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旅游协调发展研究

2020-05-21孟涛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孟涛

摘要:本文基于对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实地调研,在分析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对其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对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旅游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南州

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因地处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南岸,故名海南,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5305米,最低海拔为2168米。海南州辖共和、贵德、同德、兴海和贵南5县、36个乡(镇)、422个行政村,自治州首府设在恰卜恰镇。海南州作为青海省六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民族风情浓郁、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农牧业较发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

一、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截至2019年,青海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国家级73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7项。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等10种类型。归纳起来,海南州目前涉及非遗项目类型除曲艺外,全部覆盖。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以及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等9种不同类型。

从空间分布上看,海南州38项,其中贵德县占了15项,共和县6项,同德县4项,兴海县2项,贵南县2项。从民族分布上看,以藏族文化为主体。从类型上看,民俗类最多达38项,其次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占9项,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分别为6项和4项,其他类型偏少。

总体来说,海南州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涉及类型较多,民族文化成分单一(藏文化为主体)。

二、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

(一)摸清家底,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按照《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寻根行动——全省非遗资源再调查的通知》部署,海南州开展了全面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全面梳理了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以及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抓紧认定和抢救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县、州、省、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涉及非遗项目类型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9种不同类型。

(二)申报传承人,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根本

海南州开展了确定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例如,共和县文化馆聘请非遗评审专家对成功申报的第一批13项州级非遗项目下乡调查、寻找非遗传承人,最终28人被确定为县级非遗传承人。从“格萨尔说唱”“藏族拉伊”“唐卡”“藏族夹棋”“扎木聂弹唱”“泥塑”“青海酩馏传统酿造工艺”等项目中选定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初,海南州共和县的多杰才让和阿旦尖措分别被评为“青海湖的传说”省级传承人和“日月山的传说”省级传承人。

(三)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每年选派非遗传承人深入牧区、社区等地参加辅导与培训,开办“剪纸”“扎木聂弹唱”“藏族夹棋”“锅庄”“拉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例如,共和县每年平均开展4期,培训群众不少于400人(次)。

海南州在全州中小学校园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例如,共和县文化馆在切吉乡小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每年利用三区文化能人分别在上半年、下半年开展专业培训。寄宿制学校在课外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班”,有“扎木聂弹唱”“锅庄”“民歌”“剪纸”“则柔”等兴趣小组。此项活动增强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保护意识、传承信念。

(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活化展演,使非遗文化保护常态化

海南州各地利用当地传统节庆活动,组织民间力量参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例如,共和县文化馆于2017年9月至10月精心编排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则柔。11月30日,共和县大型“根之韵·则柔”文艺晚会在海南州演播大厅上演,并在青海安多卫视播出,此次演出组织大量群众演员参演了传统则柔表演,并在传统则柔舞蹈中加入了现代元素,演出圆满成功,引起了强烈反响。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州文化部门组织演员在青海湖广场举行非遗展演活动,并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尤其是2018年青海省第二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海南州举行,共和县文化馆组织演员参加专场“则柔”演出,观众达3000人(次)。期间,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海南州传媒中心广场展出“扎木聂弹唱”“藏族夹棋”“唐卡”及“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更多群众了解身边的非遗。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携带地方文献及保护非遗等方面的书籍开展了图书流动活动,并发放相关资料和知识手册3000余份,切实做到了保護非遗人人有责。

三、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展示较多,传承性旅游活动较少

近年来,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宣传活动较多,大众互动更多是浏览式参与,仅了解非遗的形式和表现,对于非遗传承和体验活动接触较少,“轻保护”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让非遗真正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让非遗与旅游真正实现互动,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的理念不强

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实施的目的是增强非遗传承人在审美、造型等方面的认知,同时提高对现代社会需求和运作方式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传承人群的自身素质,进而使其自觉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使非遗获得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是传承和发展,更应该在科学保护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适度开发,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共赢。但在实际操作时,存在静态化保护理念较强,而动态化利用较少的问题。在海南州较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没有相关非遗的文化演艺与文化宣传,可见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海南州尚未形成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理念。

(三)原真性保护意识缺失

传承人应具有守本纳优的思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其价值的基本依据。海南州在旅游开发中应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将原始、纯真的文化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

共和县文化馆邀请江苏绣艺专家开展青海省共和县“三区”文化人才支持项目藏绣技艺提升班,共有100人参加培训。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良成熟,但学习借鉴时应注意藏绣有深厚的文化基因,根据文化相对论并无优劣之分,应慎防过度学习和渗透,使技艺交流变成技艺替代。在非遗保护中,有些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藏绣的特点在于,原生的藏族文化元素和独特的针法以及独特的色彩审美,因此,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保护原真性才是其一枝独秀的真正法宝。

