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背景下管理层权力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研究

2020-05-21张艺娜

福建茶叶 2020年5期
关键词:持续性盈余管理层

张艺娜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1 引言

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更是深远。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位暗淡。”意味着茶德的精髓在于“俭”。勤俭朴实,是中国传统美德,是茶文化悟出的道义,个人清廉品德的培养与此密切相关。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得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和资源分配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此难以避免地引发一系列委托代理问题。而中国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制度转型过程中,代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管理层权力日愈增强[1],甚至造成权力权责失衡等后果。已有研究表明,管理层权力对于企业绩效、企业价值、盈余管理等都有显著影响[2-4],但这都是基于当期企业盈余状况进行分析,从持续性的角度对企业盈余进行考察尚不多见。理论上,管理层在运用权力决定企业战略规划的同时也改变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5],导致业绩发生波动[6],这将使得未来会计盈余产生偏离,可能造成盈余持续性也随之变化,因此,有必要分析在文化背景下管理层权力在这之中的作用途径。

企业应注重发展质量而非速度,投资者的关注点也不再仅仅集中于企业盈余数量,转而开始注重盈余质量。其中,盈余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核心指标,直接反映上期盈余在下期持续发生的概率。一般来说,投资者会通过盈余持续性来判断企业未来业绩走势,从而选择投资目标。想要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并长久立足的企业必定拥有可持续性盈余。然而,我国仍有许多企业盈余持续状况不佳,甚至出现“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情况。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的盈余持续性,促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向高质量中国经济目标靠拢,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用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研究样本,在茶文化的背景下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管理层权力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可以为管理层权力的经济后果提供边际证据。前人学者关于管理层权力的研究聚焦于薪酬契约和企业绩效方面,本文通过考察盈余持续性,丰富管理层权力相关研究。第二,盈余持续性的探讨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但是通过管理层权力角度来探讨的却少之又少,本文从代理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出发,将产权性质纳入研究框架,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对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管理层作为经营者,有权自主分配企业资源,主导着企业经营决策以及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当管理层被赋予较高的权力时,首先,他们在决策时有更多能力去压制与其意见相左的成员,甚至脱离治理层掌控公司,形成“独裁”的局面。Adams等[7]研究表明,集体决策会带来更稳定的经营产出。当管理层基于自我认知进行决策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更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更容易诱发极端利润,导致业绩波动。此时企业盈余中大部分为暂时性盈余,不具有可持续性。其次,权力的提升扩大了管理层寻租空间。两权分离管理层比委托人更加了解企业具体经营状况,他们可能滥用职权引发权力凌驾于契约的行为,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此时管理层利用自身的职位便利获得更高的私有收益[6]、更多隐形的在职消费等。为了掩盖异常行径带来的后果,管理层经常运用其权力操控企业信息披露,进行盈余操纵[8],最终只会损害企业价值[9]。最后,管理层追求自我成就感心理会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盈余持续性。出于对地位和声誉的渴望,权力大的高管可能为了巩固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威会运用权力盲目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通过过度投资、并购重组等资本扩张的方式来增加其所控制的资源,这些短期项目的利润增长虽然会给企业带来当期业绩增长,但是从长久来看,这种激进的经营政策带来的盈余并不具有持续性,导致企业长期的盈余持续性下降。

考虑我国的制度和经济背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均存在差异,导致高管地位有所不同。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隶属于国家,股东实际上是虚拟化的存在,实际行使权力通常掌握在代理人手中,造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普遍现象。“所有者缺位”导致企业内部监督和约束的缺陷,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此时管理层处于企业治理架构的中心,能够随心所欲掌控整个企业的决策运营,大大提高了高管寻租的可能性。寻租往往会造成暂时性盈余的产生,无法持续为企业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手段效果往往十分有限。国企“限薪令”的影响使得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失去关联性,薪酬激励的效果荡然无存。加上国企职位升迁往往依靠政治选拔而非依靠在职表现公开竞聘,这使得高管失去提升企业业绩的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委托代理矛盾。此外,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不单单是为了长久业绩,他们往往需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促进就业等[1]。多元化的管理目标模糊了高管对业绩付出的努力,也增大了对高管的监督难度。此时管理层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寻求超越自己付出预期的报酬,便很可能发生寻租行为,损害企业盈余持续性。而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选拔趋于市场化,职业经理人经过激烈角逐才能成功应聘,并受到股东的监督和约束,并且没有国有企业的政治约束,寻租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寻租动机相对较弱。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权力越大,企业盈余持续性越低。且国有企业加剧了这一现象。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1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此外,鉴于计算盈余持续性会涉及未来一期会计盈余,最终数据采集期间为2013-2018年。本文管理层权力的数据来源是CSMAR数据库,余下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考虑到确保样本数据的准确性及适用性,样本数据的筛选遵循以下原则:(1)剔除金融保险业等行业公司,以防因为其运用特殊会计准则而造成结果偏差;(2)剔除当年ST、*ST类上市公司,预防出现粉饰报表情况;(3)剔除缺少重要数据和有异常数据的上市公司。为避免异常值对本文回归结果的影响,对主要连续变量进行1%分位缩尾处理。经筛选,最终得到2013-2017年17个行业共11784个观测值,在利用EXCEL整理后,用Stata15.0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数据分析结果。

