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斜沟煤矿工作面运输巷围岩控制技术实践

2020-05-22田彦斌

江西煤炭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塑性间距树脂

田彦斌

(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斜沟煤矿,山西 兴县 033602)

1 工程概况

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斜沟煤矿18106工作面运输巷,设计长度3736 m,用于回采工作面的回风及辅助运输材料等,巷道位于11采区措施巷南侧,东侧为18108采空区,西侧为实煤区,南侧为实煤区。工作面开采8#煤层,煤层平均厚度3.86 m,平均倾角9.2°,煤层节理裂隙发育,含黄铁矿碎片,可见残留植物碎片,直接顶为中细粒砂岩,均2.46 m,基本顶中细粒砂岩,均厚7.89 m。

18106工作面运输巷掘进断面为宽×高=5.2 m×3.8 m,巷道帮部为实体煤,煤层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巷帮易出现片帮的现象,现拟对巷道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为保障巷道围岩的稳定,特进行锚网索各项支护参数的分析设计,以科学经济的确定出巷道支护方案。

2 锚杆索支护方案设计

2.1 理论分析

根据18106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采用锚网索+钢带的支护方式,基于理论计算能够得出巷道顶板及两帮所需的支护作用力,现采用悬吊梁理论和围岩极限平衡区理论[[1-3],能够计算出围岩极限平衡区的半径见式(1):

式中:R为巷道围岩极限平衡区半径;r1为巷道的半径;γ为覆岩容重;H为巷道的埋深;C为岩体的内聚力;φ为岩体的内摩擦角;根据运输巷的各项参数取γ=27 kN/m3,r1=2.6 m,H=400 m,C=2.4 MPa,φ=25°,基于上述数据能够计算得出R=3.86 m,进而能够计算得出巷道顶板及两帮的塑性破坏区宽度L2=3.86-2.6=1.26 m。

现根据围岩塑性区的发育特征,进行锚杆(索)各项支护方案的设计:

(1)锚杆长度:基于悬吊理论,锚杆长度见式(2):

式中:L1为锚杆的外露长度;L2为锚杆的有效长度,L3为锚杆深入稳定岩层的深度,根据巷道特征及支护条件,取锚杆的外露长度L1=0.1 m,锚杆的有效长度L2取为围岩破坏带的深度为1.26 m,取L3=0.8 m,基于该值能够计算得出锚杆的长度L=2.16 m,考虑到顶板岩层裂隙的发育情况及厚度变化的情况,最终确定锚杆长度L=2.6 m。

(2)锚杆间排距:根据矿井目前锚杆钻孔的直径为28 mm,故考虑锚杆的直径为20 mm和22 mm,根据斜沟煤矿锚杆锚固力的经验值取为120 kN,锚杆的间排距见式(3):

式中:D为锚杆的间排距;Q为锚杆的设计锚固力,k为安全系数;Lp为围岩极限平衡区的厚度,γ为覆岩容重,取Q=120 kN,k=3,γ=27 kN/m3,Lp=1.34 m,将上述数据代入式(3)中,能够得出D≤1.05 m。

(3)锚杆直径:锚杆直径的计算表达式可据下式确定:

式中:d为锚杆的直径;σt为锚杆的抗拉强度,p为锚杆的轴向拉力,根据工程经验,取p=60 kN,σt=500 MPa,将上述数据代入到式中,能够得出锚杆的直径d≥12.4 mm,基于锚杆直径、树脂药卷直径和钻孔直径相互匹配的原则,确定各个钻孔直径间的差值在4~10 mm的范围内,确定锚杆直径为22 mm,钻孔直径为28 mm,树脂药卷的直径为24 mm。

(4)树脂药卷的计算:锚杆所需锚固剂的数量根据锚杆所需的锚固长度确定,由于煤帮较为松软破碎,现为控制围岩的稳定,计算锚固长度时,按照加长锚固进行分析,及取锚杆长度的80%为锚固长度[4-5],则能够计算出数值药卷长度的表达式为:

式中:L药为树脂药卷的长度;R药为数值药卷半径;R为钻孔半径;R锚为锚杆半径;K为锚固剂的损耗系数;L锚为设计锚固长度;根据锚固长度取为锚杆长度的80%,取L锚=2.16 m,R=14 mm,R药=11.5 mm,R锚=11 mm,k=1.1~1.5,基于上述数据能够计算得出树脂药卷的总长度L药=1.42 m,结合斜沟煤矿现有的树脂锚固剂长度有300 mm和600 mm两种,故确定选用锚杆选用1 块CK23/30 树脂药卷和2 块K23/60树脂药卷进行加长锚固。

另外根据斜沟煤矿同采区的支护经验可知,回采巷道在8.25 m锚索间排距为1350 mm×2700 mm、锚杆间排距为700 mm×900 mm的支护方式下,围岩变形量较小,故可针对该支护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优化设计。

