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水文监测站网分析与规划
2020-05-21崔恩贵
崔恩贵
一、流域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4°17′~36°23′,东经117°25′~119°11′之间,东隔日照市与黄海相望,南界江苏,总面积1.72万km2。地形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态,山区丘陵地形约占71.8%,平原地形约占28.2%。全市属淮河流域,北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过渡性气候。
临沂市第一次水利普查50km2以上河流136条,沂河、沭河纵贯全境,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7%,沂河在山东省境内长度为287.5km,流域面积10772km2,主要支流有祊河、东汶河、蒙河、柳青河、小涑河等。沭河在山东省境内干流长度为253km,流域面积5747.4km2,主要支流有汤河、浔河、高榆河等。全市现有大中型水库38座,控制流域面积8533km2。
二、水文监测站网现状
1.现有水文站103处,其中国家基本水文站25处,大江大河专用站2处,中小河流专用站34处,区域水资源监测站33处,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9处。
2.水位站30处,其中国家基本水位站1处,大江大河专用站3处,中小河流专用站26处。
3.雨量站277处,其中国家基本雨量站75处,专用雨量站202处。
4.陆上水面蒸发站14处,其中国家基本站7处,专用站7处。
5.泥沙站16处,其中国家基本站6处,中小河流专用站10处。
6.墒情监测站84处,人工墒情监测站18处,自动墒情监测站66处(固定站11处、移动站55处)。
7.水土保持监测站7处, 3处坡面径流观测场,4处利用水文站。
8.水环境监测站,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点44处,其中国家重点水质站9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1处,监测频次年监测12次;国家地下井监测站点34处,其中32处开展93项指标监测,2处开展20项指标监测工作;河长制监测站点21处,为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骨干河流支流入上级河口站点,监测频次年监测6次。
三、测站分级及站网密度
1.测站级别划分:25处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国家重要水文站7处,省级重要水文站6处,一般水文站12处。大江大河、中小河流和水资源监测等专用水文站78处。
2.流量、泥沙测验精度类别划分:25处国家基本水文站中,一类精度站3处,二类精度站9处,三类精度站13处。
3.按行政区划面积流量站网密度:全市流量站网密度为166.8km2/站,高于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主要测站类容许最稀密度3000km2/站,同时高于全国站网普查成果基本水文站网东部密度1163km2/站,满足《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规定的密度要求。降水站网密度为62.0km2/站,WMO推荐为100~250km2/站。蒸发站网密度为1146km2/站,一般2000~5000km2/站。
按水系统计的降水及流量站网密度见表1。
表1 临沂市现状降水、流量站网密度统计表
四、存在问题及需求分析
1.存在问题
现状水文监测站网,大多以河流水系为基本单元,以防洪、水资源管理为主要目的,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河湖长制的深入进行,现状站网没有按照防洪、水资源监测、水生态监测等不同需求进行精度划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城市防洪安全和突发性水事件对水文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及行政区划而及时对水文站网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和调整。
随着沂河河湾、袁家口子、刘家道口水利枢纽和沭河石拉渊等骨干工程投入运行,人类活动影响增加,水情和工情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刘家道口水利枢纽工程的调度对临沂水文站的测洪影响很大,水文监测存在测报手段落后、应急监测能力不足和数据加工处理服务水平低等突出短板。
表2 临沂市沂、沭河主要水利工程表
临沂市沂、沭河主要水利工程见表2。
2.需求分析及规划
现状水文站网对河流的控制程度,全市流域面积大于200km2的河流共30条,有27条设有水文站,占总河流数的90%。全市23条市级重要河流,有18条设有水文站,占总河流数的78.3%,基本建成覆盖河库、总体布局合理、观测项目齐全、整体功能较强的水文站网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基本水文情势的有效控制。
为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按照“兴建、提升、整治”要求,补齐水文设施短板,提升水文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规划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工程,按照近期(2025年)和远期(2035年)两个规划周期,近期规划中对5处国家基本水文站、33处中小河流水文站、26处中小河流水位站、182处雨量站等进行提升改造,目标是国家基本水文站实现雨量、水位遥测数据双备份,蒸发、泥沙、流量等监测要素实现在线监测,专用站点的设备同步改造提升;为填补监测空白,新建4处专用水文站、25处专用水位站、1593处小型水库雨量站;为加强水文中心建设,对1处市级应急监测中心、6处县级水文中心改造提升,配备应急监测设备,提升信息化水平;远期规划拟对全部站点、水文中心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实现全站点全要素监测自动化和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水文现代化。
五、结语
围绕新时代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服务的需要,遵循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区域服从流域,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结构优化、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完善站网布局和提升监测能力为主线,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站网管理运行长效机制,实现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处理科学化和服务全面化,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