(四)缺乏有序的传承体系

在海南州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中,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内容。比如,在旅游领域中非遗的传承就很重要,而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情况不多,加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非遗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不能有机融合。如,笔者对贵德县尕让乡县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杨师傅访谈时,了解到大部分年轻人认为单纯从事剪纸技艺并不足以支撑经济生活支出,致使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在剪纸传承方面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四、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系统规划,完善保护机制

正如前文讨论的那样,海南州拥有较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较多、旅游价值较大,类型较丰富,旅游开发的条件较为成熟。然而,海南州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各地区的优势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状态十分零散,不具备规模,各地区间互动不强,缺少交流合作,无法培育成地方性品牌。究其原因,笔者发现相关行政机构缺乏宏观层面的系统规划,缺乏对文化领域的重视,对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旅游市场、旅游商品等方面都缺乏研究,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仍处于低层次。同时,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非遗+旅游”开发步履维艰。

因此,海南州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交流,立足全州发展格局,从大势、全局出发,把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合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各地区、景区间进行有效组合,实现地区间的联动发展。同时,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民间团体等利益团体间的权责关系,做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链条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要确保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还要抓好传承人队伍。

1.可以從立法层面入手,实现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确保非遗传承人的法律地位。通过借鉴、模仿、学习其他地区系统的立法模式和立法策略,再结合海南州实际情况,拟定出适合海南州的非遗传承人法律制度。

2.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传承人上做足功夫。一方面,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确保传承链条的持续进行,并形成系统规模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兴趣,通过参观学习各类遗产的传承历史,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动力,鼓舞年轻人去钻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技艺,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在一定可观的经济收入基础上。可以在青海省的一些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实现相对应的工作机制,确保传承人获得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

职能部门予以足够关注,民众积极参与,保护非遗传承人的正当权益。围绕特色民俗、手工技艺、民族传统音乐、地方戏曲曲艺和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建立主题非遗博物馆,集中管理,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在增加客流量的同时规范游客行为,降低破坏和损耗率。加大宣传力度,使旅游不仅成为一项广泛的文化经济活动,还要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文化保护活动,在开展旅游活动时,可以让当地群众参与。一方面,可以增强当地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向游客宣传非遗保护相关知识。同时,要对传承人给予充分关注,拨付固定数额的保护、宣传和传承经费,提高其保护传承的积极性,才能使具有民族传统象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

(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作坊助力脱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中,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领域里的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可以找到扶贫的着力点。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应当依托一项或几项覆盖面广、从业人员多、适于带动就业、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可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择能够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应该由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会同扶贫部门认定和管理,并报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备案。扶贫部门要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并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扶贫和旅游本是两个有交集的产业,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的发展壮大需要旅游作为载体,通过旅游产业的添薪加火,甚至可以打造成本地的文化地标。

海南州可充分借鉴国内已经建成的非遗工作坊(如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先进经验,集合社会多方力量,集中传承人、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媒体人等社会各界力量,在此平台上开展非遗展示、研发、传播、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非遗工作坊既可以充分展示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研究开展,有效调动社会资源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海南州结合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有针对性地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通过少而精、自主参与、逐步推进的原则,能够以点带面,辐射全州,让不同类别的工作站能拓展创新,展开实践,开拓出适合本地、本类别项目的非遗工作坊。

通过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不仅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通过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再设计,开发文化衍生品,树立地方文化品牌,进而能提升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四)加强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深层含义和价值,物质文化遗产是大量非物质文化要素得以表现和弘扬的物质载体,是特定阶段、特定文化、生态背景下特定区域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该区域文化遗产的有机整体。

海南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比较丰富的,有古遗址、精品文物、古建筑、古城址等,呈现类型多样、资源储备丰富、精品较少等特点。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独看,似乎价值不大,如果依托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开发,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合理地整合利用,加大对民俗旅游和新兴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旅游线路的机会,那么将会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同德县应加快宗日遗址重要文物景点的建设,建立与旅游相配合的文物景点旅游专线,打造宗日文化品牌。共和县应以“青海湖”为文化大背景,打造“青海湖古羌部落游牧文化园”,并通过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伏俟城遗址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深入挖掘吐谷浑文化,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贵德县应以贵德古城开发为契机,和貴德国家地质公园、温泉等相整合,逐步形成“一城一园一泉”的旅游整体发展格局,深入挖掘贵德深层次文化内涵。

总之,在海南州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程度,重点分析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关联度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它们共同作为遗产构成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建立相对完整、重点突出的遗产层次,为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青海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类校级规划项目“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19XJRS02 )。

参考文献:

[1]许晓敏.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8.

[2]申红兴,李毅.青海文化产业[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4]姚小云,刘永良.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5]青海省海南州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0)(征求意见稿)[R]. 内部资料,2019,05.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