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石瓢壶的传承与创新
——以“松韵石瓢壶”为例

2020-05-21陈利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壶把壶嘴紫砂

陈利君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行相随”。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清末旗人震钧《茶说》谈到“器之要者,当属铫。”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后来,陈曼生在石铫壶铭文: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朱石梅在石铫壶铭文 “梅花一瓢,东阁招邀”,当代制壶泰斗顾景舟从 “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有感无发,将“石铫”称为“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这也说明石瓢壶在紫砂壶界的地位。

制作石瓢壶的紫砂从艺者很多,由于不同的紫砂匠人对石瓢壶的理解不一、审美观念也有不同,他们赋予了石瓢壶新的理解,在造型上进行了改制创新,市场上出现了高石瓢、矮石瓢、瘦瓢、满瓢、霸王瓢等新的石瓢样式。其中,由于制作石瓢壶的紫砂大家对石瓢进行的改良创新各有千秋,堪称经典,所以出现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石瓢壶,比如子冶石瓢、心舟石瓢、光明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

曼生石瓢,是第一把石瓢壶,陈曼生设计并铭文,杨彭年制作。据传,陈曼生常漫游于市井中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见一乞丐,前置一石器,只见这石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典雅古朴,底端有“元人邵氏定制铫器”字样,曼生如获至宝,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设计,配上壶盖、壶嘴,百次易稿,终成壶式,起名曰“石铫”。并在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后世追其意有三:第一,器型。收敛,口沿、肚腹不易磕破。第二,人体。瘦而矍铄是人对身体状态的追求,瘦得有骨力,有精神,才能长寿永年。第三,品格。满招损,谦受益,坚定理想信念。人要有谦逊而笃定的品格,才能长久的发展。

子冶石瓢,也是由杨彭年制作,瞿子冶刻。瞿子冶,工诗文、擅书画、精鉴赏,他酷爱紫砂壶,并自号为“壶公”。同为杨彭年制作,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在造型感观上却不同,前者饱满丰润,后者刚烈古拙,子冶石瓢的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挺拔清矍,被称为“瘦瓢”,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后世普遍把壶身形制为典型三角的瘦石瓢称之为子冶石瓢。

景舟石瓢,是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设计制作的石瓢样式。在此之前,不得不说满瓢的创作人——陈光明,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自幼住在蜀山,善作紫砂器,是当时的名家好手之一。陈光明款的石瓢,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直流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互补,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平压盖,桥钮,比例恰当,充份体现出秀巧精工的特点。可以说,这款对顾景舟先生的石瓢造型影响深远。景舟石瓢后顾景舟在此基础上增大了壶流的直径与壶把上扬角度从而设计制作了景舟石瓢。景舟石瓢壶把上方与壶口平面多出了一个钝角三角,加粗的壶嘴比满瓢显得更短,因而景舟石瓢在保留满瓢饱满稳重的基础上给人以一种蓄力的感觉,饱满、稳重有力又收放自如。

无论是子冶石瓢、光明石瓢还是景舟石瓢等,都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万海归宗,同出一源,即曼生石瓢,他们都是在继承曼生石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松韵石瓢壶”,在子冶石瓢的壶型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了紫砂花器的制作,将壶嘴、壶钮、壶把捏塑成树木的枝干,形象逼真,气韵古拙。枝干的历经沧桑之感,与子冶石瓢的挺拔凛然之气,既遵循了子冶石瓢的美学原则,又融入了来源于生活的花器的自然之美,气息相和,融汇贯通。这是光器与花器的结合,是简单与复杂的艺术融合,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个性鲜明而大胆的创新。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正是因为有了紫砂匠人们对紫砂壶艺的继承与创新,才使得石瓢这一款式恒久不衰,备受壶友青睐。

猜你喜欢

壶把壶嘴紫砂
无相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刘少白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一粒珠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趣味多音字(十)
历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