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速推进我国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建议

2020-05-21吕欣周海川国家信息中心

科技中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转型疫情企业

■文/吕欣 周海川(国家信息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需要在宏观上推动,更需要企业等各类微观主体的落实。作为最基本、最重要、最广泛的市场主体,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决定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真正实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的企业造成严重的冲击,企业因复工复产不足、上下游原料物资不匹配、部分国家设置限制措施等面临着开工不足、客户流失、货物拒收、订单转移、出口成本上升、产业链外移等风险,不仅影响我国企业全球产业链布局,还会引发产业链条移出中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国企业转型是考验,但也是“催化剂”,尤其是疫情期间的数字经济逆势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引领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创新,在助力疫情防控、促进复工复产、挖掘消费潜力等方面作用突出,增强了我国经济韧性,为企业数智化转型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新一轮科技带来的新机遇,总结经验,转危为机,加速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新动力。

一、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分析

问题一:基础研发和技术能力不强

我国高端装备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不足,一些工业品在一致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的可靠性、稳定性有待增强。高精尖产品基础工艺有待提升,部分关键部件在成套设备价值中所占比例小。

问题二: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对创新存在认知差异。下游企业出于质量、风险、效率、成本考量,不敢也不愿做新产品试验。上游企业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前难以证明有竞争力,进一步导致不愿通过试错来提升产品。加之中美经贸摩擦,关税上升和出口限制进一步蚕食企业利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挤压,进一步抑制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问题三:不正当竞争制约企业效能发挥

部分行业存在行政性垄断,严格准入与投资审批制度阻挡部分企业正常进入;部分特惠性产业政策更倾向大型企业,限制中小企业,与公平竞争之间存在冲突。不公平竞争扭曲了市场信号,不利于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配置效率与产品质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扩散主体相对缺失,严重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数字经济快速“补位”,经济韧性愈加强化

特点一: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赋予新活力

一是在新场景助力疫情防控方面(图1)。智能医护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湖北、上海、山东、甘肃、广西、河南、江苏、新疆等地的病人导诊问询、挂号诊疗等工作,有效缓解医护人手不足。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丁香医生、中国移动“5G+智慧医疗在线门诊系统”等平台开通在线义诊,智能化初筛普通感冒和新冠肺炎,极大缓解线下医疗压力。腾讯、海尔等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成熟算法和算力,助力CT辅助检测、病毒基因测序等工作。空中扫码、无人机巡航、“人体识别+红外”等“无接触”防疫服务也不断涌现,降低了疫情传播。未来,5G网络将覆盖省、市、县、村,有利于缩小城乡医疗差距,弥补乡村医生严重不足,改变医疗水平较为落后的局面。二是在在线化服务促进复工复产方面,云化技术支撑下的在线办公、开会、教育科研、公益直播、审批等服务爆发式增长,降低了场地安排、人力组织、交通费用,提高效率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金山文档2020年2月份月活跃用户突破2.39亿,在线编辑日活增长约6.5倍,会议日活增长高达177倍。多地学校利用“云端”技术,搭建“空中课堂”,极大减少了学生的聚集。据钉钉官方消息,截至2020年1月31日,广东、江苏、河南等20多个省份加入“在家上课”计划,超1万所大中小学、500万学生通过钉钉直播上课。三是在“宅经济”引领消费服务生活创新方面。居民短期消费从线下转为线上,美团买菜、京东生鲜、叮咚买菜、每日优鲜交易量成倍增长,南京德基、金鹰等商场开启直播卖货、线上营销、社群营销,及时缓解线下客流锐减压力,部分企业探索外送、无接触餐厅、“线上首映”等模式,通过线上聚合用户,提高获客率,积累了大批潜在用户。富途网数据显示,网络零售指数已恢复到春节前水平,一般零售和专业零售也已大幅回升,通过线上购物有效冲抵了疫情对批发零售行业的影响,进一步释放和拓宽了居民线上消费能力。

特点二: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为实体经济融入新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政府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支持、帮扶举措,为企业排忧纾困,稳定了企业信心。一些企业如“三花智能”“陀曼集团”开展智能化自动化改造,用机器换人,用数字管人,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不断涌现,缓解了疫情期间的人工短缺,确保满血复工,企业数字化在疫情期间明显增强(图2)。一些企业展开自救,从逆境中寻找机会,通过智能化平台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增强“免疫力”,重塑竞争力。如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智能质检系统做到机器自动检测,满足了全天候运转,通过流水线式拍照、检测、转面,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均获提升,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良性循环、滚动前进,企业由初期被动转型变为主动转型,同时产品的质量和精密度也更加强化,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间,企业产能基本维持在70%~80%。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快速转型,“转危为机”,为防控疫情、复工复产争取了宝贵时间。口罩、防护服、鞋套、护目镜等防疫物资持续短缺,直接诱发了部分企业“火线”转型、跨界生产,如红豆股份生产防护服,比亚迪、远景科技集团生产口罩,从自动生产线进厂房、调试到规模化生产不足半月,不断补充供给缺口,促进企业与社会双赢。一些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推进信息汇聚发布和资源优化调度,如腾讯、海尔等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撮合与知识管理能力,快速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和供需双方的资源协同。

