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网”下外媒“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

2020-05-21唐婧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福柯争端议题

□ 唐婧

一、引言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最早提出“话语即权力”,认为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共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知识和真理的建构无不掺杂着权力,话语本身并不是思想和静止的结构,而是一种社会实践。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运用福柯话语理论探究社会现实话题,将其运用到电影、电视、经典小说、新闻等不同类型的文本分析中,但聚焦到“国家形象”话语实践分析的却不多。福柯话语理论为外国媒体镜像下“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提供了新切入点,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在南海争端议题上曾强行介入,很大可能影响世界人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今,中国正加紧建造海上航母,不断完善岛礁设施,中国武装屹立在南海之端,时刻保卫着祖国的边疆。相比于南海仲裁案时,现在的南海似乎已有所平静,但海面下仍暗潮涌动,一些大国仍有可能继续介入和干涉。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形象的“他塑”和他国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感知在构筑国家间关系的问题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以美媒《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涉华报道中的“南海争端”议题为例,探析“权力场”下“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标题话语实践类型,揭示其反映出的意识形态矩阵,以及“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南海争端议题概述

南海诸岛是分布在中国海南岛以南和东南的中国海上所有岛礁的总称。历史上,中国是最早发现、开发并管理南海诸岛的国家。二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中国从侵略者手中收回南海诸岛。1948年,中国政府首次公布并标注了断线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对南沙群岛的所属权得到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南海航道变得尤为重要,并且这里蕴藏着大量油气资源。一些周边国家为了政治、经济等战略利益,开始围绕中国南海主权产生了多边争议,令区域争端升级为全球焦点。由此,“南海争端”成为目前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为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克制,与周边国家共同携手维护南海区域的稳定。2009年,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为确保航行自由,不断加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强化与菲律宾的双边防务关系。2010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后,不断插手搅浑南海问题”①。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中,中菲南海争端矛盾再度激化。2014年,菲律宾罔顾国际法和历史,单方掀起“南海仲裁案”。2016年,菲律宾仲裁庭就此议题做出最终裁决,中国政府始终坚守“不参与、不接受、不承认”的严正立场。毋庸置疑,若岛屿主权归属得不到明确的划定,南海问题将一直悬而不决。对中国而言,南海争端议题并未封存在历史长河中,“在域外大国话语霸权的影响下,南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②

三、“权力网”下“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福柯话语理论

20 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了话语理论。他认为,社会中的话语是在一定数量下,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分配后产生的。福柯相关理论中未给出“话语”的具体定义,但其有意识地将“话语”独立于社会共识的语言、言语及个体思想之外。本质上,福柯话语理论主要围绕“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展开,将人类文明的发展看作是“话语建构”的过程。所以,“话语”是“系统地构成了人类言说对象的实践”③,经过产生和扩散等过程,包含认知发展、社会关系、社会力量,逐渐深入社会生产各领域,建构人类历史。一般来说,“话语”主要通过赋权、限制和建构等途径发挥作用。1981年,《时代周刊》称福柯是“法国的权力哲学家”。福柯认为每个存在的个体都拥有权力,并扮演着权力的主导者和服从者。但需要注意的是,权力并不永久固定在特定对象上,而是处在不断的流动与循环中。由此,整个社会就是权力构成的网络,“权力网”切实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权力网”中“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权力网”中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示意图

(二)“权力网”下外媒“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

“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指在外媒镜像下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其能够直接体现并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在当代国际受众中的认知。调查显示,68%的当代国际受众主要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通过其他国外媒体的占10%,而仅有22%的受众通过中国媒体了解中国④。

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主要受外国媒体的影响,因为在外媒镜像下能够折射出他者意图、他者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等。依据福柯话语理论中“话语”与“权力”的关联,在“权力网”中,“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能够经过建构、解构、重构,不断地在各历史阶段建立起权力关系。反过来,“权力”建构了“新话语”。可见,二者相互共生。因此,站在全球化制高点可发现,外媒将某国家作为实体对象,在“权力网”中通过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话语实践”对某国国家形象进行赋权、限制和建构,所以“这些报道的受众获得的关于某国国家形象的各种‘知识’是在潜藏着复杂权力关系的话语实践中形成的”⑤。此外,福柯认为“权力”具有生产性,其生产了作为客体存在的领域,也生产了关于真理的各种仪式,人们必须开始停止使用消极词汇描述“权力”,如“排斥”“抑制”等⑥。从这一观点来看,“言说中国的话语在发挥传递和强化权力关系的同时,也在整个公共话语空间中对言说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权力进行揭露、反抗和批判”⑦。可见,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体系处于动态之中。

