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江西古桥
2020-05-21文
文
江西古桥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文明发展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古桥会逐渐销声匿迹,但古桥文化却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公路人修更多的路、建更美的桥,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江西省约有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水域占据10%,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的赣鄱大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全省共有3700多条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最终汇入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完整的鄱阳湖水系。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晚期,江西境内就已经形成了居民聚落点。由于江西河流湖泊较多,为当时民众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在经济落后的农业社会,河流和湖汊如一道道天堑,阻碍了物资的运输、人员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架起一座座桥梁连接起江河两岸,使信息得以贯通、延伸。
早期路和桥的形成过程非常简单,可能只是依靠倒下的树木和搬动几块石头便可跨越河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才有意识地用石头、木材等作为原料建造跨度较大的桥梁,桥的种类也逐渐增加,除石桥、木桥外,还有竹桥、砖桥、藤桥、铁桥等,桥的体系也逐步完善,有梁桥、浮桥、拱桥、吊桥等,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以前,江西建有数千座桥梁,但由于兵燹战乱、自然灾害、桥梁的使用寿命以及一些人为破坏等因素,目前,仅存近千座桥梁,其中有部分桥梁已经被列入中国古桥谱。这些历经几百年嵌镶在赣鄱山川脉络上的古桥造型各异,它们在展示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体现了赣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折射出江右文化的深厚底蕴。
过去在建造这些古桥时,多数为就地取材,因而多以木质和石质为造桥的原材料。大致有石梁(拱)桥、木梁(拱)桥、浮(索)桥几种样式,其中石梁(拱)桥分为梁桥和拱桥,梁桥是以受弯拉为主的承重构建的桥梁,拱桥则是以承受轴向压力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因取材方便,这类桥在江西省分布最广,也保存最为完好。石梁(拱)桥或以石板、木板平铺作为桥面,或设半月状拱圈,既有利于缓解河流丰水期时桥梁的过水压力,亦增加了桥的美感;较长的石梁桥上,一般建有廊屋,形成廊桥,以便于为路人遮阳挡雨,供行人休憩。木梁(拱)桥大都建造在江西省山地、丘陵地带,一般以石墩为基础,并加设木梁,铺设木板建成,但也有小部分木梁(拱)桥全以木头为原材料建成,这类桥梁大体与石梁(拱)桥建造理念相同,但由于建桥材料为木质,所以目前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浮(索)桥分为浮桥和索桥,浮桥又名舟桥、浮航、战桥,是以船只、竹筏用绳索或铁索连接起来,并加铺木板而成;索桥又称吊桥、悬索桥,是一种以绳索、铁链为桥身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此类桥大都建在水流湍急、高山深谷、河面宽广等不利建造固定石木桥的河流、溪谷之上。目前,在江西省内保存下来的浮桥并不多见,而保存下来的索桥更是极少。
江西古桥在设计理念上独具匠心,大方实用,其中,坐落于婺源县清华镇上街村婺水河上游的彩虹桥,历经八百余年风雨,是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宋代建筑风格桥梁,桥址选在水流平缓宽阔的河面上,桥墩的迎水面如船尖形状般突出,桥墩之间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紧密牢固,大大提高了古桥抗洪水冲击的能力。同时,在彩虹桥廊亭中,还有石桌石凳,可供行人休憩。彩虹桥桥面的木质部分,虽然看似结构简单,做工粗糙,榫头之间缝隙较大,长廊也不在一条直线上,但细细体味,便知建桥者的苦心,彩虹桥这种建造结构不仅可以有效应对温度和沉降变形,而且便于桥梁的养护与修缮,充分体现了经济适用的工艺理念。
在设计理念上别出心裁的还有江西南城县的万年桥,该桥横跨盱江,背靠武岗山麓,造型美观,桥长411米,是江西最长的古代石拱桥。设计者考虑的不仅仅是通行,还重视桥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选址、选材、造型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东方审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初春时分,万年桥与近处粉墙黛瓦、青青杨柳交相辉映,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江西还有许多古桥名贯古今,例如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与大汉阳峰夹峙的山麓涧壑中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星子观音桥,该桥横跨百尺大壑,元代诗人欧阳玄诗云:“白痴玄潭万仞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云锦开青峡,九地轰雷撼玉关。”明代唐寅游历观音桥后,挥毫泼墨绘就一幅《庐山三峡桥图》,题诗“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跃。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迄今为止,题咏观音桥的石刻尚存20余处,此桥现属庐山旅游区的重点景观之一,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过去人们在修建桥梁时,也创新了许多建桥方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例如赣闽要道重要交通桥梁之一——抚州文昌桥,在清朝嘉庆八年至十八年重建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修建文昌桥时,工匠们利用创新“干修法”施工,在我国建桥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江西古桥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几乎每座古桥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或传说,古桥上的雕塑、碑文、诗画,均是围绕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进行描写或刻画的,透过故事,便可以了解到相关朝代经济社会的现状和文化发展水平,这些文化景观成为了江西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如建造于元朝末期的宜丰县中兴村下石桥,距今已有630多年历史。据说,此桥由一位陈氏夫人筹资建造而成,她居住在下石桥附近,丈夫因患病早亡,她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银两,为修善积德,便建造了此石拱桥,供附近的行人使用。该桥建成后,陈氏夫人不久便病故,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此桥为“寡妇桥”,又叫下石桥。
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宜丰县潭山镇上山田村的西坪寺桥,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宋朝末期,此桥所跨河流上游300米处建有西坪寺,当时该寺由三栋寺庙组成,建造规模宏大,但香火却一直不旺,朝拜的人并不多。有一天,寺庙住持请来高僧指点迷津,高僧提议在寺庙附近的河流上建造一座月牙型石拱桥,以形成半月照寺庙吉祥之意。住持按照高僧的指点,化缘筹得银两建造了该桥,在半月桥建成后,寺庙里的朝拜者便络绎不绝,香火也变得更加旺盛,直到今天,当地群众仍称该桥为“吉祥桥”。
江西古桥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文明发展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古桥会逐渐销声匿迹,但古桥文化却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公路人修更多的路、建更美的桥,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