图1 媒体对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报道变化趋势

特点三: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创新应用,为化解资源短缺注入稳定剂

在平台经济方面(图3),阿里钉钉、腾讯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石墨文档、小鱼易连等推动远程办公向纵深发展。据钉钉统计,全国数百个城市超千万家企业采用钉钉健康打卡和在线课堂等产品,满足远程办公、教育等需求,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两亿上班族在线开工。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服务46万家工业企业数智化转型,其中超过6000家都是大型企业,还有离散制造企业、能源与流程制造行业。在共享经济方面,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32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以及消费方式转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盒马开创“共享员工”模式,得到茶颜悦色、蜀大侠、望湘园、西贝等餐企的踊跃合作。之后,沃尔玛、京东、阿里、苏宁等也推出了“共享员工”。尽管共享员工是共享经济的一种,但是其与疫情紧密相关(如图4所示)。依托两类平台经济,企业有效化解资源短缺问题,降低了经营风险。

图2 媒体关于企业智能化、数字报道化趋势

图3 媒体关于平台经济报道的变化趋势

三、政策建议

建议一:挖掘新动能,达到“疫情降、复工升、消费暖”齐头并进

首先,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模式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一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地区、重点城市,继续鼓励开展无人配送、空中扫码、无人机巡航等“无接触”防疫服务,加强返岗人员源头管理。完善“人防+技防”“管控+服务”防控模式;对于疫情不严重地区、人群密集区、城市公交地铁人员流动区等地,有条件地利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快速定位发烧者,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健康码跨省互认互通,有序推进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务工人员对接,精准其返岗的时间、路线、乘车工具、防护措施等,确保不带病返岗,同时解决健康证明认证难、返岗难问题。

其次,强化线上与线下联动,确保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势,确保医院医用物资、生活资料及时满足并有储备,提高企业防疫物资、生产原材料的供给,解决企业复工难问题,护航产业链。

第三,深挖消费者潜力,回补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相关企业一方面要精细化在线消费,满足不同群体尤其是新兴群体如在线教育中的小学生、教师等的差异化需求,快速迭代产品功能,补齐短板,确保提供优质的服务,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增加消费者黏性,充分将疫情期间积累的消费者转化为长期消费者。

建议二:健全数字化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基础保障能力

深挖政务服务、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工业制造等领域数字化建设需求,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IPv6的全面应用,完善交通通信和车联网基础设施,为各相关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做好各地区数据中心的摸排工作,统筹用好各类数据中心和云设施建设应用,引导企业围绕数据资源的应用服务上云上平台,助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优化。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工业制造业数据安全防护,有效应对网络安全攻击。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建议三:推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壮大实体经济

一方面,要“延链条、聚核心,内外兼修数智化”。对外,要让传统制造业插上数字化翅膀。制造业要拥抱数字化,要化被动为主动,不仅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套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营销、物流、配送、品牌、推广等环节,而且要借助数字化延长自身链条,让链条横跨区域、纵跨行业,从而稳固自身在生产网络中的节点地位,解决降成本、优环节、拓规模等问题。对内,要通过数智化专注于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核心资源、人才充分配置于设计、研发,实现工艺、过程创新,通过大数据监测实现产品品质监控,提高管理预测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打造高质量产品。

另一方面,要“融平台、强对接,促进供给柔性化”。企业尤其是面向消费品的企业,要拥抱平台经济,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广泛融入云平台,获得订单、物流、金融等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匹配需求与供给,更新和壮大自身资源库与需求池,借助在线设计、用户体验、众创定制等平台形成特定解决方案,发挥灵活性、柔性化优势,借助数字化快速迭代功能实现规模化,解决用户的多样性、实时性、个性化需求,实现品质和服务联动提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促进企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实现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供给变革。充分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通过机器换人、设备换芯、车间换线等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加大工业机器人投入力度,推进技术和装备更新迭代,推动智慧工厂建设。向企业有序开放数据资源,推广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打破企业间、供应链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物理和组织边界,促进研发数据从多源向统一、研发流程从串行向并行的演进,有效缩短研发周期,提升研发效率。

建议四:加强政策供给评估,提高服务企业水平

企业数智化转型与政策服务引导密不可分。推动疫情中表现突出的数字化企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建立面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推荐目录,优先采购本次疫情中在线、云化技术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统一采购技术适应性强、中小企业普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平台运营补贴等政策支持方面予以倾斜。持续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据搜集、挖掘、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对疫情期间制定的财政支持、资金补贴、提供流动性、减息、减租、减税降费、返还失业保险费、延迟缴纳社保等政策措施进行持续跟踪和效果评估,从而发挥出辅助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高效率,引导形成制度中性,破除行业的行政性垄断,使各类企业能够真正面对自由竞争的市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发挥,激发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核心竞争力。强化数据资源的整合、开放、共享水平,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的高效协同,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猜你喜欢

转型疫情企业
企业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