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问题及改革策略
2020-05-21孙丽萍
孙丽萍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纵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其教学质量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而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本文主要基于科学健身视角,针对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此为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科学健身 高校公共体育 教学不足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4(a)-0171-02
1 科学健身内容的基本概述
简单来讲,所谓的“科学健身”指的是在健身人员在掌握一定的生理认知、体育运动基础知识、营养学知识及其他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身体素质实际情况,为更好增强自身身体素质而进行的活动,与传统健身相比,科学健身的方案和内容较为系统且科学,它是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身体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运动健身方案,在增强人们自身身体素质及其他各项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科学健身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3点。
其一,方案制定因人而异的原则、从某方面而言,对于有健身需求的人员而言,虽然健身目的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们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其他方面而言都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在进行科学健身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为确保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需根据他们每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健身需求进行制定。
其二,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健身的过程汇总,为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健身人员在锻炼方法和手段方面需进行充分结合,在确保明确地了解每项运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两者之间可进行相互搭配,最好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在确保全身得到锻炼的同时,为预期健身效果的获得创造良好条件。
其三,健身方式要多样化。在进行健身时,为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健身的有效性,注重健身方式是否合理化也是极为必要的,例如,对于某些身体素质较差的人而言,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他们可采取跑步、打球等运动量相对较小的方式,通过重复性动作以达到运动效果,而非必须到健身房中进行训练。
2 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2.1 对于体育教学改革的不重视
随着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推进,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而言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就目前来看,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包括高校领导而言始终未能提高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教学课时甚少、教学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最终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得不到有效发展。
2.2 公共体育教学目标严重缺失
在当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严重缺失也是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即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技术和知识的讲解是课程教学目标,有的则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是教学目标,更甚者有的教师还将公共体育课当做一种娱乐休闲课,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对课程的整体认知,最终在降低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同時,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益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3 公共体育教育模式不断僵化
从目前来看,在当前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仍采取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极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其中教育模式僵化问题的存在尤为严重,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教师始终未能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始终站在教学主体的位置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导致了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最终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过度地关注于升学率问题,却未能从学生兴趣和个性出发来安排体育项目,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同时,还造成了学生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加剧师生矛盾,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3 科学健身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育体系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是极为必要的,尤其在当前科学健康的发展趋势下,为取得预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于所有运动项目而言,教育工作者需参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目标,采取合适的运动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对于篮球教学而言,教师可采取竞赛教学法,以此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可适当地增加一些武术、健美操等项目,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3.2 建立健全完善的课内外一体化锻炼机制
在当前素质教育时代下,课程教学主体由传统的教育工作者转变为教育学习者,这种教学主体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采取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极易导致他们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的产生,为此要想真正地确保体育课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发挥,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需在教学中认真实践体育理论,把教授科学健身原理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在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锻炼方式的同时,强化自身体魄。另一方面,为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们还需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锻炼机制,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3 及时更新和丰富体育健身器材
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要想从根本上获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及时更新和丰富体育健身器材也是现阶段教育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任何一种科学的健身方式都需要相应器材的支撑,还因为只有保障机械器材的完善度,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最终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为从根本不断地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将科学健康理念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健身习惯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金凤,刘雨欣,陈静静.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12(4):156-163.
[2] 张瑞林,徐海洋,李雯雯.新时期综合性大学体育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3(4):198-203.
[3] 郭华恬,王瑞康,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15,23(2):156-163.
[4] 史睿智,李海红,张卫东.北京市民科学健身管理机制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23(3):59-63.
[5] 谢燕歌,洪浩,周海燕.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4-99.
[6] 丁英俊,徐桂霞,李金娜.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层级衔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23(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