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2018-03-07孔惠王栋
孔惠 王栋
摘要:司马辽太郎是日本大众文坛的巨匠,他不仅对日本历史的发展做出深刻的剖析,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试图以《从长安到北京》为分析文本,从铁器的使用,流民、粮食与政治方面剖析作为一个日本学者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现状的认识。
关键词:司马辽太郎;铁器;流民;粮食;政治;从长安到北京
一、從长安到北京
日本大众文坛的巨匠司马辽太郎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也抱有极大的兴趣,并对之做出独特的解读。司马辽太郎原名福田定一,因崇拜司马迁,故以“远不及司马迁”之意为自己取笔名“司马辽太郎”。这个中日结合的笔名既体现了司马辽太郎对司马迁的崇拜,也在谦逊中表现了自己愿追随司马迁的远大理想,由此开启了司马辽太郎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探求之路。
司马迁的《史记》比较客观的记载了为政者的得失,这对后世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民生情况有很很大的帮助。司马辽太郎就是其中之一。站在一个日本学者的角度,可能在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历史资料后,看待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会更可观。
本书中司马辽太郎阐述了他对中国历史以及当时中国现状的独特看法,其笔触涉及政治、经济、思想诸多方面,行文之中还有信手拈来的中日比较以及对中国诸多人物的品评。可以说《从长安到北京》是解读司马辽太郎中国观的重要文本,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方面略作剖析。
二、铁器、流民、粮食经济与政治
(一)铁器的使用
铁器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司马辽太郎高度评价了铁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再没有什么比使用铁器对人类社会及其精神的影响更为深远的了。在过去使用木器和石器的小生产时代,由于生产率低,人们不会想要增加土地,更不会去掠夺他人的土地。欲望少,导致人们的好奇心少,人人老实厚道,安于现状。而铁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刺激了人们对土地私有的欲望,从而增强了人们的好奇心,形而下的好奇心变为形而上的好奇心,也就产生了思想和学问。
中国作为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对此司马辽太郎深表敬佩。在铁器使用方面日本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古代一直学习中国先进的文明。他从铁器的使用这一角度解读中国古代的历史,认为正是铁器的使用和普及使得秦朝打败六国,统一中国。汉朝制铁业繁荣,铁器的普及带来了大汉帝国的强盛,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司马辽太郎认为那是古代中国最为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汉民族连续出兵匈奴,最终打败草原骑马民族,扫除了边境的隐患。关于此次战争的胜利,司马辽太郎认为是大汉的铁制兵器优于匈奴的青铜器兵器的缘故。
此外,铁器的使用带来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比如建筑、运输业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四处游览,开阔了视野,也增强了好奇心;而各种日常及工艺工具的使用刺激了人们对物理学、化学的探求欲望,各种新发明层出不穷。古代的汉民族具有极其旺盛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
然而制铁需要大量的木材,汉朝时为制铁器,大量砍伐森林。中国气候干燥,森林复原极其困难。汉武以后,森林衰弱,铁器普及停滞,从而导致汉民族的好奇心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儒教原理向社会的渗透,人们渐渐失去竞争意识,开始安于统治秩序,醉心伦理道德。司马辽太郎从铁器使用的角度认同了中国古代文明自汉武帝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的观点,他甚至认为近代鲁迅、胡适等人欲废除儒教以谋求国家发展,事实上还应考虑到铁器使用减少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一个因素。
(二)流民、粮食政治经济学
中国气候一旦发生干旱,在相当广的地域内就会出现寸草不生的情况,若干旱面积达到中国全境的60%的话,就会天下大乱。人们为了生存而抛弃村落,甚至袭击其他的村落,沦为流民。流民群不断增大,便开始寻找能够养活他们的将军,这时就会出现所谓的英雄。他认为楚汉之争时的项羽与刘邦就是这样的英雄。
司马辽太郎一下子领悟到当年刘邦打败项羽的原因,他将这一发现运用到此后发表的历史小说《项羽与刘邦》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他提出中国政治的第一要义就是让人民吃饱饭,饥荒导致流民暴乱,动乱中会出现让流民吃饱饭的首领,他会带领民众推翻旧王朝,从而引起王朝的更替。因此,中国的政治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施政的根基。这与后来中国邓小平先生对中国问题的认识相类似,当然当年司马辽太郎不一定会想到短短几十年后中国经济增长能这么快,中国与之相比,中国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日本虽有应仁、文明之乱,却没有出现大饥荒,相反农业却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古代史上最初的商品经济繁荣期。也就是说,在日本很少出现足以动摇政治统治的流民暴乱,因此日本施政者惧怕人民的意识淡薄,而日本人民也不怎么关注政治,政治感觉淡漠。他关于中国政治的这一解读可谓新颖、独特,为人们重新思考中国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司马辽太郎认为新中国的政治家们延续了这种历史传统,重视粮食问题,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让人民吃饱饭始终是政治的核心。司马辽太郎对新中国优先发展农业,在不牺牲农业的前提下,缓慢发展工业的施政方针予以了肯定,他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中国可能会再度发生流民暴动,刚刚建立的新政权也有可能遭到颠覆。
三、结语
他敏锐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延续性,他认为虽然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预料的,但是,不管中国将向何处发展,也不管中国将如何发展,这个古老的民族一定会背负着某种历史传统,按照贯穿于其历史的中国式原则向前发展。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两国国情、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的不同,再加上政治倾向的问题,他的中国认识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所以对于司马辽太郎的中国认识人们应该正确的看待,不可一味恭维。
参考文献:
[1]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M].王学东,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
[2]王珊珊,汤美佳.试论司马辽太郎的中国之旅——以《从长安到北京》为中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03).
[3]佟君.司马辽太郎及其中国文化观[J].日本学刊,2000(01).
[4]司马辽太郎.司马辽太郎全集46[M].文芸春秋,1996.
[5]司马辽太郎.长安から北京へ[M].中央公论社,1977.
(作者单位:孔惠,曲阜远东学院;王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