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如何防治瘟疫
2020-05-21禹燕
禹燕
这些年来,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疫病先后在我国暴发,学界对疫病历史重新审视与思考,以从中华民族的抗疫历史中寻找智慧,获取启迪。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曾饱受疫病的侵害与袭扰,但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智慧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同疫病的抗争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丰富的智慧,铸就了如磐的意志,传承了无畏的基因,使中华民族绵延不息,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先人是如何与疫病进行殊死抗争的?在悠远的历史中选取一个片段,或许能看得更真切。宋代是我国古代疫病频发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防疫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瘟疫的流行,迫使宋朝官府、医学家和官僚等对疫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探索,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韩毅研究员的《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也许可以给我们打开一个窗口。
建立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彰显战略思维
宋代形成了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皇帝、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地方乡绅和普通民众等凝聚起来。
宋徽宗赵佶倡导“治病良法,仁政先务”,宋代政府建立的各级机构各司其职,作用显著。宋代前期的中书、门下和元丰改制后的三省六部作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主要负责疫情的分析判断、政策制定、组织协调、文书下达,以及信息渠道的沟通与保障等。翰林医官院作为中央最高医疗兼行政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疫病流行期间派医、巡诊、赐药和救治病人等。尚书省和剂局负责制造各类药物。医学机构、临时医院和慈善机构,成为国家防疫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和关键所在。宋代地方政府有关医学的职能也有所扩大,防治疫病、推广医书、发展州县医学教育和打击巫术等成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
地方乡绅、医学家、僧人、道士和普通民众等社会力量,在宋代疫病防治体系中发挥了辅助性作用,尤其在自然灾害和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广大乡村地区,地方乡绅、民间医学家和宗教人士等建立的救助机构,救济活动更为直接,效果也较为明显。
推出系统化、全方位对着疫病的具体举措,强化执行效能
宋代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治、医学、经济措施应对疫病。从960年至1279年,政府颁布了190条有关诏令。
主要政治措施为:重视疫情信息的上报与处理;除赴(注:接受任命后赴任)以时,以避炎瘴;下诏罪己,封神祭祀;考核政绩,奖惩官吏。其中,特别强调要重视疫情信息的上报与处理。如皇祐四年(1052年)春正月,全国疫病流行,地方官吏的奏章却很少,引起宋仁宗警觉:“比日上封言政事得失者少,岂非言路壅塞所致乎?”于是发布诏令,并规定凡是有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合门司、通进司、银台司、登闻理检院、进奏院等,不得阻留,直达于上,以保证中央和地方政令的通达。
主要医学措施为:派医救治,施散药物;编撰方书,依方制药;隔离病人,防止传染;施送棺木,掩埋尸体;保护水源,改善城市卫生。其中,宋代政府在隔离病人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阻断疫病传染。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不仅将病人按病情轻重分开安置居住,还分别置办厨舍、汤药、饮食。
主要经济措施为:划拨资金,提供粮食;减免赋役,发放度牒。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保障救济制度最完善的封建王朝”,因此,当疫病来袭之际,开仓赈粮以保温饱、减免税役以减轻经济负担,也是政府的重要救济举措。
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救治
宋代政府非常重视疫病防治的专业性,注重开发传统中医药资源。宋代官私医书不仅强调疫病分类的重要性,也强调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在政府的重视下,官修医学方书《太平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等,以及医学家所撰医书如苏轼《圣散子方》、朱肱《南阳活人书》等成为宋代官府和民间防治疫病的重要依据,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方剂,如辟瘟丸、犀角散、小柴胡汤、圣散子、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极大地促进了成药在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革新。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亦能明志。如果说战争关乎文明的兴衰,瘟疫却关乎文明的存亡,那么,中华文明永续不断的秘诀,就是中华民族始终以非凡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在同疫病的生死较量中,一次次涅槃重生,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选自《中国妇女报》2020年2月11日,原标题为《涅槃重生:尋找中华文明熔炼的抗疫智慧——疫病的历史书写与当代启示》,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