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海何娜四客的精神安放地
2020-05-21李玲
李玲
“平生云梦泽南州,秋思春情浩莫收。更听潇湘夜深雨,孤篷点滴替人愁。”“终夜雨潇潇,闷杀孤舟客。滴滴打篷声,错讶灵妃瑟。”“薄莫维舟古岸边,浓云泼墨暗江天。道林岳麓知何处,雨打篷窗夜不眠。”在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都出现过一个共同的意象,散发着些许孤独,浸润着万种深情,在流动的历史中慢慢发酵,这就是著名的潇湘夜雨。
潇湘夜雨为永州八景之首,又称洲春涨,此名缘于其发生地洲,又称岛。岛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城北潇湘二水汇流之处,是一座周长600余米、面积仅有0.6平方公里的小岛。被潇湘二水环抱的小小岛,远远望去犹如一叶孤舟,倔强又潇洒地游荡江心,细数着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
相传,在很久之前,岛是个“大仅一弓”的沙洲,每逢春季大雨瓢泼、水位暴涨时,便会被茫茫河水吞入腹中。当年娥皇女英寻找虞舜的遗骨路过此地时,船公不慎触滩,是龙神放出三只金鸭托起沙洲,娥皇女英才得以脱险。此后,这座小岛便随河水沉浮,水涨则洲高,水落则洲落。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过,降水增多之时,河水总会涨潮,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潇湘夜雨之景,有了吟诗赋词之人的精神安放地。
事实上,岛在中国文化中的轨迹早有溯源。屈原曾在《九歌?湘夫人》中写道:“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史记》曾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明代徐霞客也曾记:“湘口之中,有砂碛中悬,丛木如山,湘流分两派潆之,若龙口之含珠。”这小小一方土地,何以令众人耗费笔墨?我试图找到答案。
登岛远眺,湘江从西面奔涌而来,潇水从南面奔腾而至,两条活力四射、大气磅礴的河流在此汇集交融,远处的九嶷山巍峨俊秀、泰然危坐,“风帆与竹林相映,橹声与鸟语共鸣”,似乎什么烦心琐事都被抛诸脑后,不值一提,我仿佛感受到了先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又仿佛看到那些曾经咏叹潇湘夜雨的文人纷至沓来。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此地呢?或许是怀着对帝舜湘妃爱情的探寻之心,或许是怀着对诗人屈原的追悼之意,又或许是怀着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不论因何而来,他们都为这座小岛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文化印记。
说到文化,便跳不过岛上的洲书院。洲书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年),由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时《零陵县志》有载:“黄叶渡下有白洲,广半里,长二里余,旧多白苹,故名。今则古木丛生,柯叶蓊,夏日绿阴照水,估舟多系其下,望若画图。上有白苹书院。”2011年,洲书院进行了第三次重建。
一进书院,便能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各种题词随处可见。
讲堂正面刻有“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后被王阳明誉为“心学之源”。堂内有张之洞所作楹联“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皦日,还思鼓瑟吊湘灵”。讲堂侧面撰有“礼义廉耻”四字榜书。长廊内侧绘有宋迪所作的《潇湘八景图》,外侧刻有《尧典》《舜典》二篇……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在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中,岛占有一席之地,洲书院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经近三百个春秋的洗礼,洲书院的文化传承依旧繁盛如初。讲堂两侧的清淑堂、清慧堂以文化见长,书院东南角的夷犹馆以收藏为主,西南角的北渚馆以展览求实,东北角的上善馆以国学闻名,西北角的含珠馆以美术出彩……一场场文化盛宴正在这里恢宏登场。
走出古雅的书院,收回飘远的思绪,不禁感叹真乃一方宝岛!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却聚合了天地之灵气、古今之文气,让人不觉探古思今,沉醉其中。“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之声似乎仍在耳畔,湘口观渔、潇湘水云等
洲八景早已名声在外,四季不重景,处处有洞天,宋代画家米芾将其誉为“瑶台仙境”,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