2.2 数值模拟分析

根据上述支护参数的计算结果可知,锚杆的间排距应小于1.05 m,现为合理确定锚杆的间排距,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根据18106工作面运输巷的特征,建立数值模拟长×宽×高=100 m×30 m×40 m的模型,选取锚杆的间距为700 mm、800 mm、900 mm和1000 mm时,具体分析锚杆不同间距时围岩塑性区的分布特征,见图1。

通过具体分析图1可知,在锚杆的间距小于900 mm时,上覆岩层的塑性区发育程度较小,其中在锚杆间距为700 mm和800 mm时,顶板塑性区的发育范围为1.4 m,且塑性区主要发育在顶板中部,当锚杆间距增大为1000 mm时,此时顶板塑性区发育范围达到2.0 m,并且塑性区的会沿着节理裂隙逐渐向顶板的两侧发展;另外从图中能够看出,锚杆间距为700 mm时,巷道左右两帮的塑性区发育范围均为1.3 m;锚杆间距为800 mm时,巷道左帮和右帮的塑性区为1.4 m和1.5 m;当锚杆的间距增大为900 mm,巷道左右两帮的塑性区分别为2.0 m和1.5 m;当锚杆的间距增大为1000 mm,巷道左右两帮的塑性区分别为2.3 m和2.5 m,塑性区发育已经超出锚杆的锚固范围。故基于塑性区分析知,锚杆的排距应≤900 mm。

另外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能够得出巷道在不同锚杆间距下,巷道掘进期间,巷道顶板及两帮围岩位移量的数值,见表1。

表1 不同锚杆间距下围岩位移量数据

通过具体分析表1可知,随着锚杆间距的增大,巷道顶板、左帮及右帮的位移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在锚杆间距由700 mm增大到900 mm,顶板及位移量在较小的范围内增长;当锚杆间距由900 mm增大到1000 mm时,顶板中部的位移的增幅为48.75%,巷道左帮中部位移的增幅为65.7%,巷道右帮中部位移的增幅为73.9%。基于此可知,当锚杆的间距大于900 mm时,围岩位移量出现急剧增大的现象,故为保障巷道围岩的稳定,结合围岩塑性区的分析结果,综合确定,巷道顶板及两帮锚杆的间排距为900 mm×900 mm。

图1 不同锚杆间距下围岩塑性区发育特征

2.3 支护方案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确定工作面采用锚网索+钢带支护,具体支护方案如下:

(1)顶板支护:锚杆采用型号为MSGLW-400/22×2600左旋无纵肋螺纹钢式树脂锚杆,间排距为900 mm×900 mm,采用1块CK23/30树脂药卷和2块K23/60树脂药卷进行加长锚固,锚固长度为1.5 m,锚杆预紧力矩300 N·m;顶板锚索采用Φ21.6 mm×8250 mm的钢绞线;间排距为1350 mm×2700 mm,采用五花布置,每根锚索配一个300 mm×300 mm×14 mm可调心拱形托板及配套锁具,锚固采用加长锚固,锚固长度为1.95 m,锚索预紧力为200 kN。

(2)两帮支护:煤柱帮均采用型号为MSGLW-400/22×2600左旋无纵肋螺纹钢式树脂锚杆,间排距为900 mm×900 mm,锚固方式与顶板锚杆相同,锚杆预紧扭矩250 N·m,回采帮锚杆采用型号为MSGLW-400/22×2600玻璃钢锚杆,锚固方式与顶板锚杆相同,锚杆预紧力矩250 N·m。

巷道锚杆索间通过W型钢带进行连接,同时在巷道表面铺设10#铁丝的金属菱形网进行护顶护帮作业,具体巷道的支护方案见图2。

图2 运输巷支护断面

3 支护效果分析

为分析验证运输巷在现有支护方案下的围岩控制效果,在巷道掘进期间,对巷道的表面位移情况进行监测作业,根据矿压监测结果,能够绘制出围岩变形量与距掘进工作面距离的关系曲线见图3。

图3 巷道表面位移曲线

通过具体分析图3可知,巷道围岩变形量主要发生在距离掘进工作面5~70 m的范围内,随着掘进作业的进行,当测站与掘进工作面的距离大于70 m时,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逐渐趋于稳定,在测站与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在5~40 m的范围内,围岩变形速率较快,当测站与掘进工作面间的距离在40~70 m时,围岩变形速率逐渐降低,当测站距离掘进工作面大于70 m时,围岩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最终顶底板移近量为68 mm,两帮移近量为84 mm。

4 结语

根据18106工作面运输巷的具体地质条件,确定18106工作面运输巷采用锚网索+钢带支护方案;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锚杆的直径、长度和锚固方式等参数,基于数值模拟进一步确定了锚杆的间距和排距,结合巷道条件进行支护方案参数的具体设计;根据矿压监测结果可知,巷道在该支护方案下能够保障围岩的稳定。

猜你喜欢

塑性间距树脂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炫酷发明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铍材料塑性域加工可行性研究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PVC糊树脂生产工艺的发展
算距离
SABIC创新LEXAN树脂和EXATEC涂层系统
基于离差的被动电磁装甲板间距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