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2020-05-21杨艳
杨艳
[摘 要]互联网属于开放型移动平台,存储海量数据信息,监督管理部门难以发现其中许多细微部分。而高校为了在互联网领域拥有话语权,必须深入其中,占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位置。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不足,从而实现“互联网+”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对“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方法
对于人们而言,互联网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工具,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互联网+”理念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与作用也不容忽视,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发展关键期,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有一部分带有一定消极性,再加上大部分信息并未适度筛选,极易导致学生思想混乱,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互联网+”形势下,急需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以多元化措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以为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成长生活于新时代,自身特点鲜明,特别是目前高校学生成长环境与互联网密切关联,此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极易在网络冲击下受到一些影响。互联网中涵盖了海量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于尚未形成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大学生而言,很容易导致他们思想混淆,进而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在此环境下,对“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可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其次可强化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吸引力。基于大学生本质特性,促使其得到正向思想引导。基于“互联网+”新形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其可为学生提供实用性与趣味性,使得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丰富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涉猎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修养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在教学资源与师生信息获取途径等相关要素的影响下,教师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播的思想理念。在“互联网+”形势下,人们利用互联网可获取所需的学习内容,学习效率与水平也随之显著提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深层挖掘社会热点信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新问题与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作用。
2.多元化教育方式
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将枯燥的文字内容与单一的讲解转变成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式交互,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可创建网络道德讲堂模式,采集学生周围的故事素材,立体化报道校园与社会故事,实时传播正能量。还可在线推送国家政策与党建理论知识,或者开设文化性微博论坛,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3.提高教师的信息筛选与应用能力
基于“互联网+”形势,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实际需要,详细分析海量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则应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与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为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帮助[3]。
“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理念与形式创新不足
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始阶段最为关注的是针对互联网的批判,并未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重构与创新的重要性,而缺乏创新就代表着无法紧跟时代。尽管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已经实现了理念转变,也在不断尝试创新,但是依旧没有在实际教育方式方法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优化。在实际中,“互联网+”形势下高校仍然选择利用传统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向学生传输思想政治理念,只是停留于形式上的教导。而在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时,依旧对互联网存在一定的设防心理,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在批判。此外,我国高校传统媒体利用从点到面的单向化传播方式,针对思想政治观念实施数据资源把关、议程设置与框架式嵌入,促使思想政治宣传获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互联网媒体传播方式是从多点向多点的双向传输,使得把关成本明显增加,而议程设置也愈发多样化,最终造成宣传效果较低,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2.与社会、技术发展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不断转变,传统媒体也逐渐被网络媒体替代,互联网则演变成了大学生应用与学习的重要媒介。从学生媒体应用行为习惯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只通过网络了解最新时事热点与动态,并不关注主流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大学生,而大多数学生使用互联网,所以高校应切实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难点,向互联网媒体快速转变。然而我国多数高校尚未意识到这一点,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性,未做到与时俱进。高校对互联网的接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从最初无法正视互联网媒体环境,难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到受大环境影响才慢慢接受,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初的心态是批判的,只单一地关注网络引发的风险。这样一来,势必导致“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互联网媒体外围,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技术发展相脱节,进而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4]。
互联网+”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就校园网络环境而言,当前的主要工作应是加大网络信息监督管理力度。由于学生接收网络信息时无法有效筛选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所以学校应剔除负能量信息,保证正向内容的传输,及时筛选实用信息。高校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防止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不健康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需要明确规范学生的信息接收量,针对学生进行定向推送有价值的信息,确保学生接收信息的意义。高校局域网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中断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深层阅读浏览具有深度与价值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例如高校为学生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师为学生筛选具备实用价值的健康信息,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一些信息筛选方式,给学生推荐权威可靠的知识网站。高校局域网工作人员与思想政治教师要共同努力,全面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行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2.构建在线课程教学模式
创建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加大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在线课堂学习,且全程参与整个讨论过程。基于在线平台定时向学生发布一些热点话题。在录制思想政治微课视频的时候,适当增加部分分析辩证性的内容以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此外,在线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方便学生科学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新型教学模式更吸引学生注意力。传统教学模式与形式多元化的网络资源有机结合形成正向合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效果。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搜索并整理最新网络动态信息,并以视频形式加以展示,在实际教学活动应用中获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传统教学活动太过单一,而在线学习平台的多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完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是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知识储备能力。加快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条件,强化教师知识体系,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社会正处于“互联网+”发展形势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互联网技术。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模式与途径也会越来越多元化,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生动性。而且在“互联网+”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新需求,基于校园网的在线学习模块既需要网络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参与其中,共同构建交互式网络学习模块,在双向交互体系中,使学生深刻正确认知社会热点事件。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人情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素养。同时,正确对待网络技术的方式是:在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交互体验应以網络技术为载体。所以坚持主流文化时,还需要优化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4.全方位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已实现了快速进步与优化,教学效果也显著提升。在高校,教师是时代信息的引导者,因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在预习时,督促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思想政治课程相关信息。教学活动设计时,基于所搜集信息资料,从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制作教学课件。通过“互联网+”创设新型教学情境,创造轻松自由、与学生心理特性相契合的教学氛围,以此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就校内实际状况构建网络教育栏目,其趣味性与生动性会更突出,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交互性显著增强。而且网络教育栏目始终处于时代发展前沿,囊括了社会热点,通过微信与微博等微社交平台迅速了解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明确学生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师可快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5]。
结 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而受互联网技术影响最深的群体便是高校学生,大学生思想前卫,喜欢新鲜事物,所以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但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创新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使学生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S2期,第111-112页。
[2]姜莉:《“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亚太教育》2016年第31期,第139页。
[3]曹玉霞:《“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81-85页。
[4]汪博武:《“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4卷第3期,第132-134页。
[5]李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电子测试》2016年第19期,第110页。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