协作水平,提高乡村农业融入城市消费经济圈的水平,继而弥补长期以来农村流通业存在的市场阻碍和制度漏洞。

猜你喜欢

流通业居民消费流通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居民消费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