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探究
2020-05-21张丽张红许朋展
张丽 张红 许朋展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武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武术教学课程思政更好实施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将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将立德树人注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知识的传授能与能力的培养、价值的引领有机结合,为将来国家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武术教学 武术价值 武术文化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4(a)-0217-02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our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wushu cour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wushu teaching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We will integrate martial arts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and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at the teaching of classroom knowledge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and the guidance of value,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talen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value; Martial arts culture;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航人,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國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其他课程不具备的思政价值,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本文主要从武术教学的思政元素及价值来进行分析,武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武术教学课程思政更好实施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武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符号,本身具有思政的要素,武术与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政”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思想政治,汉语词语解释为思行善政。“思政”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及其价值分析
2.1 武术是一种搏击术
“止戈”为武,武术是以武力控制武力,是为了制止侵袭,停止战斗,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这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任何体育项目的关键所在。从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猎取食物与猛禽野兽进行搏斗,逐渐练就了击打、闪躲等格斗技能[1]。到各个朝代纷争不断,各种武器相继出现,更好地促进武术的发展。武术主要运用到军事格斗,招募、训练士兵;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欣赏玩味;谋生和自保等,人们将武术和器械进行融合,更好地保卫自己的家园和领地[2]。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武术为抵御外辱,抵抗日寇、保家卫国做出重要的贡献。霍元甲、戚继光等都是中华武术的典型代表。所以说离开武术的技击谈论武术,就失去了武术的真正意义。
2.2 武术是一种文化
习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深刻诠释出中国文化中儒家的“仁、义、礼”,是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区别于其他国家人的最本质区别。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武德”即武术道德,要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要求习武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还要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是以身体说话的,虽说内含着残酷与暴力,但武术仁德却要求点到为止,以制取对方为主。这正是体现“仁”的观点。武术中“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例如武术的抱拳礼。
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精神作为武术文化的精髓,具有它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如下。第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爱国精神。第二,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第三,尚武崇德的仁义精神。从明朝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到清末著名武术家,创办精武体育会的霍元甲,再到著名的武术家叶问、李小龙、孙禄堂、李经梧等,他们都力求自身进步,发奋图强,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做出重要贡献。
2.3 武术是一种艺术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表现出来。武术在冷兵器时代,往往成为人们打胜仗后,庆祝、炫耀或示威的一种形式。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对武术高度重视,逐渐由冷兵器时代的技击功能转变到适应更多人需求的强身健体功能,武术表演出现在各种影视、节目中,满足人们观赏的美感和精神的追求,使人们在欣赏的情趣中身心得以欢娱,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
2.4 武术是一种哲学
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渊源对中国武术必然造就了武术的哲学价值。丰富的哲学思想将武术分为不同的派别,一类是注重内外兼修的内家拳,另一类是注重外修为主,内修为辅的外家拳。
武术运动(尤其是太极拳)不仅能强壮身体,调节身体机能的平衡,还能使内脏得到充分的按摩,达到强外又健内的效果。“太极”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她本身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哲学规律。而且武术中讲究“天人合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静结合,虚实变化,形神兼备,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和根本思想。
3 武术教学在学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洗礼,武术被套路化,表演化,逐渐弱化了武术的技击功能,多数武术教师也趋于表演,套路化,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知之甚少,思想意识淡薄。
(2)教师对武术包含的隐性思政内容了解较少,没有深入挖掘和整合武术的思政理念。
(3)武术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对教学内容投入不够,课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4 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几点建议
4.1 从教育者角度,不仅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要加强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能力
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思想精神境界,加强党性修养,深刻理解武术所具备的德性修养。武术的思政理念及隐含的思政价值,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4.2 从教育内容来看,教师应深入挖掘和整合武术的思政理念
教师应转变教学老方法,运用新方法,改革创新武术教学的课程思政[4]。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创新。例如,休息时可以讲述武术的传奇人物,如戚繼光、霍元甲、李小龙等武林豪杰的英雄事迹,为学生树立典型教材。另外在太极拳课程中讲述太极拳的历程及不同流派的创立过程,将太极拳的技击运用到课堂,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更具活力,老师更具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讲解技击动作要领时,可让学生到前面进行示范,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同时要告诉学生技击动作的意义,具有的危险性,并注意动作的保护。另外,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武术表演,在校与校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也可通过各种武术比赛,将武术的力与美,格斗与表演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3 从学生的角度,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要通过武术的思政教学来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格,练就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5 结语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魅力。武术具备的思政内容不仅可以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还可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一名武术教师要想把课堂上好,不仅要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丰富课堂内容,还要深刻挖掘武术的隐性价值,将武术中的武德、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的思政理念与课堂结合,更好地发挥教师育人的本领。将武术这门“艺术”通过身体表达出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瑞林,王飞,邵桂华,等.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2.
[2] 张振华.论武术的技击本质与多元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196-197.
[3] 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 c64094-29613660.html.
[4] 薛欣,高永强.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5):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