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谏的智慧
2020-05-21林来生
林来生
在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进行规劝,希望其改正错误,是所谓“进谏”。从“进谏”的方式上看,有“言谏”“书谏”“兵谏”“尸谏”“画谏”等多种形式。所谓“画谏”,就是以绘图的方式达到进谏的目的,故留下许多“画谏”趣闻。
最成功的画谏 鄭侠是北宋进士,任开封地方行政官吏。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七月到次年春天,长达八九个月干旱无雨,农民颗粒无收,朝廷非但租税无减,反而勒索更甚,百姓颠沛流离,四处逃荒,家散人亡。因多次上疏无果,郑侠就想将流民愁苦之状绘成图画,或许能够感动皇上。于是他便根据目睹的事实,绘了一幅《流民图》,并附一篇奏疏送上。神宗览疏,心中不免有所触动,再三看郑侠的图画,长叹数次,彻夜难眠。第二天,下令开封府发还“免行钱”,农司开仓济困,三卫裁减熙河兵额,诸州体恤民艰,青苗免役,方田保甲并行罢免计有十八条,民间欢呼庆贺。因此受到了历代有识之士的赞誉,《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流民》诗有句云:“郑公去后流民死,更有何人作画图?”寄予深沉的感慨。
最含蓄的画谏 朱元璋称帝之后,需要处理很多国事,其中一件就是封官行赏,对于那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封赏比较容易,而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朱元璋却发愁了,因为这部分人沾亲带故,人数众多,如果都封个一官半职,岂不成了见者有份,无功受禄;如果有所得罪,势必背后受到指责,落个六亲不认的骂名。为此,朱元璋进退维谷,拿不定主意。这时军师刘伯温体察到了他的矛盾心理,欲直言进谏,又恐惹怒了朱元璋,左思右想,便画了一幅画进献给朱元璋。朱元璋仔细观赏着,见画面上画着一个男子,头发蓬乱如麻,一束束的头发上顶着一只只小帽子,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朱元璋百思不解,为何刘伯温送他这样一幅画。夜深了,朱元璋仍在灯下仔细琢磨着,终于领悟了刘伯温送的这幅画的含意——“冠(官)多发(法)乱”啊!朱元璋当机立断,只封有功之臣,不封亲戚朋友为官。
最多篇幅的画谏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那时滇闽方用兵,征调四出,又广开捐纳事例,时任御史的蒋莘田为民请命,斗胆收集民间疾苦和酷吏秽闻,绘成十二幅画图进献。蒋公曾对家人嘱托,此举(指“画谏”)怕有不测,但“遗骨荒丘亦无悔矣”,看来他是有思想准备的。没想到康熙帝御览了这广泛涉猎当时社会民不聊生惨状的《难民妻民图》《刑狱图》《水灾图》《早灾图》《暴关图》等十二图后,动容嗟叹,十分震惊。随后便制定了一系列堵塞弊政的办法,使康熙年间出现了盛世局面。
(编辑余从/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