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趣”壶的创作体会

2020-05-21储亦斌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壶把茶壶肌理

储亦斌

1、前言

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对于艺术的思考从未间断,紫砂文化艺术虽然只有短短的数百年历史,但却是中华文化内部所孕育而生的一朵奇葩,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工艺作品。紫砂陶古朴天然、紫砂壶简约实用,历来文人爱茶亦都喜欢紫砂壶,文化的参与让紫砂壶的创作拥有了更多的含义,逐渐将其他多个门类的艺术创作融入其中,当代的紫砂壶创作者已经不仅仅是掌握一门制壶的手艺,还需要触类旁通,从更高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思考,利用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融会贯通,将美和韵都在紫砂壶中体现出来。

2、“松趣”壶的制作体会

文明的诞生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人学会了模仿,这种模仿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之中。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上,模仿更是无处不在,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会习惯性的模仿父母,我们的艺术创作也同样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更进一步。紫砂壶艺的诞生本就只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从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转变成工艺美术品,艺术的模仿功不可没。在紫砂艺术中自然仿生的花货更是以模仿作为资深最主要的创作模式。

在作品“松趣”壶的制作中,茶壶依然作为主体,松的形象是作为装饰构成,并且这种装饰形态高度的融入到茶壶本身的结构当中,这把壶的壶流、壶把、壶钮都加入了“松”这一特定主题的造型特点。我们都知道在现实中松的种类有很多,但在紫砂壶花货中对于松的塑造却主要集中在松树的表面肌理、外形以及松树的叶子。为了追求造型的生动化,我们还会其加上松树的果实,以果实作为食物的松鼠等等,这些塑造从装饰的角度来讲都会弱化茶壶这一造型本体的结构特性,让审美的元素发散而无法集中,在制作眼前这把“松趣”壶的时候就面临这一问题。因为很多人看到以松树为题材的紫砂作品,往往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上面松的种种形态,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部位,“松趣”壶恰恰并非如此,只要仔细观察这把壶上有关于松的造型塑造就会发现,壶流、壶钮、壶把虽然都是塑造的松树,但却是各有不同的造型塑造,且这种造型绝无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棵松树之上。

《松 趣》

首先是肌理的不同表现,单从壶钮来看,这就如同一件能够放置在室内观赏的盆松,精致小巧,松树枝条表面的肌理变化有着相对详实的内容,且与壶盖的搭配较为完整,包含了松的主干、枝、叶等等,即便单独来看也可以独立成形;而到了壶流处松的元素就淡化了很多,表面的松树皮以贴塑的形式附着在壶流之上,并从壶流根部延伸出一根松枝,其上的针叶既夸张又细腻,在松枝上还塑造了果实、松鼠等额外的装饰造型,这就产生了一种空间上的变化,这是一棵室外松树的一部分,并且还是处于高出的一部分,造型特点为观赏者提供了这一信息;最后则是壶把的松的处理,在这里松的肌理效果再次变化,有一部分沟壑纵横而深刻,另外的部分则包裹在更深的肌理外形之中,如同正在蜕下旧皮的松树根部,在空间上处于相对壶流的低处。这三者可以说描绘了三种不同的状态,三个不同的空间,让人很难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却能让人解读出其中各自的趣味,这就回到了茶壶主题塑造的开头,这把壶从外形上来看,似乎弱化了本体,但实际上却通过并非是一体化的装饰造型表达了自身的主题,让人在细致深入的观赏中恍然大悟,既有审美的意义,又具备审美的趣味。

在这件作品上,除了对于松的细致塑造外,还有大量的贴塑应用,或夸张、或逼真的贴塑造型均匀的填充进茶壶有限的表面空间内,圆形壶身的左右两端前流后把并非采用对称的形式来进行塑造,但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却能够让人感受到其中视觉平衡下的良苦用心,装饰不会过于集中于一侧,而是较为均等的排列分布,两者之间留出足够的空白,乍一看泾渭分明,犹如自然界中不同树木之间的距离,这也就让这把壶上的松显得更加自然,得体。

结语:一件仿生的紫砂花货作品,在自然造型的提炼中需要生动,这种生动往往并非是细节特点的重现,还有自然状态、情景的重现,因为任何事物在自然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单独的动永远不如相互的动,装饰塑造与装饰塑造之间的联动往往会让创作事半功倍,掌握了这一点也就掌握了紫砂花货塑造的精髓。

猜你喜欢

壶把茶壶肌理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一粒珠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趣味多音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