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凝聚力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

2020-05-22刘朝晖

关键词:教工凝聚力高校教师

刘朝晖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7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校,在各项教育工作中,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而群体凝聚力的作用就像强力的凝合剂,让高校党支部的教师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高校党建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有力,让高校教师党支部成为稳固、充满活力与力量的基层党组织。我们应始终牢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予以我们的使命,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建设一支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基层党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现有文献看,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群体凝聚力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运动领域,如杨文礼等采用教学实验法、量表法等方法,探讨合作学习法对高校大学生网球技能掌握及群体凝聚力的影响[1];李佳薇等采用教练员领导行为量表、群体环境问卷、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对241名参赛队员进行调查,探究教练员领导行为、群体凝聚力、训练比赛满意感对竞赛表现的影响[2]。综观现有文献,鲜有从群体凝聚力的角度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进行分析。

一、加强群体凝聚力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研究的价值意义

群体凝聚力是一种力量,它使得团队中的成员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任务的完成而努力团结一致。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会增强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意识,提高团队任务开展的效率,提高团队绩效。而高校教师党支部凝聚力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凝聚力建设是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重要要求。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应该将教师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而凝聚力在此过程中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党支部有着自身的政治优势,开展好教师的组织培养以及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才能提高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3]

其次,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凝聚力建设是实现党组织战斗力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党支部在高校的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领导、组织、推动着高校的发展。如果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内部像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那么这盘散沙始终无法筑成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党支部也无法实现其领导、组织、管理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党支部坚强的战斗堡垒来自于其强大的凝聚力。[4]

再次,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凝聚力建设是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方向的需要。通过增强教师党支部对教师的凝聚力,建设一支有活力与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并在优秀的党组织内部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引领教师正确思想的建设。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地方,教师的所言所行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对学生有着示范性的影响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大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5]

二、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中的影响现状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在开放式问卷及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群体凝聚力与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特征,从支部建设力、理想信念力、成员向心力、活动吸引力以及外部影响力这5个维度出发,建立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6],具体见表1:

表1 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成员向心力活动吸引力外部影响力支部目标愿景党员的团队精神党员的归属感党员的价值取向党员教育的创新性支部文化支部人际关系支部组织氛围上级的支持力度权益保障制度

三、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

(一)计算指标权重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根据当前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影响现状及特点,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进行层次分析法的运算。先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大问题细化,逐渐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元素,层层分解直至可评价为止,最终形成一个递阶层次,并存在着至上而下的支配关系。在本文中,将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分解成支部建设力、理想信念力、成员向心力、活动吸引力以及外部影响力这5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中选取下一级指标,构建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影响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而后,需要确立个各层次的权重。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对所评价的每个层次的评价指标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并运用比较的结果建立一个成对比较矩阵,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层次单排序、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等方法,通过德尔菲法对个各层次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建立层次分析法的成对比较矩阵,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得出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影响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表,具体见表2。

(二)模糊综合评判

将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影响现状设计为三个等级,即良好、一般、差。为了获得模糊运算的隶属度,综合考虑当前高校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影响的总体情况,运用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法,邀请10位相关专家打分。先以福建省F高校为例,得到综合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如表3所示。

表2 权重分配表

表3 综合评价指标隶属度

由此得到各指标层因素的评价矩阵R1、R2、R3、R4、R5,而各指标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分别为:

W1=(0.25,0.30,0.20,0.25)

W2=(0.30,0.20,0.30,0.20)

W3=(0.25,0.30,0.20,0.25)

W4=(0.30,0.30,0.25,0.15)

W5=(0.40,0.60)

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模糊综合运算,得到准则层的综合评判结果如下:

而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为ω=(0.15,0.30,0.25,0.20,0.10)

所以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影响现状综合评判结果为:

B=ω*A=(0.55525,0.39175,0.053)

根据评价结果,在福建省F高校中,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影响现状调查中有55.52%的可能性属于“良好”,有39.18%的可能性属于“一般”,有5.30%的可能性属于“差”,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定福建省F高校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影响现状为“一般”。运用上述相同方法,再通过对大学城周边高校的信息收集,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评估结果,见表4:

表4 福建省F高校及大学城周边学校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影响现状评估结果

从评价结果来看,当前福建省F高校及大学城周边高校群体凝聚力理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影响度整体处在一个较为一般的水平,有待进一步采取相应激励政策和措施实现整体提升。

四、相关建议和对策

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力量源泉。高校教师党支部在高校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充当着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以及服务者等角色,它是使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它能够引领高校不断地进步与创新,是高校迈向“双一流”建设的旗帜、航标。根据以上评价结果,为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工对党建工作的重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教工党支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上却停滞不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7]高校教工党支部主要以二级学院行政部门与各系教学教师为主,这就要求高校党委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学校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下,加强对教工党员的教育、引导,提升教工党员的思想层次和境界;针对部分教工党员“业务水平是‘务实’而支部建设是‘务虚’”“支部建设是支委们的事”“支部建设得好不好和我没什么关系”等不正确的认知,应该加大力度,把党建融入各项工作中,建立清晰、公正、可量化的评价体系,让高校党支部教师从思想上正确并清晰地认识到党的发展是与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工引起高度重视,为高校党支部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合理搭配,创新教工党支部的设置

基层党支部就是一面面鲜明旗帜,一个个战斗堡垒,要以全面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合理、科学地设置党支部,控制好支部人数,同时注意教工党员的学历、年龄、性别以及科研方向、工作经历等搭配,以便于组织内部的交流、沟通与团结,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支部;在支部委员的选拔的过程中应该小心慎重,特别是选拔支部书记的时候,尤其要考虑到应该选拔在党务工作中具有丰富经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有自己想法并且有威望的人去担任支部书记。只有一个优秀的支部书记,才能在支部工作的统筹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才能具有信服力,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增强支部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三)创新组织活动形式,提升组织影响力

定期组织与开展党支部内部的建设活动,提高教职工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率,在实际工作、活动中增强组织群体凝聚力,增强支部成员归属感和自豪感。活动不应该局限于开会、报告会等形式,要提升活动创新性,转变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积极宣扬支部建设成效良好的典型事例,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在线上线下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与典型,对于活动组织较好的支部也予以一定的奖励,以保障与支持组织活动的效果及其影响力。

(四)引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奖励机制

大部分高校教师专注于与其绩效、薪酬、职称等息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对党务工作的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这就需要从教工党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将教工的党务工作效率、效果等纳入考核体系,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重要的指标,引入企业常用的绩效考核体系,在评职称、评先进与优秀中设立相应的加分项,包括日常的表现,特定项目贡献,党建活动的组织等。在制度上予以教工党员奖励,使教工党员更加积极、主动、有热情地参与到党务工作中。

注释:

[1] 杨文礼、高艳敏、赵 印:《合作学习法对大学生网球技能掌握及群体凝聚力的影响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16年第3期。

[2] 李佳薇、鲁长芬、罗小兵:《高校教练员领导行为对竞赛表现的影响研究:群体凝聚力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体育与科学》2017年第6期。

[3] 陈洪玲、张 鹏:《新时期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因素分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 李 芮、黄建军:《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对青年教师凝聚力的因素探析》,《萍乡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5] 周 春、李 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良性互动关系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6] 樊小杰、孔垂谦:《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的分析》,《江苏高教》2014年第2期。

[7]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年(Z2)

猜你喜欢

教工凝聚力高校教师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