四、“权力网”下美媒南海争端报道中“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

由于“福柯话语分析理论较少关注文本构成中微观层面上的特征,如结构、语法、语义及符号,其更多关注宏观内容,即文本自身制造出的内容”⑧,本研究主要聚焦于话语实践层面,并基于美媒《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的新闻标题,总结美媒南海争端报道中“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实践类型和产生的意识形态矩阵,以及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

表1 美媒南海争端报道中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类型表

(一)美媒南海争端报道中“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类型

通过对抽样文本的新闻标题分析,发现《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中南海争端议题的涉华报道基本建构了15 种话语实践类型(如表1),普遍具有明显的“中国”问题针对性,主要倾向负面报道态度。读者通过阅读标题,能够感受到此议题涉华报道中的突出矛盾,但报道标题内容存在与中国实际相对立的情况,“他塑”了中国国际形象的负面色彩。

对上述新闻标题话语实践进行扼要分析可发现:1.“破坏型”标题话语强调中国对海龟、珊瑚、巨型蛤等南海生物造成了破坏。2.“挑衅型”标题话语强调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的攻击态度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否认与美国飞机有过近距离接触,并将矛头指向美国。3.“结盟型”标题话语强调美国与亚洲盟友的结盟,中国与俄罗斯的结盟。4.“告诫型”标题话语强调中国在南海的导弹部署令冲突风险不断增长;对于美国来说,与中国对抗是一场危险的游戏。5.“反抗型”标题话语强调中国抗议南海裁决,坚持南海主权。6.“拒绝型”标题话语强调仲裁庭驳回中国在南海的主张。7.“指责型”标题话语强调中国指责美国的军事行动导致南海局势紧张,反过来美国谴责中国建造人工岛这一举措;越南指责中国冲撞了越南渔船。8.“控制型”标题话语强调中国飞机已经开始在南海地区巡逻。9.“争夺型”标题话语强调中美两国争夺对南海海域巡逻的主导地位。10.“缓和型”标题话语强调中菲两国领导人同意重启对南海议题的谈判。11.“陈述型”标题话语表示以时间为中轴叙述中菲南海争端议题。12.“推动型”标题话语强调中国试图推进西沙群岛旅游产业发展。13.“紧张型”标题话语强调中美两国因人工岛问题关系紧张。14.“屈服型”话语强调向中国让步,放弃南海钻探。15.“劝说型”标题话语强调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同时希望中国遵守法律。

(二)“权力网”下标题话语实践的意识形态矩阵及“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

在“权力网”中,美媒新闻话语实践通过“意识形态”呈现其意识形态色彩,即“负面的他们”和“正面的他们”。如表2 所示,《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南海争端议题的涉华报道倾向于使用具有消极内涵的报道动词,用来强调中国在南海争端上的态度和做法,向读者传达了“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最终,美媒镜像下折射出了“态度坚决、破坏攻击、扩张霸权、以大欺小”的负面中国国家形象和“强外交、重发展”的正面中国国家形象。

表2 美媒南海争端报道中的话语实践类型、意识形态及“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分类表

五、结语

本该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实际上并非中立的,事实上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新闻工作者的立场或观点,代表着特定集团的利益,并向读者含蓄地传达态度、观点和意识形态。本研究通过对《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南海争端议题涉华报道的新闻标题抽样分析,发现其倾向于报道中国对南海争端议题的态度和做法,以此表达其对菲律宾和仲裁结果的支持。美媒通过新闻标题话语实践言说中国形象,其话语效果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其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往往具有“态度坚决、破坏攻击、扩张霸权、以大欺小”的负面形态,有时也具有“强外交、重发展”的正面形态。可见,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关于中国形象的话语实践并未遵循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而是在复杂和语境化的过程中塑造着中国的国际形象。

注释:

①龚双萍,张韧.基于语料库的南海问题美国(去)合法化话语策略研究[J].外语研究,2018(01):13.

②江河.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大国政治和小国政治的互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1.

③Foucault,M.A.Sheridan,trans.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49.

④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4-09-24(16).

⑤[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M].常江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2.

⑥Foucault,M.A.Sheridan,trans.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M].New York,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Vintage Books.1995:26-30.

⑦杨奇光.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纽约时报》十年涉华报道的批判话语分析[J].新闻春秋,2017(01):62.

⑧Threadgold,T.Cultural Studies,Critical Theory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Histories,remembering and futures[J].Linguistik Online.2003,14(2):5-37.

猜你喜欢

福柯争端议题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权威、监视与游离——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福柯式解读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