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视角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走向
2020-05-21张倩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经历了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我国进行了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尤其是基层治理方面,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治理方式、调整工作方法、更新治理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关键词:政治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未来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治国安邦的重要力量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作为国家发展的长远之计。只有基层做得好,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国家的发展也才有持久的动力。[1]根据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政治关系的内容。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是人民实现自己政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的生动体现。
一、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进行了基层治理的探索实践,充分吸收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
(一)“法务前沿工程”:湖北省罗田县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2005年罗田县精简机构改革导致了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效率低下,有村委会承担的社会治理职能往往形同虚设,旧有的基层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需要。法务前沿工程将服务平台前移至村级,并吸收村干部、社会志愿者参与其中,由工程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本辖区的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工作。在当地政府、党委的领导下,以当地司法局为指导,以村委会、居委会平台为依托,吸收整合村干部、社会志愿者等各种力量,建设包含有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公共服务等多项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2]这种工作模式将司法行政服务职能下放到村级,接纳了社会基层力量参与其中,共同处理辖区的司法行政工作,形成了上有司法干部,下有社会志愿者以及村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能够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群众参与到社会基层治理中,体现了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也积极行使了政治权利,更有利于民众利益诉求的实现。
(二)“三事分流”:重庆南岸区的社区自治创新实践
重庆市南岸区在探索如何开展基层民主自治的过程中,提出了“三事分流”的工作机制。“三事分流”是指在开展基层议事协商时将群众的诉求按照“大事”、“小事”、“私事”进行分类处理。[3]大事指的是与政府职能部门有关系,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干预指导。小事就是社区居民或社会组织成员因社会关系需要共同处理的事情。私事就是群众私人事务,包括个人婚姻、情感、家庭,可以在引导下自行解决的事务。“三事分流”的核心是实现分权赋责,经商议属于大事的居民诉求主要交于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属于小事的问题通过居民委员会进行协商,属于私事的居民诉求引导居民自行解决或者寻求市场途径。这种管理模式强化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让居民自己参与到社区的治理当中。
(三)网格化治理:淮安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淮安市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围绕网格的精细化管理,对网格中人员配置、网格的设置作出详细的规定。[4]以提升村(居)民自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和幸福指数为导向,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原则,积极构建“村(社区)网格化、平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参与多元化”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新体系,促进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和服务管理效率提升。每条街道都被划分个数不等的网格,每个网格员有自己的责任范围。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制度以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工作制度、楼栋门院管理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党建联席会为议事层,居民委员会为执行层的工作机制。
二、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总结
党的19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社会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出了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要吸取已有的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论断。
(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回顾以往的基层治理创新的成功实践,都是首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群众的问题需求为导向提升服务水平。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5]改变以往社会管理中的“管控为主”为“服务为主”方式,主动回应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利益诉求。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服务,提高公众对社会治理的认可和支持。
(二)坚持重心下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必须围绕基层治理的难点问题,激发基层管理队伍的活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管理主体作用。让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激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目前,我国的基层治理创新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例如北京、上海、江西等地探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新模式,提供了许多鲜活有益的经验。[6]如北京市构建了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环境等构成的六大工作体系,上海市因地制宜的建设了自治共治的平台载体,优化社区资源服务合理配置、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品牌模式。
三、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未来展望
党的19大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治理方式,调整工作方法,更新治理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体化社会治理格局
黨的19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要求,即新时代不仅要“共建共享”,还需要“共治”即社会治理的主体发生变化,即政府不再主管一切,而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即发挥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打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方式。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公平制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动力量,要建立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
(二)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思想道德的作用。社会治理承担着社会矛盾的解决、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稳定有序等多样化的任务,因此需要运用多种治理手段,才能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保障,必须把法治作为一切治理的基础和根本保障。[7]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8]要做到自治,就要重视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将社会治理权利从政府下放到基层治理单位,为社会分权和为公民增权,治理的重心从单位转移到城乡基层社区,形成公众参与治理、共享治理成果的社会治理形式,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
(三)创新智治、细治相统一的社会治理方式
党的19大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及时发现社会治理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并提出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信息手段为依托,打造开放、多元、快速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智慧化社会”的实现是现代基层治理创新需要面对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直面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治理中的痛点、热点,摆脱传统式的“粗放型管理”方式,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9]
在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推进基层社会的治理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基层治理的创新,需要吸收已有的经验,激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雒泽民.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开放40年基層社会治理与新时代展望”论坛综述[J].社会治理,2019 (01):58-62
[2]徐炜.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地方实践与经验总结——以法务前沿工程为讨论中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01):70-78.
[3]张雪,寇桂涛.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社区自治实践的运作机制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三事分流”为例[J].中国市场,2019 (15):172-173.
[4]于四伟.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淮安探索[J].群众,2019 (10):49-50.
[5]雒泽民.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开放40年基层社会治理与新时代展望”论坛综述[J].社会治理,2019 (01):58-62.
[6]李颖丽.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路径思考[N].四川日报,2018-09-05 (007).
[7]范逢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治理创新:一个伟大进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03):66-73.
[8]许亚敏,张乃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国民政,2018 (24):6.
[9]关庆华.精细化治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探索[J].法制博览,2019 (10):269-270.
作者简介:张倩(1995-)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