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0-05-23王正
王 正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要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建设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建设等方面。针对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的分析研究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结论。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加快城乡资源流通、促进消费信息均衡分布、提升城乡间商品交换规模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城镇化中人的城镇化作用得以释放,因人的活动而产生的资源流动和产业集聚必将产生更大的消费和生产能力,继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城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流通业对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在理论层面已基本得到证实,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相关经验不足,城镇化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流通业发展是否可以在实践层面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还需要通过相应指标和数据的检验。对此,本文基于相关理论,旨在从实证角度明确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促进作用的表现。
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构型
(一)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效应导向的城镇化
伴随着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流通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力逐渐体现,其表现在GDP、GNP、消费水平以及人口规模的上升。晏维龙、韩耀等研究得出确定性结论,即城镇化与流通业发展具有横、纵向的相关性,流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城镇空间格局,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李东贤等(2010)研究表明,流通业产值每增加1%,将引起GDP增长0.0962%,流通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流通业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流通格局的升级和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表1 面板数据变量定义
(二)流通业发展的就业吸纳效应导向的城镇化
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步,劳动力将随产业结构变动而发生迁移,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向更高级别产业的转移。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到的批发零售、酒店旅游、物流等行业是当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新兴劳动力需求最为旺盛的领域。因此伴随流通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将涌入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较弱的流通业,这催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城市流通业态,比如购物中心、连锁商店、配送中心等,其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能够通过促进就业引致城镇化水平提升。
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量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一般使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值,而流通业的发展的测度则有不同层次的指标。国外学者在评价流通业发展水平时普遍使用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以及投入产出率指标等进行。国内学者如李志玲(2005)采用资源投入产出水平、产业回报能力、产业效益和成长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谷晓(2009)从产业规模、产业贡献和产业效率、技术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本文综合前述学者的研究结论,拟从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产业效率、流通产业贡献三个方面来评价流通产业发展水平。鉴于本文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与影响,需要构建回归模型,并进行校验,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城镇化产生的影响。面板数据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综合来看,将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模型建立如(1)式所示:
其中,y表示的是因变量,也称作是被解释变量;x表示的是自变量,也称作是解释变量;α为常数项;ε为随机干扰项。为了定量验证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根据本文研究的具体问题,将回归模型写作如下形式:
其中,Yi表示不同省份的城镇化水平;X1、X2、X3分别是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μ为误差项;β0、β1…βi分别为对应项的系数。
(二)数据来源
为了尽可能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本文选取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数据大部分来自2009-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统计年鉴》等。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本研究数据未涵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本文将数据进行筛选和计算后用于实证分析过程。
(三)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ADF检验法对数据的平稳性做相应的检验,设置1%、5%、10%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的ADF临界值,得到各变量的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结果,经过对数处理的△urban 、△lnscale 等为平稳序列,而未经过对数处理的其他项目均为非平稳序列,说明其为一阶单整序列。
(四)协整检验
根据上述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研究的相关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为了验证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明确流通业发展在长期情况下能否促进城镇化建设,采用韦斯特兰(Westerlude)误差修正面板协整检验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ECM面板协整检验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其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的检验结果,所有数据均拒绝原假设,即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具有平稳性。根据韦斯特兰的研究结果,可在变量通过误差修正面板协整检验后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
(一)面板数据的Logistic分析
本文根据实际需要,通过Stata统计分析软件来对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特别有助于分析类似二项分布问题,在本研究中,流通业发展能否促进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二项分布问题,假设Y=1为发生,Y=0为不发生,即流通业能促进城镇化建设与流通业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这一问题模型对于简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的步骤,得出初步结果如表4所示。
表2 各变量的ADF检验结果
