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I在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的应用
2020-05-21徐宏亮沈雯
徐宏亮 沈雯
影像学检查报告是影像学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及帮助,在法律上是医疗文书之一,且是医疗纠纷的证据之一。因此影像学报告的及时有效性非常重要,尤其是急诊报告,关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转运时机。根据放射科管理规范与质控标准(2017版)——急诊X线、CT检查需在检查完成后0.5h内出具报告[1],据抽样统计,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本科急诊诊断报告时间符合率平均为70.25%。因此本科在提高急诊报告时间符合率方面有明显的提升空间。持续质量改进(CQI)是一种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PDCA循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疗、生产等多个领域[2-4]。本文旨在分析CQI在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PACS系统统计本院放射科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CQI项目启动前)、2018年6月至10月(CQI项目实施期间)、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制定、完善标准化制度后)三个时间段每月的急诊X线、CT报告时间,根据放射科管理规范与质控标准(2017版)——急诊X线、CT检查需在检查完成后0.5h内出具报告,计算上述时间段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分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纳入标准:急诊X线、CT检查的报告时间;住院急诊X线、CT检查均由住院部医生/护士电话联系窗口护士/值班人员后,由窗口护士/值班人员登记为“急诊”(系统自动红色标记提示),也纳入统计。排除标准:门诊、住院等非急诊检查报告时间。上述三个时间段内,每月的急诊报告总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图1 急诊影像报告超时鱼骨图分析
1.2 方法 (1)原因分析:采用“鱼骨图”从人、机、环境、管理制度四个部分进行原因分析(见图1)。抽取本院2018年4月份第1周超时报告40例进行真因验证,发现超时原因主要为:急诊时段人员不足、交接班不到位、专业知识不足、急诊量大和开单部位多。(2)CQI:针对主要问题原因和关键环节制定改进措施,实践验证后制定、完善标准化制度。2018年6~10月期间根据相关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策实施期间(6~10月)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逐月增长,其中7月急诊报告时间符合率为88%,8~10月符合率均>90%(见图2)。
图2 质量改进实施前后急诊报告时间符合率的变化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比较三组时间符合率的组间、组内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QI项目实施前后及不同时间段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的变化情况 CQI项目启动前,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维持在较低水平(70%左右);2018年2月至5月CQI项目启动筹备期间,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在70%~80%之间波动较大;CQI对策实施期间(6~10月)每月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逐月增长,其中7月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为88%,8~10月符合率均达>90%;制订、完善标准化制度之后,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稳定在>90%,且波动较小。见图3。
图3 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情况
2.2 三组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者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分别为:对照组(69.0±2.2)%、观察组a(89.4±4.6)%、观察组b(93.2±1.4)%,呈递增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CQI的核心是PDCA循环法,即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改进,该管理方法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首次提出,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5]。应用CQI对医院工作流程优化和医院管理加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本资料中持续质量改进流程如下。
3.1 制定急诊影像报告时间标准,成立CQI小组(P) 2018年2月启动“提高急诊诊断报告时间符合率”项目,成立CQI小组负责制订科室管理制度、定期评价图像质量、诊断报告质量及持续改进等,目标值——2018年10月底前将急诊诊断报告时间符合率提高至90%。
3.2 质量改进方法与步骤(D)原因分析 采用“鱼骨图”从人、机、环境、管理制度四个部分进行原因分析。抽取本院2018年4月份第1周超时报告40例进行真因验证。制定整改方案——针对主要问题原因和关键环节制定改进措施。(1)设急诊帮班。急诊高峰时段(18∶00-21∶30)增派1名诊断医师或技师主要负责急诊患者窗口登记或做检查,报告任务重时,诊断帮班帮助书写报告。(2)落实交接班制度。诊断组、技术组各自及互相有效交接(口头、微信及检查单):对临近交接班时间的急诊检查,技师告知当班医生,由当班医生及时完成报告或告知接班医生完成报告。(3)每周小讲课。神经、骨肌、胸部、腹部各系统影像诊断学习,提高诊断业务能力。(4)每月业务学习。利用科务会时间业务学习,由科室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负责。(5)组织诊断医生赴上级医院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及学习班。开阔视野及诊断思维,提高常见病、疑难病诊断能力。(6)疑难、复杂病例请上级专家会诊、解析。提高对疑难病的认识和把握。(7)早读片。科内会诊值班期间或日常工作时疑难病例(每周二、四、六)。
3.3 质量改进数据查检(C) 持续质量改进,对策实施期间每月(6~10月)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逐月增长,其中7月急诊报告时间符合率为88%,8~10月符合率均>90%。
3.4 改进执行 制订、完善标准化制度:(1)急诊帮班制度及工作职责;(2)交接班制度;(3)综合读片与疑难读片讨论制度;(4)放射科二唤值班制度。
通过应用该科学理论体系,与放射科实际工作相结合,明显提高了急诊影像报告时间符合率,此外参与者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所出具的影像报告质量也有所提高,为患者和临床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另外,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也表明了CQI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良性循环下,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7-9]。
本次通过CQI科学理论体系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放射科急诊影像报告的及时率,然而仍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诊断医师工作站设置急诊检查未报告即将超时的提醒;提高每周业务学习、专家授课及疑难病例讨论等方面的医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技师对放射科危急症病患者一些不典型影像表现的认识;多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力求更适当的检查、更准确的诊断。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今后还可将PDCA循环法应用至放射工作的其他方面中,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影像报告质量及服务水平。