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2020-05-22刘丹风
刘丹风
摘 要:初中是学生系统化学习生物知识的开始,在这个阶段做好教学工作对学生生物知识技能的持续提升是很有帮助的,甚至会促使他们产生今后致力于生物学领域的人生理想。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環节,作业能够为生物学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丰富且有趣的生物学作业,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生物知识的探索中去,激发出巨大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本文即从保持一定的层次、注重生活的联系、培养实践的能力三个方面,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作业设计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初中生物;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作业的形式是比较单一的,一般是紧密围绕教材内容或考试模式统一设计,缺少对不同能力或兴趣的学生的针对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使得部分学生没有办法顺利的完成作业,打击了其学习信心。而且这类作业很少考虑现实生活层面的因素,学生很难发现完成这些作业会有哪些实际用处。而总是进行纸面上的作业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综合素养由此出现短板。教师需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作业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对症下药。
一、作业应保持一定的层次
因为能力基础、个人性格等因素的不同,初中生的生物学学习水平是存在不同的层次的,作业设计也应该保持相应的层次,帮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提升与发展。反之,如果总是设计统一的作业,层次较高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能力锻炼,层次较低的学生又会感到过于困难,对集体的共同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另外,教师划分学生层次的形式和标准可以多一些,比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划分,然后设计针对性的作业,可以让粗心的学生变得认真仔细,推动学生的综合素养进步。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内容与第一单元的“生物和生物圈”有很大的关系。而第一单元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开始,难免有学生会不适应,基础不太扎实。所以在设计第三单元的作业的时候,对于那些水平稍差的学生,教师应注意降低难度,要与以前的知识有更多的联系,比如某种植物与其身边的某种环境组成了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能不能简要介绍这个生态系统的特征?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适当提升难度,让作业更加开放,引导其进行更充分的思考。
二、作业应注重生活的联系
顾名思义,生物学是一门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初中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学习生物学知识应该能够增进他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了解,要能够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所作用。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和方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点,大都是从教材内容出发,学生注意到的也是教材,体会不到生物学与生活的关系,意识不到生物学的现实作用与重要意义,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得到扭转,注意作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选择让学生根据家庭住址的远近进行分组,每组学生选择当地某个公园等植物比较密集的地方,实地看一看垃圾比较多的角落其植物生长状态是什么样的,生物种类有哪些,与其他没有垃圾的地方进行对比。这些地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去的,可能过去也随手丢弃过垃圾杂物,通过这个观察作业就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生物学知识与其个人生活和行为的联系,让他们意识到生态保护和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作用。
三、作业应培养实践的能力
生物学不仅有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各种生物实验,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对植物形态的观察就属于生物实践。没有实践,只看教材,学生的认知体验就只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他们的成绩再好,本质上也只是一种死记硬背,很难实现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该在作业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因素,推动学生积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去拓展自己的认知世界,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要注意的是,实践类型的作业也要考虑到合理分层和注重生活这两个因素,最大化提升作业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上文提到的去室外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就属于实践性的作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类型。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部分学生家中可能饲养了宠物,教师仍然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几名学生观察其中一名同学家里的宠物,尝试一下是否能够利用动物的学习行为教给它一些有趣的动作表现。这种实践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非常生动有趣,能够给学生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今后再进行生物学实践作业的时候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进来。
总之,作业是一种必要的训练,其存在是有合理性的。初中生尚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对于作业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教师能够通过提升作业趣味性与实用性将学生吸引过来,更好地发挥作业的效果,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推动他们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蔡远龙.浅析初中生物学课后作业设计[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9):35.
[2] 夏小明.初中生物作业的多样化设计[J].中学课程资源,2016(0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