从表4中模型拟合结果数据看,-2对数似然值为578.106,模型拟合情况还有待改善。但Cox&Snell R方值为0.088与Nagelkerke R方值为0.124,表明模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此将各变量数据继续导入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变量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的变量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的sig.值均小于0.05,因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明显。其中流通产业规模(scale)的B值为0.085,流通产业效率(efficiency)的B值为0.205,流通产业贡献(contribution)的B值为0.868,这表明三个解释变量均与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流通产业贡献对城镇化建设的提升性更大,即流通产业贡献水平每提升1%,城镇化水平相应提高0.868%。同样地,流通产业规模每提升1%,城镇化水平相应地提高0.085%;流通产业效率每提升1%,城镇化水平相应地提高0.205%。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文的理论假设的相关内容,随着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流通产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同时流通就业能力提高等都表现出流通产业贡献的上升,其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资本支持和劳动力资本支持都十分显著,因此其对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流通产业资产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构成流通产业规模的变量与流通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批零比等构成流通产业效率的变量也在不同维度代表着流通市场在区域内的建设情况,其反映着城镇化的建设水平。
(二)误差修正模型与短期波动性分析
通过上文的长期趋势模型分析已经基本得出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均衡关系,为了研究的全面性,应该关注短期内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因此通过长期均衡关系构成误差修正项,建立短期模型。将新形成的误差修正项连同其反映的短期波动变量一起构成误差修正模型,如式(3)所示。
根据省际面板数据对上述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表6的结果显示了流通产业规模(scale)、流通产业效率(efficiency)、流通产业贡献(contribution)对城镇化建设的正向作用。相比长期趋势的结果而言,三个变量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有相应的减弱,流通产业规模(scale)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从长期趋势的0.085下降到短期动态的0.0667,流通产业效率(efficiency)则由0.205下降到0.1730;流通产业贡献(contribution)由0.868下降到0.5603。就下降幅度而言,流通产业贡献(contribution)在短期内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相比长期下降较多,这说明在短期内流通产业贡献对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效用还难以全面释放;而流通产业规模在长短期内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相对稳定,说明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地表现为流通业规模的扩大产生的经济效应、就业吸纳效应继而迅速推动城镇化实现。这也从另一层面说明,相比短期内快速提升城镇化规模而言,区域城镇化要想稳步发展、不断扩张,需要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其对区域经济的整体贡献水平,而非盲目地扩大规模而不注重效率与质量导致低效发展。
表3 韦斯特兰误差修正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表4 模型汇总
表5 方程中的变量回归结果
表6 误差修正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三)实证结果阐述
通过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同时使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从长期来看,流通业发展将促进城镇化建设,但流通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不同,在长期均衡状态下,流通产业贡献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大,流通产业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小;第二,从短期来看,流通业发展同样促进城镇化建设,但促进效用相比长期均衡状态较小,其受时间的影响较大。在短期动态下,流通产业规模的扩大能带来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而流通产业贡献的促进作用释放不足;第三,综合来看,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关系密切,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正向影响明显,但在不同的时间段下进行研究,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的促进效应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这也启示政策部门和流通产业部门在建设流通市场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客观规律,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及资源配置效率。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根据以往研究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长期均衡状态和短期波动状态下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流通业发展具有促进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得出流通产业规模(scale)、流通产业效率(efficiency)、流通产业贡献(contribution)三个变量对促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各自的作用大小。相信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流通业必将体现出其良好的产业价值,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城镇化快速实现。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提升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和组织水平。流通产业中多样化的流通企业组成了丰富的流通市场,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流通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流通产业组织和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和创新,为此需要对流通企业的规模与组织水平进行有效创新。比如加强区域内流通企业、跨区域流通、跨产业流通体系建设。流通企业可与制造企业、金融企业实现更大规模、更广层次、更丰富内容的合作。同时也要加强跨区域强强联合,对此流通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并购、投融资建设,流通企业要以既有的资本和资源体系参与到更加广泛的资本市场和商业市场的运作之中,从而以参股、承包、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化扩张,这能够在增强企业经营的产业辐射力的同时形成现代化高效率的流通组织,其能够更好地实现批发、零售、物流等业态的一体化组织水平的提升;第二,促进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流通企业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建设水平。流通企业是流通环节中的重要节点,提升是信息交互和资源分配的纽带。根据目前我国流通企业的发展水平,大部分中小流通企业尚未融入高效运转的流通供应链,且经营管理体系落后,其难以有效的释放经济价值。因而政府需要从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流通配套以及加强新型城镇化要求下的创新流通体系建设两方面促进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流通企业要拓展服务领域,利用网络经济加快网络虚拟业态布局,并实现与实体店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与竞争力的重构。对此,流通企业要加快各类型定制服务、个性化业务的建设,加快配套服务的跟进,注重物流配送和电子支付体系效率化建设,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流通企业要紧密贴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市场体系的建设需求,实现批零市场的功能创新,对此可凭借便利的网络渠道布局诸如出口代理、跨境电商业务,从而将不同渠道的产品进行展示推介、仓储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体系进行融合,进而提高一体化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