3.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如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

其中,i和t代表企业和年份,ε是残差。t+1表示下期。

本文借鉴Sloan[10],窦欢[11]等学者的研究,使用上期会计盈余预测下期会计盈余,通过构建一阶自回归模型,计算所得的回归系数即可用来衡量盈余持续性。其中会计盈余(ROA)等于净利润与当年期初期末平均总资产比值。

解释变量管理层权力(Power)的衡量。本文中管理层是指掌握企业实际经营决策权的总经理、总裁或者CEO。由于管理层权力具有相对性,难以量化,借鉴杨兴全[12]、初春虹[13]等人研究设计,从管理层四个权力维度来衡量,分别是(1)组织权力(Dual):若总经理(总裁、CEO)兼任董事长则取值为2;若总经理(总裁、CEO)兼任公司董事,则取值为1;否则为 0。(2)声誉权力(Tenure):若总经理(总裁、CEO)任期超过样本均值,则取值为1,否则为0。(3)所有权权力(Disp):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除以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1时,取值为1,否则为0。(4)专家权力:当总经理(总裁、CEO)拥有高级职称时,取值为1,否则为0。这四个维度来衡量管理层权力,并将其取值相加得到管理层权力的综合指标Power,该值越大,表示权力越大。

为使得研究结果更为精确,本文在具体研究中控制了企业规模(Lnsize)、企业成长性(Growth)、财务杠杆(Lev)、是否派现(Div)、审计质量(Big4)、年度(Year)和行业(Ind)等因素。表1为各变量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表1 变量定义表

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总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成长性(Growth)资产负债率(Lev)总负债/总资产控制变量企业规模(Lnsize)是否派现(Div)审计质量(Big4)行业类别(Ind)虚拟变量,若聘请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则取1,否则取0行业虚拟变量,按照证券业行业分类共分为18个行业,据此设置17个行业虚拟变量。年份(Year)虚拟变量,企业当年若派发了现金股利,则取值为1,否则为0年份虚拟变量,共5年,设置4个年份虚拟变量。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企业t+1期会计盈余均值为0.0377,中位数为0.0351,标准差为0.0701,说明各企业间会计盈余存在一定差异。管理层权力平均分是2.2368,中位数是2,反映出样本企业总体上管理层权力并无过于集中,但是其平均值大于中位数,标准差达到1.0828,且极大值与极小值相距较大,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说明仍然有少数企业的管理层权力偏大。

表2 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表

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格3的第一列显示了模型(1)在全样本下的回归结果,观察可知,当期会计盈余(ROAt)的回归系数为0.5121,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具有持续性。交互项ROAt*Power与下一期会计盈余ROAt+1的回归系数为-0.1154,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管理层拥有权力确实会对企业盈余持续性造成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管理层的代理动机很强,他们会为了满足私人利益而运用权力进行寻租,使得企业偏离其最优发展路径,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盈余的持续性。

在区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子样本回归结果中,国有企业管理层权力的综合指标Power与本期盈余ROAt的交互项Power*ROAt与未来一期盈余ROAt+1的回归系数为-0.1254,P值为0,说明国企管理层权力与盈余持续性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而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权力的综合指标Power与本期盈余ROAt的交互项Power*ROAt与未来一期盈余ROAt+1的回归系数为0.0250,说明非国企管理层与企业盈余持续性正相关,但其统计结果不显著。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内部人控制导致企业业绩的不稳定。与非国企相比,国企由于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使得国企高管有着较低的薪酬-绩效敏感性,微弱的薪酬激励作用使得他们没有动力去提高企业盈余,并容易产生寻租动机。加之国有企业治理机制薄弱,管理层权力较为集中,管理层可轻易获得额外收益以补偿自己付出的劳动。因此在国有企业中管理层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破坏更大。假说得以验证。

控制变量方面,所有模型回归结果都显示,资产负债率(Lev)与未来会计盈余显著负相关,与预期相符,说明一个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偿还债务压力越大,其财务风险就随之增高,导致投入到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减少,从而越不利于保持企业的持续盈余。公司规模(Lnsize)与未来会计盈余显著正相关,说明规模较大的企业有着更多的资源可以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使得企业的盈余相对平稳,并达到预期目标。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Big4)与下期会计盈余显著正相关,说明高质量的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监督作用[1],改善企业的盈余持续性。发放现金股利(Div)与未来会计盈余显著正相关,意味着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具有更稳定现金流流动[14],盈余质量更优。

表3 回归结果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2013-2017年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在我国茶文化背景下,探讨管理层权力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权力越大的企业其盈余持续性会相对较差,管理层是最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人,其任何决策都会影响企业发展,管理层权力增大时他们很有可能运用权力寻租,从而导致企业盈余持续性下降,且这一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更为严重。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对企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内部应该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健全决策机制,优化管理层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管理层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相关,减少管理层的短视行为,将目标集中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合理控制管理层手中掌握的权力,完善考核机制同时建立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掐断其寻租的可能。尤其是“所有者缺失”的国有企业中,更应该健全内部治理机制,避免管理层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猜你喜欢

持续性盈余管理层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什么是HPV持续性感染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