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2020-05-21甘娟
摘 要:企业作为运用各种生产资源向市场提供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企业的领域拓展并非只是商业性与盈利性。加强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必要途径之一。自国家法规积极推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以来已颇见成效,但目前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内部控制在企业工作中的必要性,随后对其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问题探究其影响因素,最后从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引言:本着依法治国的理念,我国关于企业的制度建设不断深入。自2012年以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制度逐步完善,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日趋加深。制度的良好运行也为企业内部建设提供了方向,使得我国企业的决策更为规范和科学,工作和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保证行企业能够不断提升,要加强在公益方面的建设。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规范组织高效运行的手段,在加强组织单位工作执行效率方面,将继续发挥其优势功能。因此,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问题的思考,需要学界、政府组织乃至社会各个层面的持续关注。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对应,原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战略目标而实施的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自我规划与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企业了解自身发展动力、提高内部管理和工作的效率与规范、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内部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在风险防范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风险控制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树立企业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管理、评估系统,可对单位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推动作用。基于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具有其必要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在企业内部制度普遍改革的前提下,现今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已大大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基本已建立了内部监督体系,工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升。但是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还是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具体的现状及问题如下:
1.工作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不到位
对内方面,企业的工作人员是具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企业之中,内部控制的思想和政策的传递是一个由上级到下级的过程。上级首先将信息传递给下级,下级根据自己对于信息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出来并且给予上级及时的反馈,然后上级根据反馈的信息发现和查找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完善相关制度。当前,企业中表面看来已具备较为全面的内控制度,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冲突的情况,具体是企业的领导和下级工作人员在思想认知层面的差异。要想较好地落实单位内控工作,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单位领导需要认识到内部信息传递之于内部控制重要性。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单位领导往往会忽视信息及时、正确的传递途径和过程,仅仅重视对于任务的发派,目光集中在单位目标的完成和任务的实现。
对外方面,公众最关心的就是目前企业的工作人员及领导是否能真正做到廉洁,面向市场,切实为老百姓服务。这也是直观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途径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严打力度的加强使得逃税、腐败现象有所降低,但还存在一些尚未被查出的在职人员还在实施着违法行为。面对这种现象,既令人感到欣慰,也使人为之忧虑。
2.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和法规,但数量和领域方面还不足以成体系。目前比较明确的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自2008年财政部等部门发起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始,2010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可以看出,法律法规对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随着企业的发展,在新时代下,企业发展模式不同,现有内部控制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现实情况的复杂性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根据以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现,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内部控制的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与内部监督。那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解读也可大致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1.内控环境
首先,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石,是对加强、削弱单位内部控制各因素的综合概括。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很多个方面,既包括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又包括领导和员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部门的组织架构、权责分配等。如果组织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那么组织工作人员的制度遵守也就失去了意义。组织内各个部门的协调程度决定了组织的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有效地执行,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取决于组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组织内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2.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代表一系列的为实现组织管理目标而实施的政策和手段。通过这些手段,组织的内部控制得以实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内部控制活动互相交织,共同发挥作用。控制活动具体集中在预算、授权、审批、职责分权、财产保护等组织运作的方面。
3.信息沟通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很多可以共享信息都是公开化透明化的。通过信息的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一個组织内部信息的公开程度同样也反映着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上文也提到,企业的主要职能是公共管理、服务大众,面向市场。正因如此,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除了有内部沟通之外,还有外部沟通。内部沟通层面,包括办事人员之间、办事人员与领导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外部沟通主要指社会大众与单位组织的沟通渠道。
4.风险评估
风险是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不良因素,也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风险评估之于组织内部控制的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风险评估第一步就是要识别风险,根据风险评估制度对当前业务进行评估,发现风险问题。第二步就是应对风险,根据在第一步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问题,制定出合理的应对计划,然后实施,进而解决问题。风险是可变的,且会随时间产生。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企业往往会忽视这一点,缺乏对风险的长期把控和应对,造成后期风险评估和应对的失败。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的目的是实现内部控制,同时也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保障。组织内部的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的“纠正器”和“改错机”。通过对内部控制过程和结果的及时监督和修正,来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路径建议
1.个体层面:注重意识和认识的培养
企业领导是组织的带头人,要提升他们关于组织内部控制知识的认知水平,培育内部控制的意识和思维。具体可以通过一些培训教育活动来提升他们在此方面的能力。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融入实践交流环节,让领导们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功能以及政策等。然后,再由领导传授给普通办事人员,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定期开展会议,在会议中传达精神。或者,领导以自己为模范,在平时工作中能与下级部门或者办事人员互相监督,积极沟通。
2.组织层面:注重机制和制度的完善
组织内控系统运行的方向需要由制度来引导和保障,目前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还不健全,需要组织自身在新技术使用和现有制度的完善上多下功夫。首先,针对现有的新兴计算机技术如会计电算化等,应积极引进来,投入使用到资金管理的过程中。防止之后出现问题,再弥补需要耗费更多成本。其次,组织内部应建立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来测量目前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当前制度的完善情况。在此基础之上,还需多听其他相关组织的意见建议。
3.社会层面:注重内外部监督的加强
合理、有效的监督可以给企业创造出一个严格、规范的工作场景。这样有助于组织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首先,内部的监督可以通过引进具有实际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实现。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对现有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以确保各项工作的合理开展。其次,外部监督方面,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各种专业审计组织的作用,审查企业内控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依据科学的评估原则,做出合理的判断。除此之外,还需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完善相关监督渠道,以为其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切实帮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反逃税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保证企业工作独立性和廉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保障。成系统、成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带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还将逐渐增强,制度也会日趋完善。财政部的最新规定也将为企业内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助力。本文基于该热点,从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笔者的粗浅见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业内人士和相关学者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倪小平,汤风琴.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趋势的探讨——基于《2017年度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变化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04):95-97.
[2]吕林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34):119-120+128.
[3]许金花.企业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及其实践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32):118-119.
[4]张尧榛,洪钥莹,吴妙娟.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9(14):32-33.
[5]孙宗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财会学习,2019(23):229-230.
[6]汪天祥,廖国威.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障碍与化解路径研究——以高校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8):88-90.
作者简介:甘娟(1981.07- ),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管理学博士,讲师、中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航空经济、企业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